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波克定理:争辩产生最好的决策

什么是波克定理

波克定理指的是:最好的主意和最好的决定往往在争辩中产生。这条定理告诉人们一个道理:不要惧怕摩擦和争论,因为没有摩擦就谈不上磨合,没有争论就不可能产生高论。人们在思维的不断碰撞中才会真正得到进步。

波克定理的来源

波克定理是美国庄臣公司总经理詹姆士·波克先生提出来的。作为一家以经营家庭清洁用品、个人护理用品和杀虫产品为主的制造企业,美国庄臣公司迄今为止已经有着120多年历史。庄臣公司的产品销往世界各国,在国际上享有盛誉。如此历史悠久且又如此强大的国际性企业集团,肯定有一套独特的管理方法。总经理的詹姆士·波克在一次采访中总结性地道出了他的管理之道:只有争辩中,才可能诞生最好的主意和最好的决定。所以,管理者一定要鼓励员工多提意见并展开辩论。后来,人们都将之称为波克定理,波克定理是管理学中一条重要的法则。

相关趣味故事

我国有句古话叫“兼听则明,偏听则暗”,此话出自《新唐书·魏征传》中的一个故事,讲的是唐太宗李世民与魏征的一次对话。

当时,唐太宗问魏征:“为君者何道而明;何失而暗?”

魏征曰:“君所以明,兼听也;所以暗,片信也。尧、舜氏辟四门,明四日,达四聪。虽有共、鲧,不能塞也,靖言庸违,不能惑也。秦二世隐藏其身,以信赵高,天下溃叛而不得闻;梁武帝信朱异,侯景向关而不得闻;隋炀帝信虞世基,贼遍天下而不得闻。”

意思是,唐太宗问魏征:“身为君王,高高在上,怎样做才能够明察秋毫呢?而失德昏庸又是怎么造成的呢?”

魏征回答道:“作为君王,想要明察毫,就必须做到集思广义,兼听众人的意见;如果只是偏听偏信一些小人的谗言,那必然会变得昏庸的。想当年,尧帝和舜帝,他们为了广开言路,兼听众家之谏,还特意开辟了四座大门,并每天明确四天,以确保四面八方的消息都能接收得到。如此一来,尽管共工和鲧等奸臣纷纷进谗言和说假话,但都不能干扰他们的思路。相反,秦二世偏听赵高谗言,深居简出,在后宫沉迷声色,还把朝政都交与赵高主持,结果天下暴乱了他还被蒙在鼓里;而梁武帝也听信朱异的谗言,以至侯景快入关了他也不知道;隋炀帝则也是听信于虞世基一人,结果天下叛四起,而他至死才恍然大悟。”

在企业管理中如何用好波克定理

制定决策时要倾听众人的意见,凡是经过讨论而得出来的决策与方案,大都会避免许多意想不到缺点和不足。从这个层面上看,争辩决策十分具有正面意义。

第一,多多听取员工的意见

管理者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而众人的力量却是无限的,作为管理层的领导,不能关着门、埋着头一个人冥思苦想,而应当多多听取他人的意见。在工作中,管理者要鼓励自己的员工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观点,倾听来自基层的声音。只有这样,管理者才能掌握更全面的信息,有助于做出正确的决策。

第二,鼓励员工进行辩论

真理往往在辩论中产生,而正确的决策也是在辩论中显现的。对于企业的决策,管理者要鼓励员工进行讨论,从中分析决策的利与弊。在综合大家意见的基础上,所做出的决策将会更加有利于企业发展。

第三,争辩能够提升员工的积极性

管理者在制定决策时征询员工的意见,这种做法会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大家会觉得自己也能对企业的发展产生影响。通过辩论,还能加强员工对企业现状和未来发展的认识,从而有利于企业的发展。另外,在辩论中也会增加员工对管理者的信任度,从而建立良好的上下级关系。

成功案例

山东南山集团位于山东省龙口市东江镇,是一个村企合一的大型国家级企业集团。改革开放前,东江镇只是一个有着260户、800人,人均不到一亩薄地的落后地区。而现在,南山集团已经成为当地的支柱,拥有总资产150多亿元,村民6700人,员工3.6万名,企业40多家。集团采用多元化发展方式,在毛纺、铝业、电力、旅游、教育等多方面发展迅速,成为全国乡镇企业中的佼佼者。

南山集团的成功有两大法宝:一是批评,二是争论。南山集团的管理层有一个硬性规定,那就是厂长经理和所有中层干部,每天早展都要到集团的会议室开会,开会的目的就是讨论前一天的工作,提出新一天的任务。会议中只讲问题、讲办法,只批评,不表扬,大家一起讨论,一起争辩。

就是在这样的集体决策的过程中,南山集团群策群力,充分发挥了集体的力量,许多重大决策也都是在这样民主的决策的过程中产生的。尤其是在重大问题上,更是党委成员全员调研、多次讨论、集体决策,绝不以某一个领导的意见为准则,坚持在争辩中达成共识。南山集团的所有决策,都是“吵”出来的,不“吵”透了决不罢休,在一番彻底的辩论后,所有人都畅所欲言,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最终才形成决策草案。这还只是一个草案,领导们的草案还需交党员大会、村民代表大会讨论,如果在党员大会和村民代表大会中,有人提出反对意见,那么争论便又开始了。

南山集团的领导者宋作文说,“争论出真知,争论少失误。”他充分利用了波克定理对企业发展的推动作用,正是在这样的激烈争辩中,南山集团发展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