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选择工作就是选择身份——职场Freshman必知规则(3)

一个“满腹经纶”的人未必比“能力为上”的人更具有生存优势,因为停留在学历上的知识如果不能迅速转化为创造力、开拓力等,适合职场环境的“硬通货”——工作能力,那么所谓学历也只不过是中看不中用的“花瓶”罢了。

进名企,敲门砖很重要,敲开门之后能否被留下更重要,如果你的职业生涯规划走在了这根独木桥上,你就一定要让自己二者兼得。要知道,只有当你的经验和能力上升到一定层次,企业才会忽视掉你的来历,所谓英雄不问出处,但需清楚,到达那个层次的你也不再年轻。而风华正茂的你要想成功进入名企,则必须拥有响亮的敲门砖和让人刮目相看的做事能力。

假如你不是名校高材生,学会为你的职业寻找另外的砝码

中国高考的竞争压力还是很大的,虽然基本都可以读个大学,但名牌就那么十几所,国内顶尖的甚至只有五所左右,大多数学生还是挤破头也进不去。那么,如果你身处二类大学,甚至更低的学校,又该如何寻找靠近名企的出路?

砝码一:专业级别证书,资格证书。

我们经常听到最近某某行业证书很火爆,报考的人很多之类的消息,现在每个行业都有一堆的相关资格证和级别证,屈指数来便一大堆:计算机等级证、英语等级证、小语种等级证、程序员证,教师资格证、司法证、人力资源师证、税务师证、注册会计师证、资产评估师证、物流师证,乐器级别证、舞蹈级别证、演员导演级别证……

大学里已经出现队伍庞大的“考证族”,这也是职场竞争激烈的形势所发出的一种信号:你的专业能力是有证可寻的。

据新华网的一条报道,目前,我国的职业划分为知识型和技能型两大类,分别由人事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进行管理。人事部设定和组织职业资格考试的有30多种职业,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设定和管理的有80多种。在实际工作中,职业资格的管理权又进一步分散到各行业主管部门。

报道还提到一些当前职业证书市场存在的很多值得关注的问题:

首先,考试制度缺乏规范,往往是证出多门。各部门、机构推出的认证种类繁多,认证交叉重复,证书的权威性难以判断。仅计算机应用技能的认证,目前就有教育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人事部、信息产业部及协会、商业机构等组织的十余类数十种认证,考试培训费用从数百元至数千元不等。

其次,一些机构为收取更多的报名费、资料费和培训费,随意降低报考条件。或者有一些认证内容不科学,一些机构所设置的认证考试与现实应用脱节,还有的认证考试,其过程缺乏监督,许多认证培训机构用各种方法提高考生的“通过率”,甚至打出“包拿证”的广告,出现种种“走过场”的认证考试,其实质是花钱买证。

因此,很多证书本身含金量越来越低,原因大致有两点:一是获得认证的学生越来越多;二是拥有能力高于证书思想的用人单位越来越多了。而作为在校的学生往往并不能很及时地知道市场的变化,还一味地花大量的时间和金钱在某一个证书身上,不想最后却根本实现不了证书带来的价值,在这样的状态下,证书无疑就变成了一个陷阱,使自己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局面。

这些都在提醒我们在将证书当作砝码时,最需要注意的事项,即证书的含金量。有分量的专业证书对你入职来说是很有价值的,很多大企业在聘用专业人才,尤其是技术型人才的时候,很看重专业证书,而国内有分量的、大众口碑很高的证书也就那么几种,而且往往都是很难考下来的。

砝码二:你的作品和从前的业绩。

这是比学历和资格证更有分量的证明,让招聘方了解你的能力的最好方式就是把你的作品和看得见的业绩拿给他们看。所谓眼见为实,你设计的作品最能代表你的水平,这是能够让招聘方忽略你学历的最佳方法。

个人在职业发展中会遇到来自不同渠道的经验,你需要判断这些经验哪些是有益的,合理利用经验看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被经验迷住了眼,往往则会做出错误判断,而且根据行业核心竞争力不同,不同职业需要的经验多少也不尽相同。经验总被人们归为褒义词,但在职场中的经验却不见得全是“真理”。经验不一定越多越好,特别是技能经验要根据职业不同,来确定经验的多少,比如速记员需要的就是日积月累训练出来的职业技能经验,但广告、公关、写手等工作则更需要激情和创新精神。

对企业HR来说应聘者的工作经验也不是照单全收的。他们会去分辨真伪,通过面试时的交谈和试用时的考察。在大公司的工作经验固然是非常有吸引力的,小公司的全能人才也是非常地受欢迎。工作经验丰富的含义广泛,有的企业需要一专型人才,有的企业需要广博型人才,这要看岗位的性质,所以说,千万不要很盲目地去丰富自己的工作经验,不是经验多就好。

凭借经验成功跻身名企的案例很多,被誉为中国“打工皇后”的吴士宏,她没有任何高深背景,也未受过正规的高等教育。做过护士,自考取得专科文凭,通过外企服务公司进入IBM公司,从沏茶倒水、打扫卫生的小角色做起,后出任IBM中国销售渠道总经理,1998年出任微软(中国)公司总经理。她的“传奇”经历是由自身努力而造就的,丰富的经验和阅历让她胸有成竹,处理什么事情都比别人干练。

美国实业家斯坦福说过这样的话:“经验是当你没得到想得到之物时所得到的东西。”

不要小看你的实习经验,实习不仅是一个将书本知识运用到实践中的过程,更是一个让人心态走向成熟的过程。学校生活和职场生活是完全两样的,后者要比前者复杂很多,许多应届毕业生经过半年时间都未必能完全适应。

经济全球化让企业的竞争压力倍增,许多招聘单位想要的是一上班就可以立刻投入工作的人才,他们没有耐心也不愿付出成本,去培训那些没有经过职场锻炼、浑身学生味的毕业生。所以,实习经验虽然不是我们成功就业的首要条件,却也是不可或缺的必要条件。

当你还是一个大三学生的时候,你是选择躺在宿舍徜徉在网游的乐趣里,还是像猎犬一样奔波在城市的写字楼之间,这几乎决定了你今日的职业状态;而到了学校统一实习的季节,你是混了一页实习证明还是真刀真枪地学本领,提升团队合作意识,增强与人相处的能力,这决定了你未来的职业状态。

经验是能力的铺垫,经验是资源,更是晋升的前提。任何人的职业发展都存在着不可逆转性,任何人的职业定位,都要基于过去工作经验的高度和自身的发展潜质。找到自己能力、学历和经历之间的契合度,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增强自己的职业含金量,才是突破瓶颈的最终的方式和手段。

因此,假如你处于不如别人的职业状态里,不要抱怨,反思你自己吧,不是学历惹的祸,也不是大公司不给你机会,是你的能力只配到你现在的位置,你所面对的不是要改变季节,而是要改变自己的状态,所以,决定权在你,而不在于文凭和企业。

总有一个企业不用学历来筛选人才

的确存在很多大企业在招聘新人的时候,首先将学历摆在门口,作为迈进企业的基本门槛,并且态度十分坚决,因为他们坚信首先只有学历够的人才可能胜任这个职位,并且在高学历的人群里,总有一群高能力的人。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如果面临这样的情况,你应该主动出击,而不该困在学历为你制造的被动状态里无法自拔。

反击招数一:在行业选择上下功夫,在不注重学历的行业发挥你的优势!

如果你仅仅有专科学历,又非要进大的媒体、文化传播、广告等行业,那显然力难从心,但你可以转换思维,从企业挑选你转化到你来挑选企业,占据主动权。

还是存在很多行业并不在意求职者是否是科班出身,而只在意从业者的实际能力。比如IT业,一张过硬的网络工程师证书可以为你赢得格外的尊重和信任。1998年,拥有微软的MCSE者年薪可达到10万。

据统计,目前我国软件行业每年都有30~40万个空缺职位,但学位教育却只能提供5~6万人才,远远不能满足软件行业的需要。与此相适应,许多有着对软件开发人才需求的企业包括IT和非IT公司,都开出了月薪5000元以上的诱人待遇,软件工程师无疑成为抢手的IT人才。

再比如,近两年专业人才相对比较缺乏的外贸行业,作为人口大国,劳动力资源的丰富让中国的制造业如虎添翼,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这一优势的发挥空间也会越来越大。目前,中国的对外贸易正在经历又一个黄金时期,根据官方机构统计,即使按照目前的发展速度计算,五年内,国内拥有外贸进出口权的企业数量将达到36万家,是目前外贸企业数量的2倍,而就算每家新增企业只需要10位外贸专才,就需要180万人。

相比人才市场巨大的竞争数字,这一数字还是会让人眼前一亮,但是,目前市场上现有的人才以及高校培养的外贸专才与需求相比还存在缺口,现有人才的素质也难以满足快速发展的外贸业务需求。跟单员、外贸业务员、单证员、报关员,这四类实务操作人员是各类招聘载体上需求量较大的职位。

企业招聘这类人员时通常不重学历,大专学历就可以,有时中专、高中学历也行。企业更注重应聘者的实践操作技能和经验,以及对所在行业是否了解,出于与海外客户沟通联络的需要,一定程度的外语水平也很重要,外贸业务员、跟单员等直接与国外客户打交道的人员更要能够熟练运用英语。另外,跟单员、报关员等须持相关资格证书才能上岗,拿到这样的证书,薪水也是十分不菲。

所以说,不要和你的学历较真!你的职业生涯规划不应该是僵硬的计划,而应该是具有变通性的发展中的筹备,需要的不光是勇气和能力,还需要相应的策略。

反击招数二:向唯学历是尊的企业说再见,选择踏实的企业踏实做事。

据《华商报》的报道,2009年西安的一场招聘会上,没有一家企事业单位像过去一样对高学历者开出丰厚待遇,还有许多企业对中专生、高中生也开始青睐。西安一家电子有限公司招聘研发工程师、销售工程师、文员,要求学历都是大专;北京一家快运公司招聘市场研究员要求学历全是高中;陕西一家医疗器械公司、厨房设置公司招聘人员,要求学历全是中专、高中以上。在这些企业的眼中,只要能胜任工作,有激情能创新,就能干出成绩。只有个别研究部门对学历有特殊要求。

而同样的境况也出现在重庆,《重庆晨报》一则消息报道,浙江利尔电器招聘代表用手写了一张招聘品牌经理的海报贴在墙上:“30万年薪,高中学历都可以,主要是有经验。”金融危机越发的促使企业意识到实际效益的重要性,同时也为低学历的人创造了好的就业机会,就看自身的经验与能力是否足够抓住这些机遇了。

在企业选择你的同时,你对企业的判断实际上是最终起决定性作用的,大公司纵然树大好乘凉,但对于你自己而言,关键还要看自己小宇宙的能量。职场中有句有趣的口号,“先满脑袋再满口袋”,意思是你的脑袋满了,口袋自然也就满了!

如果你是刚毕业的学生,又没有很名牌的大学背景,首先就更加应该充实自己的大脑,让自己接触实际的东西,理论加实践,因为年轻就是本钱,你的经验是可以给你的未来加分。选择一个能够让你进门的尽可能大的公司,你会接触到很多的东西,人事、交际、管理等等。

联想集团总裁柳传志曾说过,小公司学做事,大公司学做人,所以,一开始在大公司工作,你可以接触到正规的管理培训,可以加强自己的反应能力和处事能力,日本企业就认为,企业给员工的最大福利就是培训,这是很关键的一步。任何的关系资源都是慢慢建立的,等你一步步学到东西,自然会慢慢发出光来,而且,很多大公司都是老中青三代人结合,所以还是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的,即使你不想做了,再去中小公司,鉴于你曾经是某大企业的员工,自然也会多加一分重视,因为那是你的价值证明。

珍惜你自己的选择权,职业生涯规划切忌有奶便是娘,随便找一份工作凑合事,然后再等跳槽找更好的机会,可以明确地得出结论,如果你不改变这种最初的思维,你将永远不可能得到目标工作。

一般而言,选择企业主要遵循这样的几个标准:学习进步的机会;主管上级的能力和风格;晋升的空间;企业文化、团队与办公条件;产品类别;流程体制与企业规模;收入与福利;老板的风格。

而对于不同职业阶段的人来说,侧重的标准也不同,比如初入职场的你,就应该更多侧重学习进步的机会,以及所跟随的领导者的个人能力,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你最初跟随的人是很重要的,因为往往是他带你走入你即将去拼搏的领域,他的高度直接影响你的思维高度。而对于已经工作3~5年的人,更侧重的就是晋升空间和老板的风格,因为老板的风格决定了企业的发展前途,一个企业能走多远最终决定于最高领导者的头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