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诗酒年华未名湖(1)

邂逅繁华

铁马秋风塞北。想到北方,总能想到这样的景象,无论是大漠孤烟还是长河落日,无论是孤雁胡天还是羌笛琵琶,总让人想起荒凉。想起荒凉,也就忍不住想起了海子。有时候甚至会想,这个孤独的诗人,本来就属于北方。若换个时空,或许他会是孤城落日余晖里暗自喟叹的行人,面对满目的秋光,任风霜扫在身上,用尽力气,唱一曲《阳关》。或许他会化身沙砾,从此将生命消隐在壮阔的北方大地。

可是那个秋天,海子还不属于荒凉,也不属于迷惘。他即将走上新的生命征程。那时候,北方对于这个十五岁的少年,如一片彩霞,在远方默默招手,呼唤着他前去。可是你我都知道,当他触到北方的大地,也就触到了生命最深处的凉意。有时候忍不住想,如果海子不去北京上大学,不去踏足诗歌的神秘土壤,他是否就不会走上那条没有归期的路。可是转念又想,若真如此,我们又怎么在多年以后,仍对那个悲伤的名字念念不忘。他注定要踏上北方的土地,领略北方的气韵,然后在孤寂中结束生命的旅程。

多年以后,海子还记得那年离家时的情景。母亲和三个弟弟在村口久久地凝望着他和父亲的背影。只是这次,海子将要去的远方比这位母亲想象中的还要远。而同时,她的心中也对海子有了更高的期望。她知道,几年以后,自己的儿子将成为一个“吃公家饭”的人。想到这些,这位朴实的母亲心里充满了暖意,可是当海子的身影终于在她视线中消失时,她的泪水止不住落了下来。

这是一个红霞满天的清晨。海子已经上路,命运的前方,远远地亮着灯火,他将离开熟悉的村庄,离开那里的山水树木,去往城市,找寻他想要的东西。村庄的河流静静地流淌着,流过这样的清晨,眺望着远去的游子。此时的海子虽然留恋这里的一切,却终究只能远去,带着无限的憧憬。而他的行囊里,分明装满了父母的期许。

和许多从农村走到城市的大学生一样,海子的身上系着整个家庭的希望。或许我们可以说,天才的海子通过努力,走出了农村,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可是谁又能说,这不是命运的刻意安排!我们可以不相信命运,但是世间所有的事情,聚散离合,爱恨情仇,冥冥中自有天意。就像春华秋实、夏雨冬雪,谁都无力改变。我们终究会明白,行走于尘世,无论面对怎样的相逢、怎样的离别,我们能做的竟然只是随缘。

所以,我们相信,海子注定要作为全家寄予希望的烛火,走到陌生的城市。那里,车流滚滚,霓虹闪烁。尽管他无限憧憬自己的未来,但是有几人能够真正走入曾经幻想过的未来呢?我们希望遇见的云霓,或许终生都不得见,却总能遇到霜雪。路就在前方,迷茫地延伸着,只有走上去才能看到,前方到底是山重水复,还是柳暗花明。

在合肥火车站,父亲将海子送上了火车,然后默默地回到站台,看着海子遥遥地招手。这个笃厚而坚强的父亲,即使面对人世的风雨欺凌也不曾落泪,而此时却忍不住流泪了。他的感伤不言而喻,但是无人看出,他的泪水中隐藏的那种骄傲,而这样的骄傲从他得知海子考上大学那天开始,就没有停止过。他有理由骄傲,在那个寂静的小山村,海子是第一个大学生,而他考上的竟然是北京大学。村里的人还在想象北京的模样,海子却将以大学生的身份,领略遥远的北京的风情。这样的骄傲,足以成为这位父亲深沉的信念,支撑他战胜所有的苦累。

终于,海子再也看不见父亲的身影。从这一刻开始,他便独自踏上了那条长路。火车窗外是一个茫茫的世界,路过麦地、城市、平原、田野。很快,南方就成了远方,属于北方的秋意,一点点映入他的眼帘。那是一段遥远的路程,他像一粒尘埃,被火车带到了北方的大地。他曾在梦里无数次遇见北方,可是火车窗外的景象还是让他止不住惊叹。无与伦比的壮阔苍凉,难以言说的天高云淡,或许这就是海子对于北方的初次印象。

两天以后,海子出现在北京站。这一刻,那座古老的城市,赫然出现在海子面前,或者说,那个从未见过的花花世界,蓦然间如一幅巨大的画卷,展开在海子的面前。他有些不知所措。虽然结束了漫长的旅程,终于到达了梦想中的城市,心里忍不住喜悦,但是属于城市的漠然,还是让这个天真的少年有几分惶然。

日落时分的部落

晚霞映着血红的皇后

夜晚的血,梦中的火

照亮了破碎的城市

北京啊,你城门四面打开,内部空空

在太平洋的中央你眼看就要海水灭顶

海水照亮这破碎的城,北京

你这日落时分的部落凄凉而尖锐

皇后带走了所有的蜜蜂

这样的日子谁能忍受

日落时分的部落,血污涂满全身

在草原尽头,染红了遥远的秋天

她传下这些灾难,传下这些子孙

躲避灾难,或迎着灾难走去

从静默的乡村到喧闹的城市,心灵经历的变迁显然不是几千里路途可以承载的。须知,他不是到城市简单地游历,然后匆匆离去,而是作为寻梦的人,走入城市深处,在这里找寻属于自己的天空。所以,当他终于触及北京的气息,他便忍不住想,这座陌生的城市,是否能给他一缕温暖,是否能送他一片云彩。毕竟,于那车水马龙的城市,他几乎一无所有。其实,只陌生两个字,就足以让一个从小山村猛然走入城市的人迷茫许久了。

繁华如梦。此时的海子就踏入这样的梦里。无论是林立的高楼,还是宽阔的马路;无论是缥缈的云天,还是汹涌的人潮,都让他如临梦幻。至少在那一刻,他爱上了北京,爱上了这里的繁华。就像久在小池塘的鱼突然间游入大海,便以为那里可以任意遨游。此时的海子绝对看不到城市的真实面目,他能看到的只有京华的云烟。那是一种诱惑了无数人的东西,只有走入城市内部,才能触摸到那里的灰暗和死寂。所有的喧嚣都是以寂静为底色的,就像觥筹交错的盛宴,结束之后总是落寞的。

当海子在火车站找到接站的同学以后,他终于第一次感受到了城市的温暖,同学们的热情更让他喜欢上了陌生的北京。在同学的帮助下,不久之后,他就完成了注册事宜,在宿舍安顿了下来。此时算是尘埃落定了,而他在城市里的生活才刚刚开始。城市有城市的法则和逻辑,就像人间有人间的法则和逻辑,而他只是个单纯的生命,只愿向着心中那盏灯前行,可是漫游在尘世的人,谁也无法预料阴晴风雨,更不知,是否会在某一刻触碰到横平竖直的规则。若真触到,能做到随遇而安,倒也无妨;可你若是太过执拗,那么,作为微小的生命,定会被尘世的风刀霜剑切割得遍体鳞伤。

此时的海子还无须为这些事担忧,他只须坐在宽敞的教室或者图书馆里,充实自己的生命。到校后,他在给父母的信中这样写道:“我的同学都很有素质,对我这个来自乡下的同学一点也不嫌弃,在生活上、学习上处处帮助照顾我,我和他们相处得十分融洽,都快成为一家人了。请爸爸妈妈放心,我一定会好好努力,为你们争气!”

这是海子的真实心境。初入城市,他心里难免有几分自卑,毕竟来自偏远的山村,语言和生活习惯都要慢慢适应,而以前让他笑傲于人群的成绩,此时在北京大学的骄子们面前不再突出,这些都让十五岁的海子战战兢兢。但同时我们也看到,海子在暗下决心。这个瘦小的少年,从不缺少力量,他的内心总是燃烧着火焰,而这样的火焰,将自卑烧成了自强。

从南方到北方,海子走上了新的旅程。而这一次,他将遇到更美的风景,或许,只因那风景太美,他才不舍得走出。无人知道,那个叫作诗的东西如何慢慢地将他带出了人海。或许,对于一个心底有大美的人来说,尘世所有的美景都比不上笔下一行清浅的小诗。此时,海子尚未被诗歌浸染,他只是在未名湖畔安静地勾勒快乐年华。北方的风散漫在他的身边,带着些悲凉。海子心中有几片涟漪微微颤动,无人知道。

寻寻觅觅

人生其实就是一个不断寻觅的过程,寻觅风景也寻觅心情,寻觅自在也寻觅安详。为了寻觅,我们不得不从熟悉的地方出发,默然前行,走过浮云流水,走过落木荒草,到陌生的地方,遇见陌生的人和事。而那样的遇见也只是匆匆一瞥,我们总要重新上路,再次走向烟云缥缈的天涯路。

很多时候我们甚至不知道自己寻觅的到底是什么,所以即使遇见彩虹也不愿停下来采撷一段装点自己梦里的青春年华。错过以后回头再想,才会发现来时的路上曾经有过无数的美好,只是当时太过匆忙,没有为那漫长的行旅留下彩色的回忆。很多人在经历过红尘岁月以后,会认为生命太过灰暗,其实每个人来时都一样,赤条条无牵挂,只是在不同的人生路上,为自己的生命涂上了不同的色彩,生命的意义也便因此不同。

我在想,在海子成为诗人之前,他所追求的到底是什么,这些对于他的生命又意味着什么。在很长的时间里,海子都在努力学习,为了考上心中的理想大学,挑灯苦读,废寝忘食;上大学以后为了给自己的未来加上光环,继续拼命读书。其实这个过程是很多从农村走出的大学生不断重复的路。虽然很不情愿,但我们还是必须看到,那时候的海子似乎只是为了给如梦的人生加上一段并不独特的色彩,对于生命的自我实现和升华并没有清晰的概念。甚至,那些所谓的寻觅过程如今看来也只是为了圆父母心中的梦想,改变那个家庭的贫穷状态。尽管海子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充实自己,成为无数人仰慕的天之骄子。可我在想,这些真的是他这个纯真生命需要的吗?

显然,那时候为了改变生存状态而努力拼搏的海子虽然也让人为之动容,却不是你我爱着的那个海子。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些连自己都看不见的风景,那或许只是一缕草色烟光,一丝细雨微云,只因它隐于心底,或许终生也不可见。海子的心中也有这样的风景,那便是诗意。只有当他心底的诗意落落大方地呈现在我们面前,他才是真正的海子。而在此之前,他自己都不知道,在未来某一天,他会站在诗的天地里,感受西风古道斜阳的况味。

如果一切都未曾改变,他只是个平凡的大学生,走一条寻常的路,纵然有过天才的美名,也会很快被滚滚红尘淹没,无人想起,那么世间也就少了一处绝美的风景。幸好,后来他闯入了那片奇幻的田园,我们才得以在时光的这头,聆听他风中雨下的心语。

不过在1979年的秋天,海子还没有完成嬗变,他仍在红尘之旅中继续漫步,心中燃烧着梦的火焰,而这样的梦他已经筑造了多年。作为北京大学法律系的学生,十五岁的海子必须面对那些枯燥的课程。当然,无论多无味,他都不舍不弃,拼力钻研。他知道,唯有如此,才能对远方的父母有个交代。

尽管法律系的课程很多,学习很忙,海子的身影还是不断出现在图书馆,他喜欢书,这是他从未改变的嗜好。此时北大图书馆琳琅满目的图书让海子仿佛置身于浩瀚的海边,面对着数不清的贝壳。不过他很清楚自己想看什么样的书,从小说到诗歌,从散文到哲学,都是海子乐于翻阅的。其实这些似乎是随手采摘的种子,却在他后来的诗行里生根发芽,竞相绽放了。

大一的下学期后半段时间,海子开始迷恋西方哲学,从古希腊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到德国的古典哲学代表人物黑格尔,都让他无比惊喜。那时候的他,就像突然走入一片神秘天地。也正是在那些深沉思想的指引下,海子开始真正思考人生,思考生命的意义。对这个少年来说,那是一片迷幻的森林,走过那里,就会让他重新审视生命的命题。而当他迷惘地走出,以往一直闪亮在前方的灯火便开始慢慢黯淡,而另一个方向渐渐亮起火光。

海子终于拥有了自己的书,他在书店买了一本《呐喊》,在扉页上认真地签下自己的名字:查海生。海子看书有个很好的习惯,那就是很少在书里署名,更不涂画。所以他看过的书如新书一般。一方面是因为他爱书,希望看过的书仍能保持最初的模样;另一方面,海子是一个完美主义者,很多时候都会不由自主地表现出这一特质。虽然我们知道,带有完美主义的人,大多数都不快乐,甚至总是悲凉的,但我们没理由责怪完美主义者的执着,就像我们没理由责怪众人皆醉他独醒的诗人一样。

那年秋天,海子与同学一起登上了长城,他定能在那古旧而雄伟的建筑上听到历史深处的声响。这样的声响里有刀剑之声,也有哭喊之声;有战马之声,也有羌笛之声。无论是谁,在面对长城的时候,总会感慨,善感的海子也不例外。只不过那时候的海子毕竟还是快乐的。在很多人眼中,他还是个喜欢玩闹的孩子,似乎无忧无虑。可是我们都知道,只需一段西风,就能吹出他心底的忧伤。

北京似乎只有秋天才能看到天高云淡。或许可以说,这里的秋天是一年中最美的季节。春天如云影一般,倏然而过;冬夏又各有冷热;只有秋天,不匆忙也不强烈,温和地展开,如清淡的山水画。无论是天空的蓝,还是枫叶的红,都含着无尽的诗情画意。海子喜欢北京的秋天,喜欢香山那片醉人的红。在如水的碧天下漫步,在绚烂的枫林间穿行,都让他心旷神怡。可是后来,他眼中的秋天慢慢变了韵味,只因那时候他心中充满悲凉,而秋天本身就与悲凉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