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学无止境,成功无止境(2)

在萨马拉他苦苦自学了一年半之久,以校外生的身份参加了彼得堡大学法律系的毕业考试,最后他以优异的成绩取得了该大学的甲等毕业证。

读书是列宁坚持了终生的习惯,哪怕是在沙皇的监狱中他也不忘读书。列宁曾在彼得堡被关押了14个月,在这14个月之中,他利用监狱图书馆读了14个月的书。他一边读书,一边收集各种资料进行研究。

一天,列宁的姐姐在探望他时说:“听说你的案子快要结案了,你很可能快要出来了。”

列宁却风趣地说:“还早咧,我的资料还没有收齐呢!”

列宁在一生之中都极重视读书与学习。在其逝世的前几个月,他还在一篇文章中这样写道:“我们一定要给自己提出这样的任务,第一是学习,第二是学习,第三还是学习,然后要检查,使学问真正深人到我们的血肉里面去。”

同样,科学界的巨人爱因斯坦对读书也是一往情深。他在中学时代就喜欢读那些自然科学的故事,对于陨星、地震、风暴等等方面的书,都要如饥似渴地阅读,在苏黎世联邦工业大学时,他曾为自己制订了一份学年、学期和每月的读书计划,依次阅读哲学家柏拉图、拉漠、笛卡儿、培根、亚里士多德、康德和物理学家牛顿、麦克斯韦。赫兹、拉普拉斯等人的著作。

就是在不断地读书与学习中,他才积累了如此渊博的知识,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他那超越时代的狭义相对论。

大文学家鲁迅也几十年如一日地保持着勤奋读书的好习惯。他平时除了写作外,就是读书,当他感到累了或困了就靠在藤椅上翻翻报纸看看杂志,把读书当作了一种休息与娱乐。

即使在鲁迅逝世的那一天,在他呼吸十分微弱,血压反常的情况下,他还向许广平要了一份当天的报纸,对上面的消息和文章作了详细的阅读。

成大事需要读书学习,读书是积累知识最直接的方式以书为友,你将获益良多。

成大事就应该把知识看作人生最大,每一本书都可能是成功的阶梯。

3.从无字处读书

丰富的阅历是成大事者不可缺少的资本。而阅历又从社会和生活中的事物得来,所谓的读“无字书”,便是积累阅历。

知识已从某种意义上成为了财富、地位与能力的象征。重视“读世间这一部活书”——读“无字之书”,是大文豪鲁迅的主张。

往往只有“有心人”才能读懂无字书,才能从中获得无限的“珍宝”。

生活是一部大课本。成大事者要善于读生活这本“无字书”,体悟兴衰成败之理。

古人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说人要有较多的知识和丰富的阅历,也是要人们能理论联系实际。善于利用知识处理各种事情。丰富的阅历也是成大事者不可缺少的资本,特别是年轻人,他们的阅历一般较少,这就要求他们不但要注意书本知识,也要注重生活、社会中的知识积累。

有诗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读书学习获取知识诚然重要,但实践获真知也是必不可少的。

知识就是力量的口号鼓舞着千千万万的人在知识的海洋中不断地拼搏。

知识已从某种意义上成为了财富、地位与能力的象征。

中国的古人曾说过:“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

由此可见,读书与获取知识在人们心目中是何等重要的。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打破了往日对知识的理解。

人们已认识到:知识与能力并不完全是相等的,知识并不等于能力。21世纪对能力界限的新要求,迫使人们重新审视自己所学的知识。

但不管时代怎样发展,你都应使头脑保持清醒,你必须清晰明了地理解知识与能力的关系。

培根在提出“知识就是力量”的口号以后,又明确地指出:“各种学问并不把他们本身的用途教给我们,如何应用这些学问乃是学问以外的、学问以上的一种智慧。”

这也就是说,有了知识,并不等于有了与之相应的能力,运用与知识之间还有一个转化过程,即学以致用的过程。

如果你有很多的知识但却不知如何应用,那么你拥有的知识就只是死的知识。死的知识不但对人无益,不能解决实际问题,还可能出现害处。就像前面提到的赵括一样,不但害人害己,也害了国家。

因此,你在学习知识时,不但要让自己成为知识的仓库,还要让自己成为知识的熔炉,把所学知识在熔炉中消化、吸收。

你应结合所学的知识,参与学以致用活动,提高自己运用知识和活化知识的能力,使你的学习过程转变为提高能力、增长见识、创造价值的过程。

你还应加强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并把两者的关系调整到黄金位置。使知识与能力能够相得益彰,相互促进,发挥出前所未有的潜力和作用。

所以,每个人不仅应该苦读与爱好、兴趣、职业有关的“有字之书”,同时还应该领悟生活中的“无字之书”。

通过阅读“有字之书”,你可以学习前人积累的知识、前人的学以致用经验,并从中取得借鉴,避免走又道、走弯路;通过读“无字之书”,你可以了解现实,认识世界,并从“创造历史”的人那里学到书本上没有的知识。

如果你想能尽快,尽好地读通读透“有字之书”,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把“死书”读成活书,就要善于读“无字之书”。

“用自己的眼睛去读世间这一部活书”,“倘只看书,便变成书橱,即使自己觉得有趣,而那趣味其实是已在逐渐硬化,逐渐死去了”。

重视“读世间这一部活书”——读“无字之书”,是大文豪鲁迅的主张。

鲁迅少年时代有很长一段时间在农村度过,而且也乐于与农村少年为友,喜欢到农村看社戏,所以他从农村少年、农村社戏中了解了很多农村生活,他也因此增长了不少见识,他后来创作的《故乡》、《社戏》等短篇小说的生活素材都是在那时积累的。

鲁迅一生针对当时的社会弊病,写了许多杂文。如果鲁迅不注意读社会现实这部“无字之书”,只知闭门做学问,他又怎么会从中看出“世人的真面目”,怎么会成为“一个伟大的画家”,“用他手中那支强而有力,泼辣而又幽默的笔,画出黑暗势力的丑陋面目呢?”

徐渭、朱耷。石涛、吴昌硕等前辈,对于“有字之书”的精研,都是齐白石平生所推崇的,但是,他更重视“无字之书”,其画之所以会不断开拓,创造出独特不群的书画风貌,是他努力在现实生活中开拓艺术生涯的必然结果。

纵观白石老人一生创作的作品,所展现出的是一幅幅栩栩如生的鱼虫,欣欣向荣的草木,刻意求工处恰如雕镂,粗犷豪放处犹如泼墨,真可谓是“形神兼备”。尤其是他的水墨画虾,更是神态各异,活灵活现,令人情不自禁地要赞声好。但又有谁会知纸上的画有多少画外音!

就水墨画虾来说,由于齐白石对各种虾很早就感兴趣,所以不知观察了多少遍。

白石老人画的虾可谓是名扬天下,出神人化。他看虾、画虾已有几十年,可直到70岁时才觉得自己已赶上了古人画虾的水平。

他严谨的创作态度更表现在不看“无字之书”不肯下笔作画之上。

作家老舍在某年春节时,选了苏曼殊的四句诗请白石老人作画。

诗中有一句“芭蕉叶卷抢秋花”,齐白石因对“芭蕉叶卷”的实际状况不熟悉,当时又正好是北国的严冬,无实物可进行考证,他为了弄清楚芭蕉的卷叶到底是从左到右的,还是从右到左的,逢人便问,但是,很多人都没有进行过细心观察,说不出准确的答案。

就是因为这个别人看来似乎微不足道的原因,白石老人最后没有作“芭蕉叶卷”画。人们虽觉得遗憾,但他却认为这样做是正确的,之所以“不能大胆敢为也”,是因为“未曾见过”。

而另一著名画家徐悲鸿也是这样。他在一生之中画了上千匹马,出自于他笔下的奔马令人赞叹不绝。

他的奔马丰阔而不臃肿,刚劲而不瘠,稳而不坠,奔而不飘。特别是那幅四蹄腾空,马尾舒展,长鬃飘飘,充分表现出了挺拔奔放、自由不羁精神的《奔马图》。

他为了把马画好,在留学法国时,就整天在巴黎博物馆里进行素描练习,并常以两块面包充饥,这一切都是为了准确把握马的造型。

并且不管何时何地,只要碰见了好马,他都会不由自主地驻足细心观察。

这也难怪当有人在向他投师学画之时他会深有感触地说道:“不必学我,真马较我所画之马,更可师法也,画马必须以马为师。”

读“无字之书”,最好在缤纷的“社会大学”中读,唯有如此,才能读得通透。

凡是读过高尔基的《我的大学》的人都会知道,这位大文豪只读过几个月的书,’他把投身于“社会”认为是在上“大学”。

这个苦难的学徒工在“社会大学”里做过厨工,卖过苦力,饱尝了沙俄黑暗统治的辛酸。不过,他在流浪飘泊之中读了很多“无字”的“活书”,学习到了很多知识。

高尔基在社会的底层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深刻的认识,对自己的祖国有了深刻的认识,这也增强了他对俄罗斯社会的浓厚感情。他从伏尔加河码头的搬运工们那儿学得了劳动的习惯。从流放的政治犯那儿得到了精神上的鼓舞;从面包师那儿学到的则是可贵的人生哲学。

高尔基曾这样说道:“这个警察比我的那些教师们更透彻、更明白地为我讲了当时的国家机构。”

从“社会大学”中读“无字书”所获得的一切,为他日后创作的“有字之书”提供了无限的源泉。

在高尔基的自传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之中均有体现。

像高尔基这样在“社会大学”的“无字之书”中获益匪浅的成功者还有许多:

托尔斯泰在基辅公路上散步时,每当他遇到熟识或者不熟识的农民,就主动与他们进行攀谈,并时时在小本子上记下些什么,因此,托尔斯泰就把这条公路称作他的“大学”。

达尔文对在剑桥大学所学的专业“神学”毫无兴趣。于是,他除了听生物课以外,就参加科学考察的活动,向社会上的教师、农夫、工人学习。

达尔文说:“我认为,我所学到的任何有价值的知识都是在自学中得来的。”

虽然,达尔文同时上了两所大学,但是,“社会大学”给他的知识要比剑桥大学给他的知识多。

你要想读好“无字之书”,就必须脚踏实地,有深人调查及求实的精神。

这种精神,不但可以帮你纠正“有字之书”之中的错误,掌握真正的知识,而且能感动“学以致用”赐予你新的知识。

譬如苏轼曾写过一篇游记《石钟山记》,文章通过他亲临绝壁深潭实地考察而纠正了唐代李勃因石钟山有两块石头“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而得名的说法;对于北魏郦道元的“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而得名的说法进行了肯定。

又如:书上所写的亚里斯多德关于物体降落的速度是依物体本身的轻重决定的理论,学者们都没有加以证明就全盘地接受了。

因为在当时学者的心目中,除了上帝,只有亚里斯多德永远是对的。

但是,年仅25岁的伽利略却因善于读“无字之书”——通过进行试验把亚里斯多德的错误理论给推翻了。

可是,“真理就是具备这样的力量,你越是想要攻击它,你的攻击就愈加充实了和证明了它。”

要想读好“无字之书”,必须步步留心,时时在意。在《红楼梦》的第三回描写了黛玉初到贾府的情形,“唯恐被人耻笑了他去”,于是便“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也因此观察到了贾府很多“与别家不同”的地方。

所以说,能读懂“无字之书”者不简单,正因为“无字”,所以不为人注意,甚至是明摆着,人们也因为司空见惯了,不能从中获得任何“知识”。

所以,读“无字之书”,必须别具慧眼,“步步留心,时时在意”。

在人类漫长的发展史上,有很多科学上的发明,艺术上的创造,科学真理的发现,往往是由于“有心人”受到实际生活中某些事例的启示,引发了某些联想,进而对其进行深入的钻研,最后才得以揭开奥秘。

譬如著名京剧艺术家盖叫天就曾经从石狮子的雄伟体态中受到了启发,继而琢磨后,提炼出了舞台上既矫健而又英武的身段;他从香烟的袅袅飘动中,产生艺术的联想,并演化出了妩媚的舞姿。

因此说,往往只有“有心人”才能读懂无字书,才能从中获得无限的“珍宝”。

只有那些有心人,才能以敏锐的观察力,在平凡之中见其奇特之处,并对其加以捕捉,触类旁通,窥知奥秘。

那些不愿意付出心血,对生活漫不经心的人,是绝不可能从“无字之书”中获取知识的。

读“有字之书”必须上正规大学,而读“无字之书”则要进“社会大学”。

如果正规大学是一片湖泊,那么“社会大学”就是大海,永远没有毕业之时。

善读书,而不惟书,把“有字之书”与“无字之书”进行结合,这是获取更多精神财富成就大事的一条准则。

4.学习要取长补短,为我所用

如果能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就会在自己身上形成一股“合力”的作用,而这种合力更能推动你由弱而强、由小而大,这是成大事者的共同特征。

每个人的能力都是有限的。青年人精力旺盛,认为没有自己做不完的事。其实,精力再充沛,个人的能力还是有一个限度的。超过这个限度,就是人所不能及的,也就是你的短处了。所以合作就更显重要。同时也因为你的能力倾向与其他人不同。每个人有自己的长处,同时也有自己的不足,这就要与人合作,用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缺。养成合作习惯的青年人,才会更好地完善自己,发展自己。

人的性格和能力是有差别的,这些差别是长期养成的。不能说哪一种类型就一定好,哪一种就一定坏。正是这些不同,所能从事的工作性质就不一样。要想有所作为,首先得明白自己的性格和能力,然后选定一个适合于你自己类型的工作目标。在与人合作时,也应注意分析别人的性格特点,尽可能使每个人都能找到适合于自己的工作。也就是他能弥补你的短处,你能补救他的不足。

最好能从事与自己个性相契合的工作,这样就一定会全心全意做好这项工作。世界上最大的悲剧也是最大的浪费就是大多数人从事不最为适合其个性的工作。过去的社会体制限制着个人,使得他们没有选择的权利。现在的社会,选择余地越来越大。好多人却仍然只是选择或从事从金钱观点看来最为有利可图的事业或工作,根本没有去考虑自己的个性和能力。现在,社会为我们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和宽松的发展环境,青年人可以自由择业,这样的机会青年人一定要把握好,才不会在年老的时候回首往事时而感遗憾。

只有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并能利用他人的优势来弥补自己不足的人,才会在今天的社会中取得成就。

5.向你的对手学习

学习别人的长处和经验,特别是向你的对手学习,会收益颇多,成大事者应该有这个能力去学习包括对手的经验知道。

了解竞争对手为什么成功,以及他曾经犯了哪些错误,因为当我们在研究成功的时候,我们发现:要成功,必须要做成功者所做的事情,同时你也必须了解失败者做了哪些事情,让自己不要犯那些错误。

假设你做了成功者做的事情,同时失败者做的事情你也做了某部分,那么效果是有限的。

我们都听过成功的故事,可是很少看到失败的例证,然而失败者可以让我们有更多的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