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 计算工具

在中国历史上,结绳计数和契刻计数的方法大约使用了几千年,到新石器时代的晚期,才逐渐地被数字符号和文字计数所代替。最晚到商朝时,我国古代已经有了比较完备的文字系统,同时也有了比较完备的文字计数系统。在商代的甲骨文中,已经有了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这13个计数单字,而有了这13个计数单字,就可以记录十万以内的任何自然数。

中国春秋时代就出现了“算筹”,根据史书的记载和考古发现,古代的算筹实际上是一根根同样长短和粗细的小棍子,一般长为13~14cm,直径0.2~0.3cm,多用竹子制成,也有用木头、兽骨、象牙、金属等材料制成的,大约270枚为一束,放在一个布袋里,系在腰部随身携带。需要计数和计算的时候,就把它们取出来,放在桌上、炕上或地上。算筹的出现年代已经不可考,但据史料推测,算筹最晚出现在春秋晚期战国初年(公元前722年—公元前221年),一直到算盘发明推广之前算筹都是中国最重要的计算工具。15世纪算筹得到了普遍应用,取代了算筹。算盘是在算筹基础上发明的,比算筹更加方便实用,算筹还把算法口诀化,从而加快了计算速度。

计算尺发明于1620—1630年,在约翰·纳皮尔发表对数概念后不久。牛津的埃德蒙·甘特(Edmund Gunter)发明了一种使用单个对数刻度的计算工具,当和另外的测量工具配合使用时,可以用来做乘除法。1630年,剑桥的WilliaMOughtred发明了圆算尺。1632年,他组合两把甘特式计算尺,用手合起来成为可以视为现代计算尺的工具。1722年,Warner引入了二-十进刻度和三-十进刻度,1755年Everard导入倒数刻度;包含所有这些刻度的算尺通常称为“多相”算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需要进行快速计算的轰炸者和航行者经常使用专用算尺。美国海军的一个办公室实际上设计了一个通用算尺“底盘”,它由一个铝主体和塑料游标组成,可以把赛璐珞卡片(两面印刷)插到里面以进行特定的计算。这个过程被用于计算射程、燃料使用和飞行器高度等很多其他目的。19世纪50年代—60年代,计算尺是工程师身份的象征,如同显微镜代表了医学行业一样。有些工程系的学生和工程师常把10英寸算尺别在腰带上,或者将一把10英寸或20英寸算尺安放在家中或办公室里做精确运算用(当然,非常精确的运算,计算尺就不行了,需要一本厚厚的8位对数表),而随身携带一把5英寸袖珍算尺。

4机械式计算机的构思是与计算尺同时出现的,是计算工具上的一大发明。席卡德最早构思出机械式计算机,他在给天文学家J·开普勒的信中描述了他发明的四则计算机,但并没有成功制成。而成功创制第一部能计算加减法的计算机的是B·帕斯卡。1671年,G·W·莱布尼茨发明了一种能做四则运算的手摇计算机,这种计算是长为1m的大盒子。自此以后,经过人们在这方面多年的研究,特别是经过L·H·托马斯、W·奥德内尔等人的改良后,出现了多种多样的手摇计算机,并风行全世界。17世纪末,这种计算机传入中国,中国人制造了12位数手摇计算机,独创出一种算筹式手摇计算机,即一种能依照一定的“程序”自动控制的计算机。19世纪初,法国的J·M·雅卡尔发明了用穿孔卡片来控制的纺织机,1822年,英国的C·巴贝奇根据同一原理制成了一部能执行计算程序的差分机,并于1834年设计了一部完全程序控制的分析机,可惜碍于当时机械技术的限制而没有制成,但已包含了现代计算的基本思想和主要的组成部分。此后,由于电力技术有了很大的发展,电动式计算机便慢慢取代以人工为动力的计算机。1880年,美国的H·霍勒里斯与J·S·比林斯发明了电动穿孔卡片式计算机,能机械化地处理数据。后来他们更开创了第一家制造电子计算机的公司——国际商业机器公司(简称IBM)。

20世纪以来,电子技术与数学得到充分发展,电子技术的改进,为计算机提供了物质上的基础,而数学的发展对设计及研制新型的计算机有很大的帮助。

1941年,德国的楚泽采用继电器制成了第一部通用程序控制计算机,实现了100多年前巴贝奇的理想。1944年,美国的艾肯亦以同一方法制成了一台程序控制自动数字计算机。20世纪初,电子管的出现使计算机的改革有了新的发展,并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迫切军事需要,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和有关单位在1946年制成了第一台数字电子计算机ENIAC。以使用电子管为特点的第一代电子计算机在20世纪40年末和50年代初获得重大发展。以晶体管代替电子管并增加浮点运算的第二代电计算机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问世。1964年,IBM360系统问世,它成为使用集成电路的第三代电子计算机的著名代表。1971年11月,Intel推出MCS-4微型计算机系统,标志着使用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第四代计算机开始出现。第五代电子计算机被称为智能计算机。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开始研制第五代计算机(也称为智能计算机)。在系统设计上,第五代计算机应用人工智能方法和技术,系统地建造知识库管理系统和推理机,使得机器本身能根据存储的知识进行推理和判断。智能计算机已经成为一个动态发展的概念,它始终处于不断向前推进的计算机技术的前沿。人工智能的权威学者M·明斯基定义人工智能的任务是研究还没有解决的计算机问题。这一观点反映了人工智能与智能机研究有别于其他学科的显著特点。智能应用问题往往因没有确定的求解算法而采用搜索办法,一旦人们对某一问题掌握了足够丰富的知识,就可找到不需要搜索的确定型算法。在可以预见问题的行为与效果时,该问题一般就不再认为是一个智能问题。

神经计算机,又称第六代计算机,是模仿人的大脑的判断能力和适应能力,并具有可并行处理多种数据功能的神经网络计算机。与以逻辑处理为主的第五代计算机不同,它本身可以判断对象的性质与状态,并能采取相应的行动,而且可同时并行处理实时变化的大量数据,并引出结论。以往的信息处理系统只能处理条理清晰、经络分明的数据,而人的大脑却具有能处理支离破碎、含糊不清信息的灵活性,第六代电子计算机将具有类似人脑的智慧和灵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