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末年,周王权势衰微,天下诸侯纷争不断。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先后称霸,史称“春秋五霸”。在这漫长的争霸岁月里,众多小诸侯国被大国吞并,一些国家内部也悄然发生变革,权力逐渐落入大夫们手中。这些大夫原本也是奴隶主贵族,却在时代的浪潮中转变观念,采用封建剥削方式,摇身一变成了地主阶级。为扩充自身势力,他们不惜以减轻赋税的手段笼络民心,势力愈发壮大,而三家分晋的故事,就悄然在这样的背景下拉开帷幕。
此时,曾长期称霸中原的晋国,已然陷入危机四伏的境地。晋国国君权力旁落,国内实权被六家大夫牢牢把持。这六家大夫各据一方,拥兵自重,彼此攻伐不休。一番激烈争斗后,范氏和中行氏两家惨遭淘汰,智家、赵家、韩家、魏家则脱颖而出,在晋国政坛站稳脚跟。其中,智家的势力最为强盛。
智家的族长智宣子,正为家族继承人一事犯愁。一日,他将族人们召集至厅堂,神色凝重,缓缓开口:“诸位,我有意立智瑶为家族继承人,大家可有异议?”此言一出,众人交头接耳,小声议论起来。
族人智果眉头紧皱,满脸忧虑,起身拱手说道:“族长,恕我直言,依我看,智瑶并非最佳人选,倒不如立智宵为好。”智宣子微微一怔,面露疑惑之色,问道:“哦?这是为何?智瑶生得仪表堂堂,身材高大魁梧,骑马射箭技艺精湛,才华更是出众,能言善辩,言辞优美,且为人坚强果断,刚毅勇敢,如此优秀,怎会不合适?”
智果长叹一声,神色恳切地说道:“族长,您所言不假,智瑶确有这五大优点。然而,他有个致命的缺陷,那便是不讲仁义,刚愎自用,为人傲慢无礼。若他仗着自身优点,恃强凌弱,行不仁不义之事,日后谁还愿与他共事?长此以往,智氏家族恐将毁于他手啊!”
智宣子听后,眉头紧锁,陷入沉思。片刻后,他缓缓摇头,不以为然地说道:“我意已决,智瑶之才,定能带领智家走向辉煌,你所言之事,不过是杞人忧天罢了。”智果见族长心意已决,心中暗自叹息,深知无力回天。
为了躲避即将到来的灾祸,富有远见的智果决定采取行动。他找到太史,神情严肃,言辞恳切地说道:“太史大人,烦请您为我作证,我愿将自家从智氏家族中分离出来,另立辅氏家族,以免遭受灭族之祸。”太史见智果态度坚决,且事出有因,便依言为他做了见证。智果就此带着家人离开智家,开启新的生活,只盼能远离即将到来的风暴。
与此同时,赵家的族长赵简子,也在为继承人的问题烦恼不已。赵简子的大儿子叫伯鲁,小儿子叫无恤。这一日,赵简子独自在书房踱步,眉头紧锁,心中反复思量:伯鲁与无恤,究竟该立谁为继承人呢?思索良久,他心中有了主意。
赵简子唤来侍从,吩咐道:“去,将伯鲁和无恤叫到书房来。”不一会儿,伯鲁和无恤来到书房,恭敬地向父亲行礼。赵简子看着两个儿子,神情庄重,说道:“我将一些训诫之语,分别写在了两块竹简上,你们二人各自拿一块,务必认真记住上面的话。”说罢,他将竹简递给伯鲁和无恤。两人接过竹简,小心翼翼地收好。
时光匆匆,一晃三年过去。一日,赵简子将伯鲁和无恤再次唤至跟前,神色平静地问道:“三年前给你们的竹简,上面写了些什么,可还记得?”伯鲁一听,顿时神色慌张,眼神闪烁,支支吾吾了半天,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赵简子见状,脸色一沉,又问道:“那竹简呢?拿出来我看看。”伯鲁低下头,满脸羞愧,小声说道:“孩儿……孩儿不慎将竹简弄丢了。”
赵简子无奈地摇了摇头,将目光转向无恤。只见无恤不慌不忙,向前一步,将竹简上的文字背得滚瓜烂熟,一字不差。赵简子微微点头,面露赞许之色,又问:“那竹简呢?”无恤微微一笑,从袖子里掏出竹简,双手递给父亲。赵简子接过竹简,仔细查看后,心中已有定论,他认定无恤更为能干,便决定立无恤为赵家的继承人。
此后,赵简子派尹铎前往晋阳治理一方。临行前,尹铎来到赵简子面前,恭敬地请示道:“主公,此番前去晋阳,我是该大肆搜刮民脂民膏,还是让百姓过上幸福安康的日子呢?”赵简子目光坚定,毫不犹豫地说道:“自然是要让百姓幸福安康,切不可做那等鱼肉百姓之事。”尹铎领命而去。
到了晋阳,尹铎积极推行利民政策,减免百姓赋税。百姓们的生活渐渐富足起来,对尹铎感恩戴德。赵简子听闻尹铎在晋阳的作为,十分满意,他将无恤叫到跟前,语重心长地说道:“儿啊,日后若晋国发生祸乱,你切莫嫌弃尹铎地位不高,也别怕晋阳路途遥远,定要前去投靠他,那里可保你平安。”无恤认真地点了点头,将父亲的话牢记于心。
不久之后,智宣子去世,智瑶顺利继承父亲的位置,把持晋国大政,史称智襄子。智襄子掌权后,自恃家族势力强大,行事愈发骄横。
一日,智襄子心血来潮,邀请大夫韩康子、魏桓子一同前往蓝台饮酒作乐。三人围坐于宴席之上,美酒佳肴摆满一桌。智襄子几杯酒下肚,脸色泛红,兴致颇高,竟开始在席间戏弄韩康子,言辞极为无礼。不仅如此,他还对韩康子的家臣段规肆意侮辱,全然不顾他人颜面。韩康子满脸怒容,却敢怒不敢言;段规则气得浑身发抖,紧握双拳,心中暗暗记下这耻辱的一笔。
智襄子的家臣智国听闻此事,心急如焚,赶忙前来劝谏。他来到智襄子面前,单膝跪地,焦急地说道:“主公,您此举实在不妥!怎可如此恃强凌弱?如此行事,恐招来灾祸啊!”智襄子满不在乎地摆了摆手,哈哈大笑道:“智国,你太多虑了!这晋国上下,生死祸福皆由我掌控,我若不动手,谁敢兴风作浪?”
智国见主公如此狂妄,心中愈发担忧,他向前一步,恳切地说道:“主公,此言差矣!《夏书》有云:‘一个人老是犯错,结下的仇怨都在暗处,应该在这些隐患还没显露的时候就防备着点儿。’贤德之人正因平日谨慎处理每一件小事,才不会招来大祸。您看那蚊子、蚂蚁、蜜蜂、蝎子,虽只是些小虫子,却也能伤人,更何况是国君、国相呢?还望主公三思啊!”然而,智襄子根本听不进去,他不耐烦地挥了挥手,说道:“好了好了,我知道了,你退下吧。”智国无奈,只得长叹一声,退了出去。
此时,赵简子也已去世,无恤继承家业,成为赵襄子。智襄子野心勃勃,妄图侵占其他三家的土地,扩充自身势力。这一日,他将赵襄子、魏桓子、韩康子召集至一处,脸上挂着虚伪的笑容,说道:“诸位,想我晋国,曾为中原霸主,何等风光!如今却被吴、越夺去霸主之位,实在令人痛心。为使晋国再度强大,我有一计,咱们每家都拿出一百里土地,充实晋国国力,诸位意下如何?”
三家大夫心中都明白,智襄子这是存心不良,打着公家的旗号,实则想让他们交出土地,壮大智家势力。韩康子心中虽有不甘,但惧怕智襄子的权势,犹豫再三后,最终还是咬咬牙,说道:“智公所言极是,我愿将土地和一万家人口割让给智家。”说罢,他无奈地叹了口气。
魏桓子见韩康子已然答应,自己也不愿得罪智襄子,只得勉强点头,说道:“我也愿意让出土地和人口。”智襄子听后,满意地哈哈大笑起来。
接着,智襄子将目光转向赵襄子,脸上的笑容瞬间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脸的傲慢,说道:“赵襄子,你意下如何?”赵襄子毫不畏惧地直视智襄子的眼睛,斩钉截铁地说道:“土地乃上代先辈们辛苦打拼留下来的产业,我绝不可能轻易交出!”智襄子闻言,勃然大怒,脸色瞬间变得铁青,他猛地一拍桌子,吼道:“好你个赵襄子,竟敢违抗我的命令!”说罢,他拂袖而去。
智襄子回到府中,越想越气,当即决定联合韩、魏两家,出兵攻打赵家。赵襄子深知自己寡不敌众,形势极为不利,决定暂时避其锋芒。他召集身边的谋士和随从,商议对策。赵襄子焦急地问道:“如今敌军来势汹汹,我等该逃往何处?”
一名随从赶忙上前,建议道:“主公,您大儿子的城堡离此处最近,且城墙坚固完好,可前往那里暂避。”赵襄子听后,微微摇头,说道:“百姓们刚刚耗费大量人力物力修好城墙,如今又要让他们冒着生命危险守城,他们怎会与我同心协力?此计不妥。”
另一名随从接着说道:“邯郸城的仓库里,储存着大量粮食,极为充足,可前往邯郸。”赵襄子皱了皱眉头,说道:“所谓粮食充足,还不是从百姓那里搜刮而来。如今让他们打仗送死,谁会为我卖命?也不可行。”
思索片刻后,赵襄子眼前一亮,说道:“不如前往晋阳。那里是先祖的领地,尹铎又宽厚爱民,百姓定会与我同心协力。”众人皆觉此计可行,于是赵襄子带领众人前往晋阳。
没过多久,智襄子率领韩、魏两家的军队,浩浩荡荡地来到晋阳城,将晋阳城团团围住。赵襄子站在城墙上,看着城外密密麻麻的敌军,神色镇定,他吩咐将士们:“务必坚守城池,不许出城交战。若敌军攻城,全力抵抗!”将士们齐声应道:“谨遵主公命令!”
每逢三家兵士攻城,城头上的赵军将士便万箭齐发,箭如雨下。三家兵马被射得抬不起头来,根本无法前进一步。晋阳城凭借着坚固的城墙和充足的箭矢,硬是死守了两年多,三家兵马始终未能将其攻克。
一日,智襄子亲自来到城外察看地形。他绕着晋阳城转了一圈,来到晋水旁。看着滔滔流淌的晋水,智襄子眼睛突然一亮,心生一计。他兴奋地对身边的将士说道:“你们看,晋水绕过晋阳城往下游流去。若我们在晋水旁边挖一条河,引晋水到西南边,晋阳城不就被淹了吗?哈哈,此计一出,赵襄子必败无疑!”
说干就干,智襄子立刻吩咐兵士们在晋水旁边开挖河道,一直通到晋阳。同时,在上游筑起堤坝,拦住上游的水。此时正值雨季,雨水不断,堤坝上的水很快就满了。智襄子见时机已到,下令兵士在堤坝上开了个豁口。刹那间,大水如猛兽般奔腾而下,直冲晋阳,灌入城中。
晋阳城瞬间陷入一片汪洋,百姓们的房子被淹没,他们不得不跑到房顶上去避难。灶头也被水淹没,人们只能将锅灶挂起来做饭。尽管生活艰难,但晋阳城的老百姓对智襄子恨之入骨,他们宁可被淹死,也绝不投降。
智襄子见晋阳城被淹,心中得意万分。他约韩康子、魏桓子一同前往察看水势。三人站在高处,看着被大水淹没的晋阳城,智襄子得意洋洋地指着晋阳,对韩康子和魏桓子说道:“你们看,晋阳不是就快完了吗?早先我还以为晋水像城墙一样能拦住进攻,现在才知道,大水也能灭掉一个国家呢!”说罢,他哈哈大笑起来。
韩康子和魏桓子表面上陪着智襄子笑,连连点头称是,心中却暗暗吃惊。原来,魏家的封邑安邑、韩家的封邑平阳旁边各有一条河道。智襄子的话让他们意识到,晋水既能淹晋阳,说不定哪一天,安邑和平阳也会遭遇同样的命运。两人对视一眼,眼中都闪过一丝忧虑。
晋阳被大水淹了之后,城里的情况愈发艰难。赵襄子心急如焚,他找来门客张孟谈,满脸忧虑地说道:“如今民心虽未改变,可若水势再涨,全城恐怕都难以保全了,这可如何是好?”张孟谈沉思片刻,说道:“主公,我看韩家和魏家把土地割让给智襄子,并非心甘情愿。我愿冒险出城,找他们两家谈谈,或许能说服他们与我们联手。”赵襄子听后,眼中燃起一丝希望,紧紧握住张孟谈的手,说道:“此事就拜托你了,千万小心!”
当天晚上,月色黯淡,张孟谈趁着夜色,偷偷地出城。他先是找到了韩康子,向他表明来意。韩康子听后,面露犹豫之色,说道:“此事事关重大,我需与魏桓子商议一番。”张孟谈见韩康子没有立刻拒绝,心中稍安,说道:“韩公,事不宜迟,还望您能尽快与魏公商议。唇亡齿寒,若赵家灭亡,下一个就轮到韩、魏两家了。”
韩康子找到魏桓子,将张孟谈的话一五一十地告知。魏桓子听后,也陷入沉思。两人一番商议后,觉得张孟谈所言有理,若不联合赵家对抗智襄子,他们两家也将危在旦夕。最终,韩康子和魏桓子决定与赵襄子联手。
第二天夜里,万籁俱寂,过了三更,智襄子正在营中熟睡。突然,一阵喊杀声如惊雷般响起,将他从睡梦中惊醒。智襄子惊慌失措地从卧榻上爬起来,发现衣裳和被子全被水浸湿了。他定睛一看,只见兵营里全是水,大水正不断涌入。智襄子起初还以为是堤坝决口,大水灌进了营里,连忙大喊:“快,快去抢修堤坝!”
然而,不一会儿,水势越来越大,兵营很快就被淹没了。智襄子正惊慌失措之际,四面八方突然响起战鼓之声。赵、韩、魏三家的士兵驾着小船、木筏,如潮水般冲杀过来。智家的兵士们被这突如其来的变故吓得惊慌失措,四处逃窜。在三家士兵的猛烈攻击下,智家的兵士被砍死的、淹死的不计其数。智襄子见大势已去,想要逃跑,却被三家的人马团团围住,最终被逮住。赵襄子看着被五花大绑的智襄子,眼中充满仇恨,下令将其斩杀。
赵、韩、魏三家成功灭掉智家,不仅收回了智襄子侵占他们两家的土地,还将智家的土地平分。此后,他们又进一步瓜分了晋国剩余的土地。
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派使者前往洛邑,拜见周威烈王,请求周天子将他们三家封为诸侯。周威烈王见木已成舟,不承认也无济于事,只好顺水推舟,正式将三家封为诸侯。从此,韩、赵、魏成为中原大国,与秦、齐、楚、燕四个大国并称为“战国七雄”。
在山东省嘉祥县武梁祠的画像石中,画有豫让刺杀赵襄子的故事。智家被灭后,智襄子的门客豫让为了替主公报仇,几次暗杀赵襄子,却均未成功。最终,豫让伏剑自尽,他的忠义之举,成为一段千古佳话,在世间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