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持》释云:“一发者一犹始也,此句明业体初成,即三法竟第一剎那与作俱圆,是体发也。作戒既谢,无作独存,相继不绝,故云续现。始即上句一发之时。末即是终,谓命终舍也,虽通四舍且约常途故余三不举,此句明业体久长也。四心者通举四阴。三性者别示行阴,三阴唯无记,行阴通三性故,此句显非心也。下句正示无作义也。若翻对作解,初句反前即谢也,次句反一念也,第三句反善行心也,第四句反缘构也。故下引证有二,《杂心》中,初句蹑前作谢,生起无作。余识即四心,后心望前作心,故云余也。俱即同时。是法即无作。随生谓任运起也。《成论》中,通明业理,非局戒也。因心者示现从作发也。生罪福生即是发,罪福即善恶无作。文举无记,等取余心。”
一发续现等文,初学难解。今据后第五项先后相生文义,列表如下,以资参考。今文云无作者,即表中所谓形俱无作也。
四舍者,见后戒行门因示舍戒章。四心三性显非心者,参阅下依论出体无作体中,又复意无戒律仪之释文。
《事钞》续云“云何名戒,戒禁恶法。故《涅槃》云,戒者直是遮制一切恶法,若不作恶是名持戒。”
《资持》释云“初二句直示正义。由此二戒俱断恶故。故下引证。遮制即禁断义。”已上皆见《事钞记》卷十六第三项依论出体《济缘》云“此门陈体,且依二宗所计。至后正义三宗分别,始是今师正出体相。”见《业疏记》卷十五事钞云“二论不同,今依本宗约《成论》以释。”
《资持》释云“二论即指《多》《成》。然今钞中依宗明体,指略多宗,恐后学至文壅滞,故须略示。《业疏》广列六位分别,今但撮要引而示之。初明二戒并是有为,非声尘。身口无作并第三色。(此色聚中三色分别)四色中又有二,一本报色谓四大也,二方便色谓运动造作。作戒非本报,是方便。无作非二色。(此身口色中二色分别)五作戒是善色声,非恶无记。无作戒体是善可知。(此方便中三性分别)六作业始终皆得为戒,不同余善。无作当体是戒,非此所论。(此就善中唯约作戒始终分别)已上六位,显示彼宗二戒俱色作,色即是色声两尘,无作色者法入中摄名为假色。”
第一支作戒体
《事钞》云:“先明作戒体。《论》云:用身口业思为体,论其身口,乃是造善恶之具。”
《资持》释云“言作者始于坛场,终三法竟第一刹那已前,三业营为方便构造者是。引论又二,上句正出体,身口业思者,谓行来跪礼是身作也,陈词乞戒即口作也。立志要期,希法缘境,心彻始终,统于身口,故名身口业思,即此业思是作之体。论其下示兼缘意,言造具者,显示身口自无功用,推归心故。如世造物,百工之器自不能成,必由人用,比拟可知。问:《业疏》初解色心为体,此何异耶?答:身口即色,业思即心,故无异也。钞从显要,令易解耳。”
《事钞》续云:“所以者何,如人无心杀生,不得杀罪,故知以心为体。”
《资持》释云:“以犯例受者,善恶虽殊,发业义一故。如《律》:心疑想差不至果本。又不犯中者,掷刀杖瓦木误著而死,扶抱病人往来致死,一切无害心皆不犯。此虽动色,但由无心故不成业。”
《事钞》续云:“文云:是三种业皆但是心离心无思无身口业。”
《资持》释云:“引证即是《成论》。初二句推末归本,下二句明舍本无末。问:今论作体,为是心王为意思耶?答:前云业思,何须疑问。若观论文三业,皆心离心无思之语,似指心王,然而王数,体用以分。由体起用,用即是体。今论作业,就用为言。故《业疏》云:言心未必是思,言思其必是心。宜细详之。”
《事钞》续云:“若指色为业体,是义不然。十四种色悉是无记,非罪福性。”
《资持》释云:“此对破有宗,五根五尘四大为十四色。”已上皆见《事钞记》卷十六第二支无作戒体《事钞》云:“言无作戒者,以非色非心为体。”
《资持》释云:“非色非心者,此即《成论》第三聚名,亦号不相应聚。此聚有十七法,无作即其一也。良由无作体是非二,故入此收,即以聚名用目其体。”见《事钞记》卷十六《业疏》云:“言非色者,既为心起,岂尘大成,故言非色。五义来证。一色有形相方所,二色有十四二十种异,三色可恼坏,四色是质碍,五色为五识心所得。无作俱无此义,故不名色。”
《济缘》释云:“释非色中二,初约能造对简。尘即五尘,大即四大,二并是色。非彼所成,明非色法。五下次约色义反证,即上尘大具此五义。无作不尔,一非形方,二无差异,三不可恼坏,四非碍,五非对。十四种如前,二十种即显色十二。(青、黄、赤、白、光、影、明、暗、烟、云、尘、雾,此局无记)形色有八。(长、短、高、下、方、圆、斜、正,此通三性)恼坏者论云,是色若坏即生忧恼,又云有情有恼无情有坏。五识心即眼耳等五识。所得即五尘也。”
《业疏》续云:“言非心者,体非缘知,五义来证。一心是虑知,二心有明暗,三心通三性,四心有广略,五心是报法。”
《济缘》释云:“释非心中二,初句对简,谓无作业,体非觉知,不能缘虑,与心体异,故号非心。五下反证,心具五义,无作反之。初非虑知,即是上义。二谓顽善,无有愚智迷悟之异,故无明暗。三唯是善,非恶无记。四唯一定,故无广略,谓意根为略,四心六识乃至心数则为广也。五是三业造起,故非报法。”
《业疏》云:“故《成实》云:如经中说,精进感寿长,福多受天乐。若但善心,何能感多福。何以故,不能常有善心故。”
《济缘》释云:“引成论文二,初证非心又二,初引初段。经文论家自引精进是作,寿长是现报。福多谓无作增长,天乐是生报。若下论家显示经意,人心不定,岂能常善。此显无作一发已后,任运增多,不假心作,即非心义。”
《业疏》续云:“又复意,无戒律仪,所以者何?若人在三性心时,亦名持戒,故知尔时无有作也。以无作由作生,今行不善心,何得兼起作,又发无作也。由此业体是非色心,故虽行恶,本所作业无有漏失。”
《济缘》释云:“二引后段中二,初引论,谓意思中无有戒体,显是非心三性心者,谓余善心及恶无记。尔时无有作者谓,意入余性无有造作却名持戒,即知无作任运常存故名持戒。以下疏家委释又二,初释尔时无有作义,由下次释三性名持戒义。”
《业疏》续云:“故彼问曰:若无作是色相有何咎?答:色等五尘非罪福性,不以色性为无作也。又如佛说色是恼坏相,无作非恼坏相,不可得故,不可名色。”
《济缘》释云:“二证非色中又二,初引前问答。答中,若立为色有二种过,一非罪福性,二是可恼坏,如五尘四大具有恼害损坏之义。”
《业疏》续云:“问:无作为身口业,身口业性即是色也?答:言无作者,但名身口业,实非身口所作,以因身口意业生故,说为身口业性。又无作亦从意生,如何说为色性。如无色界亦有无作,可名色耶。”
《济缘》释云:“二引后问答,问中,身口是色,业性亦应是色。答中二,初正名义。实非身口作者以三性时无有作故,因身口意生者谓从本作得名故。又下次彰非色有二,初约能造诘其所发,如下二约空报质其因业。”已上皆见《业疏记》卷十五上引《成论》四段连续,科文未易分辨。今别录科表如下,以备对阅。
第四项显立正义是项最为精要,学者宜致力穷研。
《资持》云:“上且依论而示,克论体相未甚精详。至于《业疏》方陈正义乃有三宗。”
《业疏》云:“夫戒体者何耶?所谓,纳圣法于心胸,即法是所纳之戒体。然后依体起用,防遏缘非。今论此法三宗分别。”
《济缘》释云:“初略示体貌,纳是能受心,圣法即所受戒。能所相冥,心法和合,而成于业。揽法为业,为道基本,故名戒体。体充正报,心为总主,故云心胸。初受则心为能纳法为所纳,受已则法为能依心是所依。依体起用,即随行也。今下次标宗别释。”见《业疏记》卷十六第一支实法宗《业疏》云:“如《萨婆多》二戒同色者。”
《济缘》释云:“《萨婆多》者以计标宗,《杂心》《俱舍》《毗昙》并同此见。”
《业疏》续云:“彼宗明法各有系用。戒体所起依身口成,随具办业,通判为色。业即戒体能持能损。既是善法分成记用,感生集业其行在随。论斯戒体愿讫形俱,相从说为善性记业,以能起随生后行故。”
《济缘》释云:“初依宗示体中四,初至为色叙彼所计。各有系用即三界系。欲界粗段四大,色界清净四大,所造之业、所感之果皆是色法。无色界天,非四大造则无有色,但无四大造色,不妨天亦有果色。随具办业具即身口。能造是色,所起亦色,教与无教二法同聚,故云通判为色。业即下二句次示色义,由无教体持则肥充,犯则羸损,有增损义,故立为色。既下三明业性。本报无记,从善恶缘方便转现,戒是善法,教无教体二并善色。既不推心造,故云分成记用。力用既弱,不能感果,故推随行,能生集业。谓招生之业,体是集因,故云集业。论下四结示体相。愿讫,即作谢形,俱谓无作至于终身。望后随行得名善记,故曰相从。是则由教生无教,无教起随行,随行能生集业,集行招来报。”
《业疏》续云:“如律明业,天眼所见善色、恶色、善趣、恶趣,随所造行如实知之。以斯文证,正明业体是色法也。”
《济缘》释云:“二引律显正中二,初引文,以下次取证。若此明色,乃佛本怀。诸论争分,未穷斯意。况弘论者,罔测可知。”
《业疏》续云:“如上引色,或约诸尘,此从缘说。或约无对,此从对说。虽多引明用显业色,然此色体与中阴同,微细难知。唯天眼见,见有相貌,善恶历然。岂约尘对用通色性。诸师横判,分别所由,考其业量意言如此。”
《济缘》释云:“三斥前诸说中三,初牒前所立。或约诸尘谓无作假色判归法入,即是法尘。此对作戒色声二尘,故云此从缘说,缘即作戒。或约无对谓无作体是不可见无对,即翻作二种有对,故云此从对说。虽下次斥其不达,仍举中阴例显业色,无色天报类亦同之。如来由此说业为色,诸师不晓立义强分,故云岂约尘对等。诸下三结其妄判,即上六位分别。”已上皆见《业疏记》卷十六第二支假名宗《业疏》云:“二依《成实》当宗,分作与无作位体别者。”
《济缘》释云:“言当宗者,对前非正学宗故;位体别者,对前二种体同故。”
《业疏》续云:“由此宗中分通大乘,业由心起,故胜前计。分心成色,色是依报,心是正因,故明作戒色心为体,是则兼缘显正相从明体。由作初起,必假色心。无作后发,异于前缘,故强目之非色心耳。”
《济缘》释云:“初由宗通示中二,初叙宗胜。分下示体相二,初明作体。分心成色若论成法,则内外色报率由心造;若约成业,则身口动作皆但是心。色是依报等者若内外相望,则国土为依四生为正;若因果相望,则色报为依心识为正。兼缘即依报之色,显正即正因之心,此明二法不相舍离故曰相从。由下次辨无作,反作为名,不由色心造作,故异前缘。法体虽有而非色心,无由名状,且用二非以目其体,故云强也。”
《业疏》续云:“考其业体,本由心生。还熏本心,有能有用。心道冥昧,止可名通,故约色心,穷出体性。各以五义,求之不得,不知何目,强号非二。”
《济缘》释云:“二约义考体中二,初正示体相二,初正示业体。上二句推发生之始。言由心者,即第六识意思所造。下二句示生已之功。六复熏六故云还熏,发体之心故云本心。若论始起,则心为能生,体是所生。若约熏习,则体为能熏,心为所熏。心与业体互为能所,有能有用能谓发起后行,用即防遏缘非。心道下推本所立。心无形貌故曰冥昧,但有名字故曰止可名通。本唯心造,心冥色显所以兼之。欲彰业体是彼所造,故云穷出体性,即此乃是示体之处。恐乱宗旨,不欲指破。学者思之。如前色心各有五义,无作并无,故号非二,此明小教不可直示,且附权意别彰异名,故云强目。问:两云强目,是何教意?答:若据本教,翻作为名。今取通意,识达体貌,即知二非附权而立,故云强耳。”
《业疏》续云:“问:如正义论,熏本识藏,此是种子能为后习,何得说为形终戒谢?答:种由思生,要期是愿。愿约尽形,形终戒谢。行随愿起,功用超前,功由心生,随心无绝。故偏就行,能起后习。不约虚愿,来招乐果。”
《济缘》释云:“二问答释疑中,此问所来,由后圆教决此二非以为识种,识既常存,种则无灭,即违今宗命终失义,故探取后文为难,以彰前后无违。初四句牒后圆教文也,此是者指上二非也。下二句正难,且举命终,义通四舍。答中三,初二句总标,思即缘境之心,愿谓克期之誓。愿约下二别释,初释下句。愿有始终,故有要期谢。行下次释上句,思无限齐,故种子不亡。行即思心,行起愿后故曰超前。故下三双结。上二句结上种存,下二句结上愿谢。问:此中后习,与前实法集业何异?答:彼明业为集因,此示种能熏习。委如下说。”已上皆见《业疏记》卷十六第三支圆教宗《业疏》云:“后约圆教明戒体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