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了南北朝的积淀和准备,到了初唐,仿佛春回大地,各种气质的诗人开始纷纷加入到诗歌的创作队伍中来:虞世南、上官仪等人的绮错婉媚,初唐四杰的刚健苍茫,沈佺期、宋之问的注重格律,陈子昂的标举兴寄,张若虚的诗情画意,王绩的闲淡疏豁。他们都从不同侧面完善了诗歌的艺术形式,扩大了表达空间,逐渐形成了开朗明丽的艺术气质,为盛唐诗歌的繁荣作好了充分的准备。到了玄宗开元年间,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派,抒写隐逸生活的情趣,表现安逸而宁静的人生理想;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派,描绘雄奇壮丽的边塞风光,抒写带有英雄情结的理想气概。与此同时,李白、杜甫等人也先后登上诗坛,他们不仅书写了盛唐士人浪漫自信的个性特征,反映了开元前后的时代气质,也广泛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动荡不安的社会现实,形成了盛唐气象和诗国高潮。
一、初唐:姹紫嫣红的青春气息
初唐的一百年,诗歌逐渐从六朝纤巧艳丽、追求形式的单一风格中挣脱出来,开始形成姹紫嫣红、百花齐放的文学创作局面。
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登基后,励精图治,从谏如流,招延文士,制礼作乐,开始了著名的贞观之治。他常和大臣们作诗唱和,《全唐诗》就录存唐太宗李世民的诗共九十八首。这位雄风盖世的皇帝,文治武功无与伦比,然而他的诗歌却仍然没有摆脱齐梁余风。虽有一些豪迈的句子,如“心随朗日高,志与秋霜洁”①、“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②等,但多数诗歌还有轻艳柔靡的风气。这当然不能怪唐太宗李世民,而是历史积习使然。明代王世贞就说:“唐文皇手定中原,笼盖一世,而诗语殊无丈夫气,习使之也。”(《明史·文苑传三·王世贞》)
在初唐,确实有些文人仍无法逃出宫体诗的创作传统。虞世南(558—638)就是这样一位诗人。他原本由陈朝入隋,隋亡后又做了唐的秘书监。他曾直谏唐太宗不要作宫体诗,但自己却不能摆脱宫体的束缚。他与徐陵曾精心编纂宫体诗,也作了许多应制、奉和、侍宴之作,其文辞典丽而缺少生气。《唐诗纪事》上说唐太宗曾与他唱和,他的诗风自然就不可避免受其影响了。
到了高宗时期,出现了另一位有名的诗人上官仪(约616—664),他在太宗时期就是宫廷诗人。高宗即位后,他做了秘书少监,一度官至宰相。一次,高宗试图废掉皇后武则天,上官仪起草诏书,于是武则天对他深恶痛绝。后来许敬宗就诬陷他和废太子李忠通谋,遂下狱而死。上官仪工于五言诗歌,风格“绮错婉媚”①。由于他官高位显,所以当时有很多人模仿其创作,这些诗歌被称为“上官体”。“婉媚”是说他的诗风柔靡华美,而“绮错”则是指他所用的对偶工切,词汇错落,和谐整齐。上官仪为了写应制诗,进一步规范诗歌的对偶,提出了“六对”、“八对”之说。六对是总结词语的对偶。它包括正名对,如天地对日月;同类对,如花叶对草芽;连珠对,如萧萧对赫赫;双声对,如黄槐对绿柳;叠韵对,如徬徨对放旷;双拟对,如春树对秋池。八对侧重于诗句的对偶,包括正名对、同类对、双声对、叠韵对、联绵对、双拟对、回文对和隔句对②。他的这些观点不仅总结了诗歌对仗的经验,也为律诗句式的完善作了铺垫。
武则天时期,著名的诗人有“文章四友”、沈佺期、宋之问、王绩等。
“文章四友”是指武后时期的四个宫廷诗人,即李峤、苏味道、崔融、杜审言。他们身居高位,作品多是应制、奉和之作,所以文辞华丽,继续延续着齐梁余风。其中只有杜审言的文学成就较高。
杜审言(约646—702)才高而狂傲,颇为时人所嫉恨。当时苏味道为天官侍郎,职位比他高。他审理案件时,写了一篇判词,自己对其非常满意,就对人说:“要是苏味道看见我的判词写得那么好,一定会羞愧而死。”他对自己的才能也高度自信,还对别人说,论文章,屈原、宋玉只能当他的下属;论书法,王羲之应该当他的学生。后来他重病,宋之问等人去看望他,他说:“我活着,长久地压着你们也不好,现在我快要死了,只是遗憾没有看到谁能代替我。”杜审言早年在宫廷写过一些应制诗,这些诗的文学成就不高。而他的一些佳作正是创作于他离开京城以后。
渡湘江
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
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
沈佺期(约656—714)和宋之问(约656—712)人品不好。武后专权时,他们曾媚附其内宠张易之兄弟,常替他们代笔作诗。宋之问在张易之被杀后,投靠武三思,又谄媚太平公主。后来他又投靠了权盛一时的安乐公主。玄宗继位后,将他赐死。他们的作品多数是点缀升平,而在武后流放他们的过程中写过一些有实感的作品。他们的主要贡献在于总结了六朝以来律诗的创作经验,“回忌声病,约句准篇”,确立了律诗的形式。
王绩(585—644)在隋曾任秘书省正字,入唐为大乐丞。他感觉自己怀才不遇,便弃官归隐,整天以酒为伴。其诗风朴素无华,如《野望》、《秋夜喜遇王处士》等作品。他的诗歌写景如画,冲淡萧散,不仅一改初唐诗风的积习,而且对五言律诗的成熟也有示范作用,开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先声。
但真正扫荡齐梁余风、树立唐诗风貌的还是“以文章齐名天下”的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和骆宾王。他们的诗歌虽然还没有完全摆脱齐梁余风,但他们批判以上官仪为代表的宫廷诗人“骨气都尽,刚健不闻”①,提倡诗文革新。他们不仅把诗歌从宫廷移到了市井,从台阁移到江山和塞漠,而且诗歌风格清峻,刚健有力,对初唐诗风起到了涤荡的作用。
王勃(649—676)的诗文成就在“四杰”之中是最高的,他自幼聪明过人,被人誉为神童。他十七岁就对策中第,做了朝散郎、沛王府修撰。后来沛王与英王玩斗鸡游戏,王勃戏作一篇《檄英王鸡》,唐高宗认为不利于王子兄弟友好,遂把王勃逐出了沛王府。他就到虢州(今河南灵宝县)做了参军,因私藏了一个犯罪的官奴,待官府追索紧急时又擅自将其杀死,被革职。他的父亲也受牵连被贬到南海交趾(在今越南境内)。上元二年(675),王勃渡海到交趾去看望父亲,途中溺水而死,年仅二十七岁。他的《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早已名闻天下,而诗歌《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是最为大家熟知的。这首诗写朋友离别,一改既往送别诗的凄凉伤感,而是洋溢着爽朗豪迈、乐观向上的精神,显示出少年才子昂扬奋发的神采。而且这首诗歌音韵和谐,对仗工整,初步形成了起、承、转、合的结构形式,为五律形式的成熟作出了贡献。
张若虚、贺知章、张旭、包融合称“吴中四士”,他们也是初唐著名的诗人。特别是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意境优美,将情感、景物、哲理熔于一炉,通过对春、江、花、月、夜这五种优美景致的描绘,抒写了游子思妇的离愁别恨,表现出对人生哲理、宇宙奥秘的诗意思考。这篇诗作诗情缠绵曲折,韵律婉转悠扬,语言清新流畅。闻一多先生曾称它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②。它还被誉为以“孤篇盖全唐”,成为唐诗的压卷之作。
此外,陈子昂不仅从理论上对齐梁诗风作了全面的批驳,为唐诗指出了健康的发展道路,而且也以他的创作彻底扭转了初唐诗歌徘徊前进的局面。
陈子昂(661—702)胸怀大志,才情横溢,富有积极进取的精神。他十七八岁的时候才开始读书,几年之间就把经史百家各种书都读遍了。二十一岁到长安,谁也不认识他。一次,有一个人卖胡琴,要价百万,许多豪贵人物看来看去,不知道这把胡琴的好处,都不肯买。陈子昂突然对大家说:“这把胡琴我买了。”大家很惊讶。陈子昂又对大家说:“我最善于演奏这种乐器。”大家就纷纷请求陈子昂演奏一番。陈子昂说:“你们明天就到宣场里来听我演奏吧!”第二天等大家都到了,陈子昂捧起胡琴说:“我是蜀人陈子昂,写有百卷文章,刚来这京城,在这京城里没有人认识我。演奏胡琴是贱工干的事情,哪里值得我去留心呢?”说着就举起胡琴把它摔碎了,而把自己的文章送给到场的人。就这样,陈子昂巧妙地推销了自己,一天之内,名声就传遍了长安城,武则天的侄子武攸宜就召他去做了书记①。后来陈子昂考中进士,武则天提拔他做了麟台正字、右拾遗。二十八岁时曾出征西北,三十六岁随武攸宜东征契丹,陈子昂多次请求去做先锋,可不但不被采纳,反而遭到排斥打击。陈子昂内心很郁懑,就写了《登幽州台歌》、《蓟丘览古》等作品。三十八岁愤然辞官还乡,武三思指使射洪县令陷害陈子昂。他入狱忧愤而死,年仅四十二岁。
陈子昂在《修竹篇序》中系统阐述了他的诗歌主张。他认为齐梁诗歌“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缺乏高尚的思想情感和远大的理想精神。他主张诗歌应该继承建安风骨,要有充实的内容,刚健的气质,达到“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的艺术境界。他还以自己的创作来实践自己的诗歌主张,如《感遇》三十八首、《登幽州台歌》、《蓟丘览古》七首等,都全面体现了他的诗歌革新主张。这些诗歌常采用比兴寄托的手法,有的写遭逢不遇,有的讽刺弊政,有的歌唱理想,有的倾诉忧愤。其内容丰富而深刻,风格雄浑质朴。特别是他的《登幽州台歌》,时空交错,意境开阔,格调雄浑,苍凉悲壮,音节错落有致,语言质朴刚健。他的诗歌上承建安风骨,下开盛唐气象。杜甫曾称赞他“公生扬马后,名与日月悬”②,韩愈也说“国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③。两者都肯定了陈子昂在扭转齐梁余风、开启盛唐气象方面作出的独特贡献。
二、盛唐:叱咤风云的开阔襟怀
经过了初唐一百年的积累和孕育,到了唐玄宗开元年间,唐代的国力达到了鼎盛,社会安定,经济繁荣。士人们或向往隐逸,傲世独立,追求闲淡优雅的生活情趣;或追求功业,从军出塞,渴望在金戈铁马中施展才华。他们都用优美的诗篇记录下自己归隐或者出塞的所见所闻、生活经历和情绪感受,从而形成了两个重要的诗歌流派:山水田园诗派和边塞诗派,这是盛唐前期诗坛绽放的两丛奇葩。
山水田园诗派主要描写秀丽的山水景色和恬静的田园风光,表达诗人们淡泊闲适的生活情趣。其风格清新疏淡,写景状物工细传神,多用五言律诗和绝句。这派诗人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还有储光羲、常建、祖咏、裴迪等人。
孟浩然(689—740),早年在家乡襄阳隐居读书,为应举入仕作准备(图1-8)。他在开元初年,以襄阳为中心进行过一些漫游,到过湖南、扬州、宣城等地,秀美的自然风光不仅增长了他的见识,也陶冶了他的诗思。开元十二年(724),他到洛阳去求仕,在那里滞留两年,一无所获。开元十四年(726)夏末,他开始漫游吴越,在武昌与李白相识,然后乘舟经扬州回乡,此时李白写了著名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与他惜别。开元十六年(728)冬,孟浩然再次到长安去参加进士考试,结识了王昌龄、王维二人,三人一见如故。但他应举落第,未能考中原因很多。据《新唐书·孟浩然传》记载:王维一次邀请孟浩然到官署中,恰逢玄宗过来,孟浩然只好藏在床下,但已被玄宗看见,玄宗就让他出来,此时孟浩然便朗诵了自己的诗作,其中有“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句。玄宗听后,很不高兴,说你没有求仕,怎么说我曾抛弃你,你为何诬陷我?玄宗遂让孟浩然回家了。
孟浩然受儒家思想影响很深,一直试图入仕施展抱负。先是开元二十一年(733),襄州刺史兼山南东道采访使韩朝宗试图荐举他,没有成功;四年后,他又到荆州长史张九龄处做从事。虽然这一段心情比较愉快,但一年后,他便因病辞职回家。开元二十七年(739),李白到襄阳去看孟浩然,作《赠孟浩然》,赞颂他“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该诗表达出李白对孟氏的敬慕之情。不久,王昌龄途经襄阳,也在孟浩然那里逗留。第二年,王昌龄路过襄阳又去见孟浩然,两人开怀畅饮,孟浩然旧病复发,遽然辞世,终年五十二岁。
孟浩然以布衣终生,人品清高,诗品冲淡,受到大家的一致推崇。不仅李白说他“风流天下闻”,杜甫也说“复忆襄阳孟浩然,清诗句句尽堪传”①。王维至襄阳,作《哭孟浩然》,又作《于浩然亭》,表达自己对友人的怀念之情。
孟浩然的诗集在天宝年间由王士源编成,名字叫《孟浩然诗集》,共三卷,诗218首,收录了孟浩然大部分的田园诗。这些诗歌主要反映孟浩然隐居生活、旅途见闻,其形式多为五古和五律。他的山水诗意境多疏淡自然,情调略显空寂,代表作为《临洞庭湖赠张丞相》、《宿建德江》等;田园诗冲淡平和,富于生活气息,如《过故人庄》等写安静的田园风光和愉悦的田家生活。《过故人庄》按时间顺序,写自己赴农家饮酒到告别一段情景。该诗层次分明,语淡味浓,浑然天成。
王维(701—761),精通音乐、绘画,长于书法,是盛唐文化陶冶出来的一位多才多艺的诗人(图1-9)。王维早年积极进取,热衷仕进。开元九年(721)春,他就考中进士,任太乐丞。但不久由于其属下私自表演了专供皇帝观赏的黄狮子舞受到牵连,被贬到济州做司仓参军。十三年后,受张九龄的援引,他担任了右拾遗。但开元二十五年(737)四月,张九龄被贬为荆州长史,李林甫专权,这对企图一展抱负的王维刺激很大。这年秋天,王维出使塞上,在凉州生活了将近一年,创作了一些有名的边塞诗,如《使至塞上》、《陇西行》、《观猎》、《送元二使安西》等。但到了天宝年间,王维对腐败的朝政逐渐失去了热情,遂居住在长安附近的终南山,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又在蓝田县辋川买了别墅,常和好友裴迪等人隐居于此,弹琴赋诗,过着和平宁静的生活。在这期间他创作了大量描写山水田园的诗作,如《渭川田家》、《终南山》、《山居秋暝》等。天宝十四年(755),安史之乱爆发。第二年,长安陷落,王维被安史叛军俘虏,被囚禁在洛阳菩提寺。一天,安禄山在洛阳禁苑中的凝碧池大宴群臣,命梨园乐工演奏,乐工皆哭泣。王维听说此事,作《凝碧池诗》抒发感伤之情。等唐军收复长安后,凡做过伪官的人,皆被定罪;但王维因为《凝碧池诗》得到宽恕,不仅免罪复官,还授太子中允,加集贤殿学士,又迁太子中庶子、中书舍人、尚书右丞。但经过了这一变故,王维更加消沉。他每日退朝之后,就在家中念佛做善事,很少吟咏山水,其诗作成就也远不如以前。
王维虽然也有边塞诗作名世,但占其诗大半数的山水田园诗更能代表他的艺术成就和美学追求。他的田园诗,多写农家生活的淳朴,以抒发自己的归隐之情,如《渭川田家》等;他的山水诗,多描摹山水美景,表述清远优雅的美感,如《山居秋暝》、《终南山》等;他的禅悦小诗,多描绘幽冷、寂静的境界,表达自己的禅思,如《鸟鸣涧》、《鹿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