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的家教造就成功的孩子,失败的家教造就失败的孩子。
——美国教育家泰曼·约翰逊
情景一:
点点爸很少在家,也很少与点点一起生活,一起玩,掰手指算也就那么几天。不过,他从来不骂点点,不训点点,让人感觉爷俩一般大。晚上,妈妈在训点点,爸爸却在训妈妈,说:“孩子那么小,讲那么重的话做什么。”结果点点是更加厉害的闹。
情景二:
小德打碎了妈妈最喜欢的花瓶。爸爸看见了,批评他说:“你看看你,这么不小心,这个花瓶是妈妈最喜欢的,她一定会很生气。你还不赶快收拾收拾,让你妈妈看见了,她非骂你不可。”
正好妈妈听见了,大声对爸爸说:“你在说什么呀,一个花瓶打碎就打碎了,这么小的孩子你让他收拾,他弄伤了怎么办?”
妈妈对爸爸说完,又对小德说:“你这个孩子就是不听话,我对你说过不要乱动桌上的东西,你为什么不听?”
爸爸说:“问题的关键不在他该不该动花瓶,而是犯了错误就要负责!他虽然还小,但是他是个男子汉,就应该勇敢承担错误的后果!”
妈妈说:“什么男子汉不男子汉,在我眼里他就是个孩子。我现在教他要懂规矩,不该小孩子碰的东西就不要碰!”
小德站在一边,一会儿看看爸爸,一会儿又看看妈妈,眼里充满了疑惑。
父母必知
在家庭里,教育子女是父母的共同责任。但是,在履行这一责任的过程中,时常会发生种种矛盾。其中最明显、最突出的就是父母教育孩子的口径不统一。例如,父亲提倡衣着俭朴,而母亲却把孩子打扮得美丽漂亮;父亲管教严格,母亲常常放口护短;父亲打了孩子,母亲却当着孩子训斥父亲,甚至当着孩子的面,指着父亲似真非真地骂:“爸爸是个坏蛋。”
大人之间在教育孩子问题上看法是否一致、双方配合得如何,将直接影响到家庭教育的效果。这绝不是一个可以忽视的简单的问题,在不少家庭中,正是由于大人之间的意见不统一、配合不默契,导致教育孩子的效果不理想,家长的许多心血和努力都在争吵和内耗中消失殆尽。更有甚者,不少家庭正是由于孩子的问题而不断发生纠纷,家中经常充满着火药味。这种现象在我们的周遭比比皆是,也是我们最不愿意看到的。所以,要想教育好孩子,协调好家长之间的关系是首当其中的任务。
家长对子女教育要求不统一,会带来不少害处。
(1)造成孩子的双重人格
当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发生分歧时,孩子出于本能的自我保护心理,往往会利用父母的意见不一致去寻找对自己有利的一方,也就是说,谁护着自己,他就倾向谁。比方说,孩子想吃零食,妈妈不同意,而爸爸却说“不要紧,就让他吃吧”。孩子得到一方的支持后,他的要求必然更强烈,不达目的不罢休。
有的家庭在教育孩子时甚至会有意识地采取“你唱白脸我唱黑脸”的方式,一个迁就、保护孩子,另一个则扮演严厉的角色,这对孩子是很不好的。情况严重的就会造成孩子的双重人格,在爸爸面前一个样,在妈妈面前另一个样。
(2)直接影响父母的权威性。
儿童的一个普遍特点是缺乏主见,盲目服务。孩子原本总是认为,大人的话就是正确的,尤其是在自己心目中有威信的人说的话一定是正确的。因此,当父母的意见不一致,尤其是在孩子面前发生争执甚至彼此否定对方时,会使孩子对父母产生失望的情绪、破坏了父母在孩子心中的形象,降低了父母的威信,从而影响到教育的效果。
(3)削弱孩子自我控制能力的正常发展。
自我控制能力是指一个人善于控制和支配自己行为的能力。这种能力是从幼年时期逐渐形成发展起来的。孩子在出现某一行为时,如果得到父母多次的一致肯定或否定,他们就会逐步认识到这种行为的正确与否,逐步学会在新的环境中实现或中断这种行为,从而逐步发展自我控制能力。但是,如果父母对孩子行为所采取的态度不一致,就会使孩子无所适从,更难以在新环境中调整自己的行为。
(4)容易使孩子是非不分
孩子太小,是非判断的标准来自成人,尤其是父母。当父母产生分歧时,他往往会觉得胜利一方的观点就是正确的。而事实上也许并非如此。长此以往,孩子的是非观会变得模糊,甚至颠倒黑白。
(5)父母意见分歧会使孩子养成任性的恶习。
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强调指出,父亲对孩子的要求必须跟母亲对他的要求保持一致,只要孩子感到母亲和父亲对“可以”、“不可以”、“应该”、“不应该”等概念有不同的看法,那么,即使最合理的要求,在他们看来也会是暴力、强制,是对他自由、欲望的践踏。这样就会养成孩子任性、不讲理的恶习。
教子坊
许多家庭教育成功的事例都说明,父母在教育观点、方法等方面的一致性,是教育好孩子的必要前提。
(1)父母要突破各自的“自是”心量障碍。
在日常生活中,一般在子女管教问题上发生意见分歧和争吵的父母,大多数人都认为自己教育孩子的方法是对的,而对方教育子女的方法是错的。这就是“自是”心理。从这种“自是”心理出发,每逢在需要管教孩子时,由于看不惯对方的方法,就会造成龃龉和纠纷。这样,不仅使孩子在观念上产生混乱,是非不分,不知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可以做的,同时由于父母教育孩子态度上长期不一致,经常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互相指责,吵吵闹闹,也影响夫妻之间的感情,造成家庭的不团结,这种气氛也会给孩子心理的发展带来不良影响。因此,在教育子女的问题上,父母首先要突破“自是”的心理障碍。
(2)父母在孩子面前讲话要注意分寸
父母在孩子面前讲话要注意分寸,否则细心的孩子会听出父母的意见有分歧(而且这是很自然的,不需要有人教他),就会寻求对自己有利的一方,而拒绝听从对自己不利的一方。这样,孩子怎么可能接受良好的道德意识、道德情感教育呢?
(3)父母要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绪。
父母一方在教育孩子时,另一方如果认为方法不妥,最好不要直接介入,应该采取回避孩子,在平和的气氛中各自阐述自己的观点,以期达成一致的做法。千万不可一怒之下当着孩子的面什么都说,或者经常赌气:你如此,我偏要反其道而行之。这样做的结果受害最深的必定是孩子。
(4)明确分工,合理协作
如果父母双方的意见常常不能达成一致,我建议两个人应该先坐下来,好好商量一下对孩子教育的分工问题。在一个家庭中,父母两人对孩子教育的角色应该分出主次来。可以根据两人的工作特点、能力大小(指对孩子的教育)、性格禀性等分出主角和配角。主角总抓孩子的教育,但要虚心倾听配角的意见,并享有最终的决定权;配角配合主角的工作,并尊重主角的劳动和意见。对孩子的教育,分工不同、责任共担。双方要经常针对孩子的问题交换意见。最后,要让孩子明晰父母的这种分工和目的,让他做到心中有数。
(5)父母应学一点教育子女的知识。
教育子女是一门学问。要把孩子教育成人、成才,需要作多方面的努力,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学点儿童心理学、教育学和生理学方面的知识。有些父母在教育孩子问题上,常常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缺乏这些学科的知识。有的父母平时放纵孩子,而遇到孩子有点错误,说打就打,说骂就骂,还认为这样做是为了孩子;有的父母,虽然坚持讲道理不打骂孩子,但是,讲道理的过程中却缺乏说服力,脱离孩子的心理接受水平,使孩子不愿意听父母的唠叨,这都是缺乏科学的育儿知识的表现。因此,要想教育好孩子,就要学一点科学知识,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
列宁的父母在教育子女上有三条原则,其中一条便是父母一致的“不行就是不行”。比如,列宁的妹妹奥莉亚上学后,父母规定必须在一定时间入睡。但是,从小习惯于晚睡的奥莉亚开始时做不到。她不敢在威严的父亲面前求情,就在母亲面前撒娇。然而,慈爱的母亲对奥莉亚乞求的目光并不心软,而是坚持要她入睡。结果奥莉亚只能躺在床上,但她去故意睁大眼睛,自我作乐,母亲又要她把眼睛闭上,并在旁边看着她入睡。坚持了一段时间后,奥莉亚终于养成了按时入睡的习惯。后来,奥莉亚回忆说,父母在家庭教育问题上的一致意见,使他们感到是非明晰。便于他们行为明确性和稳定性。由此可见,父母教育子女时意见一致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