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毫无疑问,在两次世界大战的战间期(1)发生的经济危机就其规模和后果而言是现代经济史上影响最为深刻的事件。它不仅塑造了我们对现代经济发展的理解,还让我们对如此严重的全球经济危机是否会随时重演深为关注,对国家在经济运行中扮演何种角色定位的看法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总之,19世纪的自由乐观主义自此彻底消失了。相反,如今的公民要求国家采取行动保护他们,或者是提供明智的预防措施,或者是在经济危机造成社会影响时提供全面援助。在最近的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中,不仅社会政策措施的支持者们,就连企业家们也都对国家出面解决问题寄予厚望。提出这些要求的另一个理由是,国家必须不惜一切代价防止像1929年之后这样的经济灾难再次发生。全球经济危机之所以会影响如此深远,还因为它确实是全球性的现象,不能轻易归因于区域性特点或国家运转失常。它的广泛影响来源于它的全球性特征,且它塑造了我们的思想。

正因为如此,尽管我们目前已经取得大量不容忽视的研究成果,但对经济学和经济史研究现状的总结以及对危机的起因、过程和后果做出的相应解释仍然很少,至少在德语界是如此。这可能与保罗·萨缪尔森(PaulA.Samuelsons)所持的几乎听天由命的观点有关——他认为全球经济危机主要是由一系列因素的不幸连锁反应造成的,因此很难简单地描述清楚。

仅仅是对迄今为止关于危机起因的文献进行总结,我们就面临在一堆不容易捋清的、相互对立的解释中找到中心线索的难题。然而,从另一方面来说,这场危机的意义如此重大,所以我们不能畏惧,必须做进一步的尝试。

我们不打算把这本书写成一本关于大萧条的百科全书,而是从危机的规律性及在各个国家的特征两个方面呈现。因此,我们主要关注的是那些处于危机焦点的国家和地区,而几乎或完全没有受到危机影响的国家(如日本)则不作重点讲述。此外,历史经济统计数据还不能做到全面且详细地定量描述危机的进程,我们也无法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弥补这一点。不过,目前的统计结果并没有糟糕到不能用于论证的地步。

这本书的结构是按照我们的典型论证模式设计的。我们首先会对这场危机进行总体概述,然后讨论它对于当时之人的意义,当时的人们对经济繁荣的期望在很大程度上深受19世纪自由主义的经济理论及其衍生的政治思想的影响。这场危机——这对我们来说非常重要——不仅仅使经济表现大幅下滑,而且它让当时的主要经济参与者们措手不及,更是让其中一部分人一蹶不振。开篇是关于两次世界战争之间的世界经济结构性问题的章节,在这个章节里,我们一方面审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另一方面审视各国为稳定战后经济而采取的措施的影响。金本位制作为当时的国际货币秩序在各个方面都表现优秀。然而为了重回战前的辉煌,人们对它进行了重建,使它成了世界经济的一种悲剧性纽带,因为正是通过它,经济危机才有机会在全球蔓延。在以上探讨之后,我们再观察危机冲击各个国家的情况,按照这些国家摆脱“黄金枷锁”的顺序,从德国、大不列颠联合王国或者说大英帝国开始,然后再到美国和法国。最后,我们重点聚焦在两个不受金本位制约束的国家,即中国和苏联,本章随之结束。正如我们已经强调过的那样,这本书并不是全球经济危机的全景图——不仅日本不作为重点,拉丁美洲也仅作简述。这样的选择使得我们更有可能清楚地了解重点区域的危机进程,由此反过来又勾勒出全球经济危机的轮廓。

在这场危机发生之后,我们对危机的起因进行了深刻的讨论,具体包括对迄今为止关于危机性质的研究进行了重新整理,还对基于相应分析结果的国家经济政策行动的期望进行了重新整理。自全球经济危机以来,危机分析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总是同时包括两部分:起因分析和防范建议,两者不可分割地融合在一起。当前的危机辩论也说明了这一点,之所以也与1929年的全球经济危机关联起来,是因为人们认为这为当前国家对危机政策合法化提供了更多的论据储备。本书在最后对这一点进行了反思,克制自己不随便提建议。毕竟,历史告诉我们,任何事情都不会发生两次——因此很难从中获取万能药方。

本书可以追溯到我们在金融危机前不久为德国哈根函授大学编写的课程手册。从那时起,我们在多次的共同讨论中深入研究了这一主题,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还与许多朋友、同事和学生进行了探讨。感谢你们所有人,虽然在这里不可能逐一感谢每一个人,但那些对本书有过巨大影响的朋友们肯定会知道我们真诚的感激之情。如果本书有任何错误,当然也都是我们的责任。

2014年夏天,于法兰克福和慕尼黑

(1)“战间期”是指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这段时期。大致时间范围是1918年至1939年。——译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