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你缺乏专注力吗

第一章 现代人缺乏专注力的几种表现

生活中你是否发觉自己健忘?是否在工作时渴望休假,在休假时又担心工作?在学习中你是否有过学习精力不集中、学习效率低的情况?是否发觉看书比别人慢,而且老记不住?在工作中你渴望成功,但是否总在众多的目标中迷失?你是否与重要人物相处时心慌气短,在重大机会来临时手足无措?

如今,我们处在一个高效率、快节奏的信息时代,高强度的工作使我们缺乏一个成年人应该具有的基本智力素质——专注力。实际上,缺乏专注力已经成为当今社会一个非常严重的社会问题。在生活中,我们往往不会注意自己的行为,直到出了乱子。例如,拿着茶杯接的是自来水而不是白开水,拿着臭袜子扔到垃圾筒而不是收纳桶,挤着牙膏不是刷牙而是当成洗面奶抹到脸上,这时我们才猛然惊醒。

缺乏专注力这一现象无处不在,我们常习惯于自己的生活套路而不自知。一个缺乏专注力的人在工作中时常表现出畏惧、临阵脱逃、无法镇定地面对所遇到的问题;在生活中瞻前顾后、患得患失、无法轻松地享受当下的乐趣。缺乏专注力通常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是三分钟热度,目标经常转移,很容易半途而废;其二是心不在焉,常沉浸于白日梦中,企图以虚构的方式应付挫折、获得满足;其三是习惯成自然,往往会不加思考地选择按照惯例办事;其四是丢三落四,都是健忘惹的祸;其五是“免疫力”差,抗干扰能力低下。

三分钟热度

新装修的房子还没住进去,就开始迫不及待地想要换另一种装修风格;刚进一家新公司干了没几个月,就觉得无聊,想换新环境;新买的跑步机还没用过几次,就丢弃在一边不再“光顾”了;新订的减肥计划还没坚持一天,面对诱人的大餐时就放弃了……为什么新鲜劲儿这么容易过去?为什么想要干的事总坚持不下去?这难道是天性?

众所周知,三分钟热度主要用来形容做事情没有恒心、没有毅力!刚开始时很热情,情绪高涨,但是坚持不了多久,就转至关注其他事情!小孩子在这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经常听到父母亲抱怨:我家孩子在幼儿园老是不能集中注意力听讲,东张西望,搞小动作;玩具也搞得满地都是,但一会儿就没兴趣了;每一个游戏开始时都很有兴趣,但一会儿就不玩了;兴趣班也常换,每一个都是上一段时间就不去了……

一线案例:8岁孩子“事事无成”

小明(化名),8岁,每次上课都不能像别的小孩一样好好听课。他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喜欢东张西望,趁老师不注意就搞小动作,甚至有时会影响到其他小朋友,使他们不能好好学习,家长成了老师三天两头儿谈话的对象。这一切都让家长和老师头疼不已。

小明从小就是一个活泼好动的孩子,思维也很活跃,比同龄人要强得多。他事事关心,但“事事无成”。起初小明的父母只是认为他是个小孩子,并没有把这些放在心上。如今,小明都上小学了,但状况并没有得到多大改善,周围稍微有点风吹草动,就能引起他的注意。目前,他对任何事情都是三分钟热度,很难独立完成一件事情。

跳槽跳上瘾

我有一个朋友,一年换了五份工作。当谈及他频频跳槽的缘由时,他说:“第一份工作我只做了一个月,主要是工资太少,工种的技术含量太低。第二份工作时间更短,我只做了一个星期。这次是由于我上次面试的另一家公司给我发来了聘请函,邀请我到他们那里工作。我考虑到另一家公司开出的工资比目前这家高,且公司规模大一些,权衡利弊后我就跳槽了。当我在这家公司工作了两个月后的一天早晨,由于买早点迟到而被老板克扣工资的问题引发了我第三次辞职。我找到的第四份工作是报社编辑,工作三个月后又辞了职,主要是因为报社工作制度有问题,工作氛围也不融洽。”

这都是专注力差所致。以上两例不是个案,很多父母都碰到了类似的孩子专注力差的问题,如果没有得到及时训练,孩子长大之后可能会做事三心二意、有头无尾,严重的还会影响一生。专家建议,专注力培养要从小开始,7岁以前是培养小孩专注力的黄金时期,一旦错过,后天培养将需要更系统、更长的时间。

成功是一种习惯,放弃也是一种习惯。日常生活中,很多人习惯于放弃,遇到瓶颈放弃,遇到困难放弃,遇到挫折放弃,遇到新的目标也放弃。他们每一次都有理由,老怪别人,不是觉得领导有问题、产品有问题、制度有问题、工作环境有问题,就是公司没发展前景、升职空间太小、工资待遇太低、顾客太多抱怨……

总怪别人有用吗?没有用。问题出在谁身上?自己身上。

领带大王曾宪梓——风行世界的领带名牌“金利来”创始人,当年去香港创业时已34岁。为了生计,他甚至当过男保姆。后来在哥哥的影响下,拿着全家所有的家当——6000元港币,开始了他的领带产业。

当时,曾宪梓因陋就简,买来缝纫机、剪刀、尺子,就在自己的居室开干。从买料、设计、裁剪到缝制、印烫,全是自己一手完成的。当曾宪梓拿着他精心制作的第一批领带四处推销时,却遭到市场的无情嘲弄,他跑遍全港所有的领带销售店也没能推销出一条领带。失败的痛苦折磨着曾宪梓,但他没有放弃。他改变策略,决定走高端化路线来打开局面。曾宪梓花高价买来最适合做领带的法国面料,吸取进口领带之长,加入自己的新颖设计,研发出第一条高端领带样品。当他拿着样品给领带专家鉴赏后,专家给出这样的结论:这肯定是外国货。这一结论给曾宪梓带来无比的信心,马上借来一笔款子,精心加工了一批新的高级领带。

很快传来喜讯,生产的第一批高级领带一销而空,许多商店的订货单纷至沓来,供不应求。于是,曾宪梓招募工人扩大生产,给自己的领带命名为“金狮”,后改为“金利来”,领带王国就这样成立了。

无论你想成为大企业家,还是只想每天按时起床;无论你在任何行业,无论你如何定义成功,所有成功者都有很多共同之处,只有具备良好的素质,才能不畏艰险,最终走向成功。高度的专注力是成功的最重要的决定性因素。花花世界,碌碌苍生,有几个人能真正做到心如止水、持之以恒?每个人都有掌舵的时候,但一定要做好万全的准备,就像蜘蛛一样,一旦时机成熟,就要立即采取行动,毫不迟疑。在没有理想时机的情况下,必须学会耐心等待,克制自己的情绪;远大、明确的目标是你努力的方向。一个成功的人首先要敢想,有远大的梦想才可能走得更远,有远大的目标才会使你加倍努力。如果你的最高目标只是树上的果实,那就绝没有不断磨炼翅膀,以飞上蓝天的动力;坚定的信心是你坚持不懈的保证,这种信念近乎顽固不化、不可理喻,它支撑着你忍受一次又一次的挫折(这种失败造成的痛苦是一般人无法想象的,除非你亲身经历过。任何意志薄弱的人,最后都会崩溃、绝望、沦为失败者);炽热的兴趣是你不断为之奋斗的催化剂。可以说他们的狂热不仅能够给他们带来巨额的财富,更重要的是他们对自己事业的迷恋,那种渴望出类拔萃的愿望和对随之而来的挑战的爱恋,只有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东西才有激情为之去拼搏、去奋斗。

成功都是长期积累而取得的。百分之九十九的人失败,都是因为在离成功还有一步之遥时放弃了。我们时常看到一些成功的创业家、杂志周刊的封面人物,他们在创业的最初几年都是赔钱的,但他们贵在坚持。一年不成,两年;两年不成,三年;或许他在第五年或第十年时就成功了。成功的关键在于坚持。一般人可能坚持一个月、两个月,也有可能坚持一年、两年,但他们没有长期坚持的毅力,没能等到他们的第五年或第十年,所以没有成功。一个成功者可以实现梦想,最重要的法则是坚持不懈、永不放弃。

“白日梦”的诱惑

当我们遇到挫折或难以解决的问题时,习惯脱离实际,想入非非,把自己置身于想象的世界中,企图以虚构的方式应付挫折,获得满足。“白日梦”是心理学名词,比喻不切实际的幻想。它是在非睡眠状态下产生的、高度自我的、超越现实的、打破时空界限的一种幻想活动,借幻想满足自己的某些愿望或欲望。白日梦最大的特点是天马行空,而且不切实际。白日梦者往往为满足某种需要,幻想着另一个超能的自己,打破时间空间的界限,超越现实,达成自己的梦想,享受其间的快感。在白日梦里,女人有时幻想自己突然发了大财,可以买下平时自己特别想买但买不起的东西,可以去平时自己很想去但是去不了的地方;有时幻想自己变得无比美丽,被所有人倾慕和宠爱,或者与正在暗恋的白马王子携手共白头。男人则幻想自己当上了将军,正在战场上驰骋;有时幻想自己变得异常富有,正邀请自己心仪的女友去国外度假……

人们常说,想象力有多远,梦想就能走多远。在梦里,不管是晚上的还是白天的,人们都尽情发挥着自己的想象力。纵观古今,“白日梦”都不是一个褒义词,它常常让人想到花痴、不切实际、不着调、不着边际等负面评语。从心理学上说,无论是睡眠中的梦还是清醒时的“白日梦”,在某种程度上都是一种愿望的映射。只要是人就会有梦想和欲望,不管是高尚的还是卑微的,在人们内心深处,都埋藏着许多没有实现的愿望或无法满足抑或根本不可能满足的欲望。它们就会以梦的形式展现出来,有时在晚上的梦里,有时在白天的梦里。

李洋洋(化名)是一名足球爱好者。一天中午,他去购物,路过彩票网点,顺便买了一张第二天出号的足彩彩票,他揣到兜里就回了办公室。可整个下午,李洋洋却无法像往常一样正常工作。他的眼睛盯在文件上,脑子里却是另一番景象:我真的中了千万元大奖,正与好友在国外某著名酒店度假……

36岁的高级工程师周明浩(化名)说:“我经常幻想着自己是一名将军,率领部队南征北战……”这个白日梦反映出他的英雄情结。

在生活中,这种情景司空见惯:清醒,却又心不在焉,因为你正沉醉在白日梦里。做白日梦的时候,我们通常会偏离当下所处的环境,更容易接受来自潜意识层面的信息。当我们在面对压力、挫败和单调时,更容易做逃避式的白日梦,它能让我们转向另一个世界、一个理想化的情境。

千个白日梦千个不同,有的让人赏心悦目,也有的令人沮丧、愧疚或恐惧,这取决于我们的情绪和环境,任何细节、场景都可能引发白日梦。白日梦总是让人神魂颠倒,例如,你坐在计算机前,却想象着意外收获了一大笔钱,当众跟老板叫板,炒了他的鱿鱼,在他和同事惊愕的眼神中昂首而出;或者,你刚发表了一篇论文,正陶醉在拿到奖金的喜悦中,接踵而至的升职聘书让你欣喜若狂;又或者,你的下属邀请你与他共进晚餐,去年他还是你的上司,对你颐指气使,百般刁难,现在却失魂落魄,祈求你的原谅与帮助……

与成年人相比,儿童和青少年做的白日梦更多。在青春期,做“白日梦”的现象是非常普遍的。人们常常以“多梦的季节”来形容这一时期的人。对他们而言,白日梦是一种在安全的环境中寻找自我认同和探索生命可能性的重要渠道。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和阅历逐渐增多,人们的生活目标会越来越清晰,越来越固定,也越来越趋于现实,就不会再花很多时间沉溺于此,尽管仍然会做白日梦。

因做白日梦而心不在焉所导致的专注力缺乏现象几乎出现在任何领域中。

情景再现

海成(化名)在客厅的地板上玩着堆积木游戏。在他灵巧的双手下,一艘远洋游轮就要“出炉”了。瞬间,他的脑海里出现了电视里看到过的场景:游轮出海啦,翻滚的浪花向后跳跃着,船上的彩旗迎风飘扬……海成太开心了,以至于挥动小手打散了他的游轮,也打散了他的梦。

政桓(化名)是一名高三学生,在模拟测试中取得了全年级第二名的好成绩。今天,老师在台上分析昨天的试卷,政桓同学却思绪乱飞:一身轻便的休闲服,漫步在清华大学的林荫小道上,不时地与同学高谈阔论……老师敲打他的桌子他也浑然不知。

一位公司小职员正埋头在一大堆文件里唉声叹气:为什么我每天总有那么多做不完的工作?上帝啊,救救我吧。突然间灵光一闪,自己正对着老总指手画脚,低头颔首的老总一脸惊慌……

通过做白日梦,我们可以发现自己内心真正的需求或梦想,并获得心理上的满足。从这个角度来说,适当地做做白日梦可以调节心理平衡,只要不是沉溺其中,也不必刻意地去克制或压抑自己。据《大公报》报道,美国《亚特兰大宪法报》称,科学家发现偶尔做“白日梦”有益于身心健康。美国达特茅斯学院的一项研究显示,当研究对象做白日梦时,他们的脑部看似“正在休息”,实际上却相当活跃。亚特兰大松河心理治疗协会的心理医生魏斯也表示,导向正确的白日梦有益于身心健康,因此他有时会用这一方法诱导心理疾病患者走出眼前的困境。

但梦毕竟是梦,幻想终究不是现实,如果过度沉溺其中,而在现实生活中又无法满足自己的欲望,就会使心灵受到不良的刺激,从而影响自己正常的生活和工作。所以,不能以此作为逃避现实的手段,白日梦只能作为一种辅助方式来缓解我们的压力或焦虑。平时,我们应从提高生活的丰富性、离开单调枯燥的流程着手,改善爱做白日梦的处境。

“惯性”使然

有人问我:“一根小小的柱子、一截细细的链子,拴得住一头千斤重的大象吗?”我不假思索地回答:“你在说笑吗?哪有那么荒谬的事情!”可这荒谬的场景在印度和泰国随处可见。他们是怎么做到的?原来,驯象人在象还很小的时候,就用一条铁链将它拴在坚固的柱子上,无论小象怎么挣扎都无法挣脱。渐渐地,小象内心深处就树立了一个牢固的信念:眼前的柱子是不可能被扳倒的,它也就习惯了不挣扎,直到长成大象。

大象可以轻而易举地挣脱链子,却为什么不挣扎?小象是被链子拴住的,而大象则是被习惯拴住的。

《四川农业报》上刊登了这样一个真实的事例。

王尧富想办一个奶牛场,苦于资金不足,经同学介绍,张老板答应同他合作。正月初五张老板来到王尧富家共商合作之事。

事毕。告别时,张老板从黑皮包里抽出两张崭新的百元人民币,给王尧富半岁的儿子发“压岁钱”。“谢谢张叔叔,小宝快给张叔叔拜年。”王尧富的妻子秀花替儿子把钱接在手里,然后把钱举过头,对着阳光照了又照。这时王尧富在一旁双眉紧锁,叫唤也不是,跺脚也不是。看到张老板的脸由晴变阴,王尧富在一旁尴尬地坐立不安。秀花并未察觉,继续审视那“压岁钱”。

“再见,我走了!”张老板用很不自然的声音说,“老王啊!诚信是金,看来,你们家对我还有些不信任,合作办奶牛场的事就算了吧!”张老板边说边跨出院门扬长而去。

王尧富拖着沉重的步子回屋,秀花兴奋地对他说:“那两张新票子是真的。”王尧富狠狠地瞪着大眼说:“真的!真的!这下子奶牛场可真的搞不成了!张老板不干了!你鉴别钱也不分场合,当着人家的面就翻过来翻过去地看。”

“哎呀!我成习惯了。”秀花恍然大悟。

王尧富妻子的“验钱”习惯让王尧富活生生地失去了一次合作的机会。

人们常说,习惯成自然。是的,生活迫使我们养成了很多习惯,无论我们是否愿意,这些习惯总是无孔不入,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贯穿于我们思维的角角落落。很少有人能够意识到,习惯的影响力竟如此之大,让我们欲罢不能,从衣食住行到行为习惯,从思维方式再到心理状态。许多做过千百次的动作,都会成为“习惯性动作”。举几个例子,如果你每天走进房间都会先按下电灯开关,偶然有一天你回家,灯虽然是亮的,但打开门时你还是会伸手往墙上摸。再有,单位所在的大厦有几十层,上下班高峰时段,电梯里真有点挤公交车的感觉。某一天,电梯到了10层,停了,里面有人要出去,就对前面的一位大姐说:“大姐,对不起,借过!”这位大姐可能常坐公交车,忙说:“别挤,我也下车!”

下面是两个报上刊登的真实故事。

有一个年轻妈妈带着新生的娃娃去超级市场。

她买完东西,先把放娃娃的篮子搁在车顶上,再把买好的东西放进后车厢,然后开车回家。

汽车直接上了高速公路,突然四周的汽车都对她按喇叭,她先是觉得奇怪,看四周门都关得好好的,大家为什么急成这样?接着,她才想到带了娃娃出门,娃娃在哪里?

天哪!娃娃还在车顶上,所幸路上平稳,那装娃娃的竹篮子居然没掉下来。

而另一个家庭就没这么幸运了。

有一个十三四岁的男生,每天下午做完功课都跟同学出去打网球。

网球场离得远,同学的爸爸负责开车,每次都是车到门口,再用手机打电话叫他出去。

这一天,他妈妈正给他的小弟弟洗澡,突然有电话来,他去接,是找妈妈的。

妈妈说小弟弟在澡缸里,要他看一下,于是就出去接电话了。他刚要进浴室,就听见拍门声,是来接他打球的同学,因为电话打不进来,就在外面叫他。

他照例拿起球拍和球袋出门。

当他打完球,回到家后,却发现家里空无一人,邻居过来说他妈妈送他弟弟去医院了。

这时候,他才想起妈妈不是叫他看弟弟吗?

他怎么都没想到,就在妈妈接电话和他离开家的一段时间里,他年幼的弟弟已经死在浴缸里了。

上面两个意外都是怎么造成的?习惯使然啊!

英国生物学家查尔斯·达尔文说:“习惯的力量如此巨大,这恐怕早已是众所周知的事情了。”

有调查显示,人们日常活动的90%源自习惯和惯性。一天之内上演着无数种习惯,从啃指甲、抓耳挠腮、叉腰站立等微不足道的生活小事,到关乎生命健康的大事;从起床、穿衣、洗漱、吃早餐,再到上班、下班等日常惯例,习惯对我们的影响十分深远。

19世纪著名的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这样写道:“哪怕只有25岁,你也能够在这个年轻的身影上一眼看出未来的推销员、医生、律师或首相;哪怕只是一句话,你也能够从中分辨出细微的主观思维模式及特定的行为方式。而这些都表明,他们总有一天逃不过某种命运,就像是衣袖上会出现褶子一样。我们的性格就像塑料,一旦塑造成形就很难改变,不过,这对于整个社会来说未尝不是件好事。”

是的,习惯影响我们性格的形成,更严重影响我们的个人生活。正如牧师华理克在《目标驱动生活》中说的:“性格其实就是习惯的总和,就是你习惯性的表现。”

因重复所导致的专注力缺乏现象非常广泛。如果让一位资深的打字员和一位新手比赛,要求两位在图片后面打一行字,但不能留任何空格,如“Soenjoyabetterlife”。面对一种不断重复的工作,一旦细节被修改,熟手就可能会感到无所适从,新手反而可能后来居上、略胜一筹。

习惯就像一个无形的、坚固的笼子,牢牢捆绑了我们灵巧的手脚,紧紧约束了我们活跃的思维。不断重复一件事情而变得熟练时,大脑中就会形成一种“惯性”,各个单一部分会在无意识状态下有序完成。那些能够边盯着电视边织毛衣的女人就是很好的例证,她们完全不用花费脑力,整件事的各个单一部分早已超越了她们的意识。

习惯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变,因为它们深深根植于我们的潜意识中,仅仅用显意识几乎是无法改变的。显意识仅在我们警觉时起作用,一旦松懈了,潜意识就战胜显意识控制着你的行动。潜意识就像一个“电脑病毒”,它永远静静地存在,静静地等待,一旦你的大脑出现控制漏洞,它就开始“侵犯”你。

开车的朋友或许有过这样的经历:由于行车路段有段路经常维修,导致交通堵塞,你开车前设定了自己的目的地和行驶路线,以便绕开堵塞路段。但行驶中却不知不觉走到了拥堵的老地方。这种“走老路”的习惯便是潜意识作用的结果。尽管你已经意识到恶劣的交通路况及走老路会造成上班迟到的现实,但是,潜意识掌控了你的大脑,指挥着你的方向盘,让你不自觉地选择了老路。

你的习惯是否已经阻碍你的进步了呢?约翰·马克斯韦尔(《领导力21法则》的作者)说过:“成年人大多局限于某种思想、行动和结果当中。他们很少跨越那条自己强加给自己的人为界限。”

你也许见过许多用来阻碍家禽走出指定范围的篱笆。人们为了防止家禽走失,通常会筑起一道电篱笆。当家禽想要走出篱笆时就会遭受电击,久而久之,家禽就不会再走近那道电篱笆了,即使电篱笆已不再带电,尽管篱笆外面青草葱绿,它们也能抵挡住美食的诱惑,因为过去的经验形成的习惯让它们在篱笆前永远踌躇不前。

你的生活中有没有这样一堵并不带电、没有实质意义的篱笆呢?赶快抛弃那些自我强加的条条框框吧,它们只会演变成阻碍你发挥潜能的习惯。

健忘惹的祸

你是不是总遇到这样的情况:你是否为了找钥匙而把家里翻了个底朝天,结果却发现它在自己手里?你是否碰到同事迎面走来却一时“失忆”叫不出他的名字?你是否到银行取钱时发现密码记不起来了?看到一个人,觉得很眼熟,但是怎么也想不起在哪儿见过?走在路上时想着是不是家里窗户没关好,刚煲好的汤是不是忘了关火?老是因做事粗心或记忆力不好而顾此失彼。

有很多伟大的科学家、艺术家在生活上闹出许多笑话。

爱迪生以健忘闻名,经常丢三落四。有一天他和新婚妻子坐火车到旧金山。下车时他按照老习惯清点好自己随身携带的物品就下车了。后来走到出站口时经检票员提醒才突然想起:不好,把夫人落在车上了!

牛顿也趣事多多。他常在实验室待到很晚,有时整天整夜守在实验设备旁。有一次,他的保姆把做好的烤鸡放在外间屋的桌子上。牛顿的一位朋友来看他,在实验室外面等了好久也不见牛顿出来,肚子饿了就独自把桌上的烤鸡吃了,只留一堆骨头。过了好长时间,牛顿饿极了,跑出来吃饭。当他看到盘子里啃剩下的鸡骨头时,居然说了句:“我真糊涂,还以为没吃哩,原来已经吃过了!”还有一回,牛顿与好友一起吃饭。吃到一半,牛顿记起有好酒,要拿来一起喝,随即就向实验室跑去,哪知一去就不回了。原来牛顿在取酒的路上突然想到了一个新的实验方法,忙着做他的实验去了,他居然将取酒的事忘得一干二净。

“健忘症”本是一种老年病,如今,健忘不仅是老年人需要面对的一大问题,连职场人群都成了这一病症的高发群体。研究表明,患健忘症的人越来越年轻化,许多年轻人开始健忘起来。但相对年轻人而言,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更容易患健忘症。

什么是健忘?医学上称之为暂时性记忆障碍,具体可分为器质性健忘和功能性健忘两大类。器质性健忘:由于大脑皮层记忆神经出了问题,包括一些疾病,如脑炎、脑肿瘤等,造成记忆力衰退或丧失。同时,随着年龄的增长,由于大脑器官本身的退行性变化或脑动脉逐渐硬化而导致脑功能衰退。功能性健忘指大脑皮层记忆功能出了问题。人到了中年,由于工作或生活压力等外在因素使得所学的东西记忆在大脑皮层的特定部位扎得不深而导致健忘。

以下列举几种常见的健忘症案例,你是不是也在其中找到了自己的影子呢?

案例一

干了一天的活儿,回到家发现电梯停电。等气喘吁吁地爬到5楼家门口时,一摸钥匙,没在!啊,钥匙忘在车里了。

案例二

在上楼梯时一不小心跌倒了,真倒霉,赶快爬起来。赶紧四周瞧瞧,还好,出糗的模样没被人看到。抬脚准备离开,可重要的是,我到底是要上楼还是下楼?

案例三

早上出门去上学,突然发现忘了戴手表,赶紧回房间取。到了大门口,碰到从厨房出来的妈妈:“今天要补课?”“补课?不是啊,正常上课。”“周六改正常上课了?怎么没听你提起啊?”“原来今天是周六啊!怪不得总觉得有点不对劲,原来今天休息!”

案例四

无聊中,给朋友打了个电话,正好接通的时候,发现自己忘了是给哪个朋友打的电话,只好开口就问:“请问,您是谁?”

案例五

在办公室里,想从手机里找个电话号码,翻遍手提包……找到了,拿出来一看却是家里的空调遥控器!

案例六

好不容易写完一篇稿子,很开心,关闭时,系统问“是否保存?”

随即点了下“否”……真想把手指头给砍了!

只好重新写一次了……

随着年龄的增长,很多老人多多少少都感觉到有记忆力衰退的现象,反应也有些迟钝,不少老人对此忧心忡忡,认为这就是老年痴呆的早期表现。健忘症出现在年轻人身上,难道是衰老提早到来?

出现健忘症状时不要惊慌,它并不是由某种病症引起的。有研究人员指出,人的最佳记忆年龄在20岁左右,随着年龄的增长,大脑机能开始衰退,到25岁左右正式开始下降,年龄越大记忆力越差。当我们的记忆力出现一些力不从心的情况,如忘记重要的事情、丢掉心爱的东西时,请不要生气、懊恼,更不必担心自己有病,因为过分的紧张和焦虑只会加重健忘症状。

“免疫力”太差

据《新闻晨报》报道:5月13日,由《大众医学》组织100多名儿童保健专家,历时两个月的专项调查,得出学龄前儿童十大问题行为并向外界公布,注意力差、容易分心被列为十大问题行为之首。据介绍,处在3~6岁年龄段的儿童,大脑的抑制功能还比较弱,其中约有3%~5%的儿童注意力难以集中。加之父母在平时总觉得孩子尚小,长大了会好,从而造成人为的注意力问题。

青少年上课分心是普遍现象,最直接的危害是影响学习。经常有家长抱怨,孩子上课老是不专心,一有风吹草动视线就会转移。据台湾高雄职能治疗师张旭铠医生统计,2000年以前,去看医生的孩子,大部分症状不外乎动作慢、容易跌倒、写字很丑等。而2000年后,主要症状则都变成了孩子“不专心”、“上课发呆”、“容易分心”等问题,而且这些症状的比例占所有问题的90%以上。上面的数据显示,现在越来越多的孩子在注意力方面有问题。

一般而言,孩子在身心发生变化时通常会发出一些“信号”,父母要特别留意,尤其是那些可能引起麻烦的信号。例如,“恨学校的表现”是一种尤其值得注意的信号。可能很多学生都会评价自己的学校不好或明确表示不喜欢自己的学校。“我们学校环境太差了”、“那个计算机室里的计算机太旧了,上网速度非常慢”,等等。如果,孩子只是由于偶发的一些不愉快而这样说也没什么关系。但是,如果他时常有这样的表现,而且表现得非常痛苦,那就值得注意了。

我邻居家的小孩曦曦,在开学的头一段时间里,每天回家都很高兴,跟父母有聊不完的话题,“今天老师又表扬我了”、“我今天是值日生代表,表现可好了,还做了一件好人好事”、“今天轮到我做星期班长,可威风了”,等等。

但好景不长,两个月后的一天,她突然对妈妈说:“妈妈,我也想快点长大,像您一样不用去上学了!”起初,她的父母也没在意。可后来发现,曦曦讲这类话的频率越来越高,甚至后来都不愿意去上学了。直到此时,曦曦的父母才重视,马上与班主任联系。

原来,曦曦感觉学拼音很难,老是学不好。于是,父母就想了许多办法在家里给她辅导。不久,曦曦的拼音就过关了,她也变回了那个爱说笑、快乐的小曦曦了。

青少年由于心理承受能力、处理事情的能力等比较弱,对内在、外在刺激的免疫能力也就差。有的青少年遇到一点儿挫折就选择逃避。另外,青少年对所学的东西也比较容易满足。有些孩子刚学会点皮毛便沾沾自喜,自以为全都懂了,注意力随之转移。归根结底,都是专注力差引起的。

有研究显示,“每月上网20小时”的人在网上获取的有用信息并不比“无限上网”者少,而他们消磨在网络上的时间却大大缩短了。“无限上网”者就是由于自我控制能力差,易被网上的信息干扰,而白白浪费了大把宝贵的时间。

自我控制能力是个人对自身的心理和行为的主动掌握能力,是自我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个体自觉地选择目标,在没有外界监督的情况下,适当地控制、调节自己的行为,抑制冲动,抵制诱惑,延迟满足,坚持不懈地保证目标实现的一种综合能力,表现在认知、情感、行为等方面。良好的自控能力是21世纪所需要的创新型人才的必备素质。

在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人都不会控制自己的情绪,甚至由于一件生活琐事就会被激怒,自我控制能力很差。

最近,美国密歇根大学心理学家南迪·内森的一项研究发现,一般人的一生平均有3/10的时间处于情绪不佳的状态,因此,人们常常需要与那些消极的情绪斗争。

早上上班一出门,就被疾驶而过的出租车溅了一鞋子水,顿时怒不可遏,碰到同事也不想打招呼,甚至把怒火“烧”到了下属或客户的身上;晚上下班时,和朋友到咖啡厅小酌一番,回到家,妻子问怎么回来这么晚,那感觉就好像是妻子在责问自己是不是出去鬼混了一般,心里特堵,三五天都平静不下来;当你听到自己失去了一次本该到手的晋升机会时,便怒气冲冲,坐卧不安,随时准备找领导评理,或者“讨个说法”;当你听到孩子没有按时完成作业被老师批评时,火冒三丈……这些都是控制能力太差的表现。

情绪有两种:消极的和积极的。在这里,我并不是说应该压抑所有的情绪反应,情绪是人们对外面世界做出的正常的心理反应,但是,我们不能成为情绪的奴隶,不能让那些消极的心境左右我们的生活。科学家已经发现,经常发怒和充满敌意的人很可能患有心脏病。哈佛大学曾调查了1600名心脏病患者,发现他们中经常焦虑、抑郁和脾气暴躁者比普通人高3倍。所以,提高你的控制力不仅是生活和事业的需要,更是一件关乎身体健康的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