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宽容大度——宽恕包容关怀呵护人才(1)
- 用人三十六计(大全集)
- 陈艳军
- 3436字
- 2014-01-20 11:43:21
领导者的宽容精神能给予下属以良好的心理影响,使下属感到亲切、温暖、友好,获得心理上的安全感。在宽容的环境中,员工们对失败没有顾忌,更不会隐瞒,也不会寻求庇护,这有助于管理者更快地找到失败的原因,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妙计详解】
宽容大度是一种实用主义。
宽容大度泛指对人的宽恕、包容、关怀、呵护、体谅和理解,是一种高尚的道德情操。用人的宽容性原则就是指领导者在选才用人时,不能对下属求全责备,对他们各方面的失误、缺点应给予更多关爱和体谅的一种心理影响。但是这种宽容性心理是以坚持原则为前提的,它和那些圆滑世故、八面玲珑的“老好人”心理有着本质的区别。
匹夫见辱,拔剑而起,这是导致失败的根源,它表现人的器量窄小。
小不忍则乱大谋,忍的最要紧处就是要忍得住,所以忍就是要有一种宽大的胸襟与器量。它以退为进,并以此预示后来的成败,这也就成了弱者与强者的一种区别了。所以忍绝不意味着只咽气不吐出来。所谓吐出来,如越王勾践等那样,是一种吐法。当然平常人们忍一时之气,则常常是要时间和事实来作回答,这也是一种吐法。
相对于现代企业制度中普遍存在的硬性规矩,星云大师主张以慈悲、赞美、鼓励来代替制度与规矩的“柔性管理”,即所谓的“以柔克刚”,他不仅将此原理应用在人事管理上,而且也将此引申到祖国和平统一的大计上,认为两岸在爱与平等的基础上,彼此尊重、包容,才能化解僵局,最终达到和平统一。
刘长乐先生能将凤凰卫视一千多名员工的激情调动起来,主要源于他对“心”的管理。他认为管人先得管心,选择了从“心”的管理,就是尊重员工的心灵与个性,而不是用数不清的管理条文织成一张束缚人心的网。管理学家笔下坚硬晦涩的理论,到二位智者口中都变成了自然流畅的心语,笑谈之间将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管理之道悉数呈现心胸有多大,事业就有多大。包容有多少,拥有就有多少。
对下属宽容,经常被认为是领导者胸襟开阔、气量宏大的表现。但像曹操这样一个以疑心重出了名的人,他宽容人,似乎不是胸襟开阔、气量宏大,而是“机明”。就你一个太监的养孙,还对人家挑三拣四的,谁还跟着你玩命?要用好那些一身毛病的人才,气量可以不大,一定要装作很大;境界可以不高,待遇一定要高。宽容下属,不是为了赢得美誉,而是为了实用。不宽?不行!
总之,要做到忍得下,看得透,就要宰相肚里能撑船。
【精彩案例】
对部下绝对信任——刘秀冯异的君臣情
冯异字公孙,颍川父城(今河南宝丰东)人,生年不详。史载他好读书,精通《左氏春秋》、《孙子兵法》。在“云台二十八将”中,冯异与刘秀是认识比较早的。
王莽新朝末期,群雄并起,天下大乱。反莽武装共同拥戴西汉皇族刘玄为帝,建元更始,是为汉更始帝。冯异此时正以郡掾的身份替王莽监管五县,与父城县的长官苗萌共守县城。
刘秀奉更始之命率兵攻打父城,遭到冯异与苗萌的顽强抵抗,只得退兵巾车。傍晚,刘秀的部下抓到一个微服探营的人,以为是奸细,正准备杀掉。刘秀听说后,亲自审问,一问之下才知道原来是外出巡察属县的冯异。冯异一见刘秀,顿时被刘秀的气度与风采折服,表示自己的老母还在城中,如果被释放回城,愿将所监五城奉献以报义释之恩德。英雄之间惺惺相惜,刘秀也给予了冯异极大的信任,当即释放他回到父城。
冯异回去后,对苗萌说:“如今英雄壮士起兵的不少,但是多暴虐蛮横之徒,只有刘将军所到从不掳掠,秋毫无犯。我观其言语举止,绝非平常之人,我们可以投靠他建功立业。”
此后,刘秀率部回宛城复命,更始帝派其他将军来攻父城者前后有十余人,冯异都坚守不降。不久,刘秀率部经过父城,冯异打开城门迎接刘秀,敬献牛酒。刘秀非常高兴,当即任命冯异为主簿,苗萌为从事。从此,冯异成为刘秀的重要谋士和得力战将。
刘秀初到河北之时,河北几乎已落入他人之手。刘秀北上,即遭到通缉,一路奔波,饥寒交迫。某日,他们来到河北饶阳芜蒌亭时,天气寒冷,北风凛冽。冯异到附近的村子里要饭,给刘秀弄来了一碗豆粥。刘秀一口气喝下,顿觉甘美无比。第二天,刘秀还在回味那碗豆粥。
当走到滹沱河边时,忽遇大风暴雨,幸好河边有几间屋子,一行人便进去避雨。屋中有炉灶,冯异便抱来柴薪,邓禹生好炉子,让刘秀对着炉火烘干被淋湿的衣服。不一会儿,冯异从房子里找到了一点麦子和菟肩(一种蔬菜),给刘秀做了一碗菟肩麦饭。对于这一段君臣的患难经历,刘秀一直念念不忘。登基之后,刘秀还专门给冯异写信说:“我时时记着当年将军在芜萎亭端给我的豆粥,在滹沱河递给我的麦饭。这些深情厚谊,我至今还未报答呢!”
从此,冯异和刘秀成为患难之交。此后,刘秀还专门为冯异创造了两个成语,更见证了两人不一般的交情。
建武三年,冯异与赤眉军对峙于华阴,赤眉佯败,在回奚重挫冯军。冯异败回营寨后,重召散兵,派人混入赤眉,然后内外夹攻,在崤底的黾池大破赤眉。事后,光武帝刘秀下诏曰:“赤眉破平,士吏劳苦,始虽垂翅回奚,终能奋翼黾池,可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之后,冯异又率部打败延岑等军阀势力,占领关中地区。冯异在关中三年,威望日著,于是便有人上书刘秀,说冯异在关中权势过重,号称“咸阳王”,将不利于汉室。刘秀特意派人将奏疏送给冯异看,还下诏安慰冯异说:“将军之于国家,义为君臣,恩犹父子。何嫌何疑,而有惧意?”建武六年(公元30年)正月,冯异入京朝见刘秀。刘秀数次宴请冯异,并指着他向满朝公卿大臣说:“这便是我起兵时的主簿,曾为我在创业的道路上劈开丛生的荆棘,扫除重重障碍,又为我平定了关中之地!”
冯异治军严明,谋定后动,赏罚有度,政治眼光与战略战术均高出“云台二十八将”中的其他将领一筹。同时他为人谦逊,从不居功自傲。军中很多下级军官都愿意去“大树将军”手下效劳。冯异英年早逝,使刘秀失去了一位独当一面、智勇双全的大将,令人惋惜。五百年后,著名文学家庾信还叹息道:“将军一去,大树飘零。”
作为开国名将,冯异无疑也是幸运的。他与刘秀一个“不忘巾车之恩”,一个“不忘河北之难”,谱写出一段君臣遇合的佳话。
越宽容越忠心——明成祖资贤重直
朱棣,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子,洪武三年封为燕王;十三年就藩北平。他自幼聪慧机敏,颇有城府,深受太祖喜爱。靖难之役之后,43岁的朱棣登上大明皇帝宝座,是为明成祖。
明成祖朱棣是继朱元璋之后明朝又一个有作为的皇帝。他在位期间,继续实行削藩政策,借以巩固皇权;建立东厂,以加强中央集权统治;派遣郑和下西洋,实际暗中帚找惠帝踪迹,但是,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在经济、文化上的交流。他派人治理运何,畅通漕运,有利于南北经济的交流和发展;编纂《永乐大典》,对保存古代文化典籍做出了重要贡献。
明成祖朱棣对于大明帝国多有建树,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善于资贤重直。他认为,一个国家要治理好,必须要有人才,特别是还要有敢于直言谏诤的人才。他曾多次告诉吏部:“君子为了国家不计个人得失,所以敢于直言,不怕丢官丧命;小人为了个人不考虑国家,所以溜须拍马,只想升官发财。”他还对其文武百官说道:“每个人的才识都不同,要用其所长,避其所短。因此,我如果有了什么过错,你们就要敢于明确提出来,我决不会责怪你们。”
永乐初年,浙江义乌县县吏上表,直述战乱之后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治理意见。明成祖看后十分高兴,一一采纳。不仅对其直言相谏进行通令嘉奖,而且将其奏折拿给六部大臣传阅,并语重心长地对他们说:“远在下面的官员都能如此关心国家大事,你们在我左右,更应如此。”
原工部尚书郑锡,早年曾为明成祖的部下,后又曾为惠帝督师阻扼燕军。成祖即位后,有人将他列入奸臣的名单中,并建议成祖将郑锡治罪。成祖朱棣深知郑锡才能过人,不忍将其杀死,便将其召来责问道:“郑锡,你早年跟随我东征西讨,为我立下汗马功劳,而且当年我对你不薄,你也很尊敬我,但是为何现在你要背叛我?”郑锡回答说:“当年我跟随燕王您,我们君臣之间的确关系融洽,作为一个臣子,我的本分就是效忠皇帝,所以我效忠惠帝并没有错,我不过是对皇上竭尽臣职而已。”成祖听后不仅不怪他,反而笑着将其释放,并任命他为工部尚书。由于明成祖重用人才,不计旧隙,使得惠帝手下一大批有才之士,都归顺了他。用人点拨明成祖之所以得到那么多人才,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他不计前嫌,唯才是用。郑锡本来是惠帝时的官员,带兵反对朱棣夺权,这完全是效忠惠帝的表现,对于一个皇帝来说,有这样一个效忠自己的人,实在是难得。正因为如此,朱棣才更加赏识郑锡,为他的忠诚所感动,不但不怪罪他,反而给他封了官。朱棣这样宽宏大量,也为他招来了更多的前朝旧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