分论坛发言9

改善运动员文化教育状况促进体育事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考

国家体育总局科教司司长 蒋志学

一、我国运动员文化教育的基本情况

(一)我国运动员文化教育体系的建立与完善

20世纪50年代初,为适应当时我国社会政治和体育事业发展的需要,我国按照前苏联的模式建立了发展竞技体育的组织体系,这个体系就是依靠各级体育行政部门设置专业运动队来进行竞技体育人才培养。到60年代,由国家队、省级优秀运动队和地方业余训练组成的三级运动训练人才培养模式正式确立,应该说这种运动员培养模式为我国运动技术水平的迅速提高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我国运动员文化教育体系伴随运动员训练组织体系而建立。运动员是个特殊的职业,他们具有双重身份,既是运动员又是适龄学生,他们既要承担运动训练、提高运动成绩,又要完成不同年龄阶段的学习任务。根据运动员要完成双重任务的特殊需要,为了切实解决好、处理好运动员训练与学习的问题,在各级运动队中建立集中吃住、集中训练、集中进行文化教育的运动员培养体制,优秀运动队和各级各类体育学校配备了专职文化教师,对运动员实施文化教育,运动员实行亦读亦训的制度。应该说在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早期就已经注意到体育与教育结合问题,所采取的措施是符合体育事业发展需要的。

随着我国体育事业的和教育事业的发展,我国运动员文化教育组织构架不断调整和完善,目前我国运动员文化教育体系构架:

一是在业余(主要是在县、市级体校)训练阶段,处于小学或初中九年义务教育阶段,除少数实行“三集中”的少体校外,多数业余训练运动员文化教育主要由教育部门负责;

二是在体育运动学校(主要是在地级和省级体育运动学校)处于中学或中专教育阶段(也有九年义务教育阶段),体育系统自办文化教育或与教育部门联办运动员的文化教育,运动员实行“三集中”,即集中吃住、集中训练、集中学习。

三是在省级优秀运动队处于大专、大学本科教育阶段(主要是体育系统自办的运动技术学院或体育学院),还有部分在普通高校就读。

在这三级训练体系下建立的运动员文化教育体系,随着这些年体教结合的推进,出现了一些新的运动员文化教育组织形式。可以概括为业余走训模式、体校合办、联办模式,以及发展高等体育职业技术教育,各级体育部门积极探索“体教结合”的新途径等。

(二)我国运动员文化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各级体育运动学校办学条件简陋

全国31个省区市共有各级独立体育运动学校238所,在训学生66757人,据2006年全国运动员文化教育现状调查,体育系统自办的学校,教学楼平均已经使用15年,25 %的教学楼已经使用了20年,最陈旧的教学楼已使用了46年。其他的教学设施、仪器设备、图书存量等方面的办学基本条件都远远低于其他同类学校。

2.运动员文化教育管理缺失,师资力量薄弱

长期以来自办教育,教育部门对体育学校的文化教师疏于管理,没有进修、教研、考核的要求,教师个人价值不能很好地体现,教师队伍流失严重,师资数量和质量不能满足运动员特殊教育的需要。由于师资数量不足,在体校教师跨学科教学十分普遍,据初步统计约30 %文化教师跨学科教学,严重影响运动员文化教育质量。

3.运动员文化教育经费投入严重不足

根据2006年全国运动员文化教育状况调查结果,有65 %的省区市运动员文化教育经费投入比例占体育事业经费不到2%,有25 %的省区市运动员人均教育经费不到200元,有50 %的省区市运动员文化教育经费在1000元左右。全国省级体校运动员生均教育事业费为700元,地级体校生均教育经费460元(而普通中学生均经费为1585元)。

体育系统自办的各级体育运动学校文化教育投入不足,具体表现在一些地方教育经费不能投入到体育系统自办的学校,调查的206家单位,有31家单位没有享受教育系统的拨款,体育部门的办学大都尚未享受国家教育方面的政策,如国家对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投入以及对西部地区义务教育阶段“两免一补”政策等。文化教育经费不足直接导致了教学条件得不到改善,教学设施相对陈旧,师资队伍建设跟不上教育发展的需要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教学效果的提高。

4.学训矛盾仍然突出

学训矛盾是运动员文化教育工作中的核心问题。国家体育总局对运动员文化学习时间做了硬性规定,要求每周不得少于24学时。但是,由于,各类比赛的影响,训练时间影响,挤占运动员文化学习时间的情况仍然存在。据统计有51.3 %的运动员因外出比赛、集训而中断学习,运动员到课率只有56 %。优秀运动员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周课时实际执行只有10学时。有10 %的运动员不上文化课,运动员每天用于做作业的时间在30分钟或根本不做作业的占75 %。

二、运动员文化教育对我国体育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运动员的文化教育问题,是一个历史问题,是一个现实问题,是一个体制问题,是一个伴随竞技体育发展而长期存在的问题。过去我们关注、现在依然关注、将来更加关注。但是,要处理好这个问题并不简单,而道理十分清楚。因为运动员的特殊身份,他们既是运动员,同时又是各个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是运动员就要进行运动训练、就要参加各级各类比赛,是学生就要上课、就要考试,在同样的时间要完成两项任务,学训矛盾不可避免,要从事运动训练,就必须牺牲运动员的学习时间,不可能二者兼得,这似乎是很正常的事情。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如果不能很好的解决运动员的文化教育问题,就会影响我国体育事业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道理也十分简单:一是党中央提出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在运动队就是要坚持以运动员为本,运动员是学生,理应享受基本的教育权利,理应为其提供良好的教育条件,因此,抓好运动员的文化教育是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二是运动员是青春的职业,任何一名运动员都将面临第二次就业,没有一定的文化素质和技能难以再就业,退役运动员不能就业,新的运动员就不能进队,后备人才输送必然不畅,不利于体育事业的长远持续发展;三是现代竞技体育的竞争在一定程度上是科技的竞争,实现运动训练的科学化,运动员要具有接受现代科学的文化基础,而提高运动员的文化素质,有助于运动员解读动作技术、理解教练员的训练安排,提高训练的科学化水平和训练质量,是运动员提高运动技术水平的现实需要。

(一)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是完善竞技体育举国体制的重要内容

我国在2008年奥运会上取得优异成绩,得益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得益于各方面对体育工作的重视和支持,得益于本土参赛的优势,说到底是得益于竞技体育举国体制。而举国体制主要由我国体育行政管理制度,以及这一制度下形成的竞赛制度(全运会、奥运会)、三级训练网络和运动员保障制度等所组成。实践证明我国竞技体育的举国体制,对于促进我国竞技体育水平的不断提高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我们也应看到,随着我国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这一体制也有许多薄弱的地方,也存在许多弊病,需要不断调整和完善。而运动员文化教育问题就是我们这一体制下长期存在的薄弱环节,各级运动训练单位,只重视运动训练,忽视或轻视运动员文化学习情况非常普遍,运动员文化素质不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由于长期以来不重视运动员的文化学习,带来的负面影响是多方面的,例如:随着社会用人制度的改革,运动员没有一定的文化素质、没有一定的就业技能,进入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就有可能找不到工作,就有可能被淘汰,运动员由过去的社会宠儿就有可能变为社会包袱。如果大量的退役运动员长期滞留在运动队,一方面影响在役运动员训练,影响运动队的稳定,造成社会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也影响新队员进队,对我国优秀运动队的建设和发展造成直接影响,将会动摇我国竞技体育最核心的力量。因此,加强运动员的文化教育,提高运动员的文化素质和就业技能,是解决我国现有体制下退役运动员的再就业问题根本途径,是保证我国运动员进出渠道畅通,完善我国竞技体育举国体制的重要内容。

(二)提高运动员文化素质是提高运动技术水平的重要基础

运动员的主要任务是进行系统、专业的训练和参加比赛,并以取得优异运动成绩为目标。而运动员的文化教育更多的是从运动员作为学生应该完成的学习任务,为运动员今后的退役安置和继续学习打基础,似乎与现实的运动训练没有直接的关系,甚至在体育队伍中认为运动员的文化学习与训练是矛盾的,是影响和干扰运动训练的因素。尽管在我国各级运动训练组织中都建有运动员文化教育单位,但是,实际运动员文化教育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因训练、比赛冲淡运动员文化教育的情况极为常见,从而导致领导不重视运动员的文化学习,运动员不想学习,教练员不管文化学习,教师管不了运动员的文化学习,运动员文化教育形同虚设,学训矛盾的解决是以牺牲运动员文化教育为代价。由于这种对运动员文化教育认识上的对立和偏差,运动员文化素质不高的情况不可能得到很好的解决。

运动员文化素质不高不仅对退役运动员的就业、就学带来不利影响,对在役运动员实现科学训练同样造成负面的影响。众所周知,现代竞技体育的竞争在一定程度上是科技的竞争,运动员作为竞技体育的直接参与者、实践者,运动员的科学文化素质高低对训练水平有直接的影响,运动员的文化素质提高了,有助于运动员更好地解读动作技术、战术,理解教练员的训练安排,更为有效的实现训练的科学化。因此抓好运动员的文化教育,提高运动员的文化素质是促进运动技术水平提高的重要基础。

通过上述简要的分析我们认为。长期以来,我国运动员文化教育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有历史的原因,有体制的原因,有政策的原因,有竞技体育自身规律的原因。但是,改善我国运动员文化教育状况,全面提高运动员的文化素质是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是促进我国体育事业长远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三、改善我国运动员文化教育的对策与建议

(一)改善业余训练阶段运动员的文化教育,全面推进体教结合,实现以教为主。

(二)加强体育运动学校建设,全面提高体育运动学校的办学水平。

(三)改善专业队运动员文化教育,建立国家队运动员文化教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