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工宣队口中的农村

在一旁观察着他们的李平安,将这一切全部收进眼中。

看了看周英男,又看了看林志远,嘴角忍不住勾起一丝弧度,果然,漂亮的女人不管在哪里,身边总是会有舔狗的。

可惜的是,舔狗只有林志远一个,要是多来俩的话,以后在村里就有热闹看了。

眼见知青们自己解决了内部的情绪问题,李平安这才笑呵呵的走上前去,提醒他们饭点到了,公社已经将知青们的午饭准备好了,赶紧把行李放车上然后吃饭去。

早上李平安只吃了一个红薯,十多里山路走下来,肚里那点红薯早就消化得一干二净,现在饿的那叫一个前胸贴后背,早就等不及了。

一行人又浩浩荡荡的在王德贵的带领下,朝着公社食堂走去。

石圪节公社虽然很穷,但是为了招待这些从首都来的知青,特意拿出来了平日里舍不得吃的白面,勉强勉强做了足够六七十名知青吃饱的饼子。

李平安闻着食堂里飘来的面香,肚子不争气地咕咕直叫。

快步走进食堂,只见几张长桌上摆满了白面饼子,还有一大锅散发着浓郁香味的酸白菜。

“嚯,今天可真是下血本了”王德贵搓着手,眼睛都看直了:“饼子全都是白面的,比过年吃得都好”

别看王德贵是向阳大队的支书,理论上是全村最富裕的人家,但是在那么一个穷山沟沟里,日子也好不到哪去。

在吃食上也就比村里其他人家好上那么一点点,最多也就红薯能吃饱,像是白面这种好东西,一年也吃不上几回。

王德贵本想着矜持一下,等知青们全部吃过以后再去桌子上拿饼子吃,刚想转身招呼知青们去吃饼子,谁知眼前一花,一个黑影蹭的一下就从自己眼前闪过。

定睛一看,原来是李平安已经一个箭步冲到了饭桌前,抄起一张饼子就往嘴里塞。

20岁的年纪正是能吃的时候,连着吃了这么久的红薯,而且还不能吃饱,李平安早就受不了了。

现在看到这么多白面饼子能让自己随便吃,哪还在乎什么形象不形象的,丢人就丢人吧,先把肚子填饱再说。

谁知道这些饼子够不够所有人吃饱的,自己先吃饱了再说,面子?形象?那是能吃饱肚子的领导们才会在乎的东西,这玩意对现在的李平安来说一文不值。

“平安!注意点形象!”王德贵急得直跺脚,连忙低声的呵斥。

但李平安丝毫没有要搭理他的意思,三两口把一张饼子吞下了肚,一手一个又抄起两张饼子后,这才有心思去看旁边的酸菜。

跟在后边的知青们都被这架势惊呆了,张大嘴巴呆呆的看着李平安狼吞虎咽的样子。

周英男第一个反应过来,忍不住“噗嗤“一声笑了出来:“看来十几里山路走下来,李同志这是饿坏了啊。”

其余人也是纷纷抿嘴偷笑。

听着身后至亲们的笑声,王德贵更是尴尬,讪讪一笑,帮着李平安往回找补:“那个..让你们见笑了,早上来得及,只是随口垫吧了一下,现在饿狠了。”王德贵搓着手,脸上堆着尴尬的笑容。

“理解理解”周英男冲着王德贵笑了笑,随后转头对其他知青说:“同志们,咱们也开动吧。”

说着,周英男率先上前从盛放面饼的筐里拿了一个饼子,其余人同样纷纷跟进。

两个饼子下肚,总算是缓解了饥饿感的李平安,这才放慢了进食速度,一口酸菜一口饼的,开始了细嚼慢咽起来。

“李同志”

正当李平安享受着久违的面饼时,周英男拿着坐到了李平安对面,疑惑的问道:“午饭怎么只有饼子没有菜啊?”

听到周英男的询问,正在嚼着咸菜的李平安一愣,停下咀嚼的动作,看着面前的一小碟酸菜陷入了深思。

“李同志,你在听我讲吗?”没有等到回答的周英男,伸手在李平安眼前晃了晃。

李平安这才回过神来,看了一眼疑惑地看着自己的周英男,伸手指了指那碟咸菜:“这难道不是菜吗?”

“这不是咸菜吗?是早饭时就着稀粥吃的,我说的是中午晚上吃的炒菜或者熬菜”

为了避免李平安觉得自己这些知青矫情吃不得苦,周英男连忙开口解释:

“我们在学校的时候,不管是去大串联还是在学校食堂,到哪里都是有饭有菜,过来的路上,也是有馒头炒菜吃,这次没有炒菜,所以我来问问你”

周英男的话让李平安一时语塞。

作为一个后世人,李平安能够理解周英男的疑惑,这不是矫情,而是生活习惯的碰撞。

刚穿越过来的时候,李平安也和她一样,对顿顿咸菜配主食的饮食很不习惯。

但在这个物质极度匮乏的陕北高原,能填饱肚子就已经是奢望了,那还能奢求什么生活品质?

沉默了片刻,李平安放下手中的饼子,苦笑着解释道:“周同志,在我们这儿,咸菜就是正儿八经的菜了。”

“啊?”周英男瞪大了眼睛:“那...那平时你们都吃什么?”

“红薯,玉米面窝头”李平安掰着手指头数:“赶上好年景能吃上几顿白面,过年才能见着点肉腥。”

听着李平安的讲述,周英男张大了嘴巴,惊呼道:“啊,怎么就吃这些?在学校安排下乡的时候,工宣队的人跟我们不是这么说的啊”

“工宣队是怎么跟你们说的?”

这下李平安来了兴趣,对于没有接触过农村大城市知青们,李平安很好奇宣传部门是怎么宣传上山下乡运动的。

“他们说自从农业学大寨运动开始以后,陕北农村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我们要插队的地方,这些年在农业发展上取得了重大的成果,粮食产量早就好翻了好几番”

“农民生活十分富裕,一周能吃好几天的白面,工分值最少的生产队也有八毛,高的有一块多,当地的农民兄弟家里的小娃娃,一天都能赚到六七个工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