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重新再来

有无相成,高下相倾,有低才显高,绿叶方能衬红花之娇娆。

大周神京朱雀街东安德坊历来是公侯权贵居住之地,琼楼玉宇、飞檐斗拱、鳞次栉比。

但是更能衬托这些府邸卓尔不凡的却是这些府邸周围灰瓦土墙的寻常小院。

大周荣国府、宁国府亦是如此。与其它公侯府邸一样,宁荣二府高楼广厦,琉璃明瓦,五脊六兽,大雪时节,疏干寒枝越发显得两座府邸峥嵘轩峻。

但是让宁荣二府显得如此迥然人间的也是周围的绿叶——贾氏族人的灰瓦小院,荣宁二府高级仆役的别院。

这些灰瓦小院被荣宁二府上下统称为“后廊”。

后廊西北角有个寒酸的单进宅子,宅子门口一株老榆树。宅子里三间正房,东边一间厢房,西侧一个耳房,一个牲口棚,柴门右侧一盘石磨。

大周康乐五年酉时,如涂的夕阳带着些冷寂照进宅子里,照在屋子、墙上衰黄的枯草上,也照在了东厢房窗户上。

透过窗户,可以看到窗下摆着一张书案,书案上正摆着一本书,书已经打开,翻开的书页上写着“一念者,邪正之几也,邪正者,理欲之几也”“天下之事皆起于几微,君子不可不早见其几也”“初事者,智愚之乱之几也。”“天人一气也,犹父母之与子,喘息呼吸无不相通。”等等字样。

这本书的名字叫《圣学格物论》,是大虞前朝首辅,武英殿大学士张鹤龄所著。该书以天人感应为基础,以心学为核心,主要讲述儒生如何修养,达到内圣外王境界的立场、态度与方法。

其立场自然是要求儒生持心要正!一念者,邪正之几也,就是对它的强调。

至于达到内圣外王境界的方法,书中也介绍的极为详细,认为应分为审几、立志、感应、修身、做戒、进德业、理天下几个步骤。

至于修行中的态度,张鹤龄认为应当谨慎与有所畏。所以在立志之后平时要慎微、修身,要敬天、敬祖。

同时书中认为这个修习过程中,开头的审己与感应最难。

审己难是可以理解的,毕竟人最难的是认清自己!而若是掂不清自己几斤几两,志立的大了,就是志大才疏,不切实际。但是这感应……

“存大义、明六合、知时运,明身命,达神明,而后可感。这个“感应”是个什么东西?张鹤龄怎么说的神神乎乎的?”书案的后面,一个十三四岁的少年眉头紧皱着。

少年一身半新不旧的青袍,头发只是用青布缠成了个卷儿,鼻直口方,眉清目秀,俊俏伶俐,只是此时双腮上依然残留着病后的余红。

少年正是这座宅子的主人,荣宁二府的族人贾芸。只是此贾芸已经非彼贾芸了。三天前来自地球的二十一世纪的贾芸,因为一场车祸来到了这里,取代了这个世界病中的贾芸……

也曾有过惊愕、陌生、迷茫甚至是恐惧等等复杂的感触,但是最后贾芸只能以“科学的尽头是玄学”解释了这一现象,接受了这一现实。

原来的贾芸有几本藏书、《四书》《五经》、《朱子集注》等经书文释,《游戏塾文规》、《皇周县试二三场程文选》、《京华日抄》等考试辅助资料,另外就是这一本《圣学格物论》。

接受了现实之后,贾芸病中无聊,于是就翻了翻原来贾芸的藏书。上一辈子活到老、学到老,《四书》、《五京》也曾涉猎过,“学而时习之,关关雎鸠”之类的也曾背诵过,因此他对《四书》、《五经》以及其学习资料是不怎么感兴趣的。

而在此时他也不愿意勉强自己,于是便瘸子里拔将军,拿了这本《圣学格物论》翻了一翻……可能是因为这本书根基太过虚无缥缈的缘故,贾芸看的是似懂非懂,迷迷糊糊。

不过贾芸也没有苛求自己,不过是打发时间罢了,不懂便不懂,随意的往下翻着书页,眼前、以后之事却在他心底油然而生。

之所以会如此多虑是因为他们前世的习惯。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前世作为一个学霸,他不仅一生谨慎,而且喜欢制定目标,然后一步一个脚印的去实现它。上学时制定学习目标时是这样,大学时的职业规划也是如此,大学后更是按照这个规划来的,先考了公务员,然后努力奋斗……

只是他没想到会飞来横祸!可是这个习惯已经是深入灵魂了。

而促使他考虑这个问题的另一个原因则是现在贫寒的家境。

原来的贾芸父亲已经亡故,所遗漏给他的只有城外的柳河沟的五亩田地,城内的只有这座宅子,以及他的母亲贾卜氏。

堂堂大族子弟,亲自耕作是不会的,五亩地早已租给了农户,一亩地收取一两银子的租金。

一年五两银子的田租是贾芸两口之家的主要收入。除此之外就是过年时族中公产分的一些东西;另外就是族中给入学者的补贴。

所分族中公产不过是一些糙米、野鸡、野鸭之类的,微薄略胜于无,只能打个牙祭。

至于对上学者的补贴。虽然为了延续诗书簪缨之族的名声,在贾政、贾敦、贾珍等人的大力支持下,也制定了丰厚的奖励规则,比如入童生后赏银一百两,做举人后赏银五百两等等,但平时只是免了束修而已。

长安居不易,米贵、柴贵、人情往来多,也因此贾芸母子二人日常实际上主要依靠贾卜氏的针线活,以及贾芸平时在贾琏、贾蓉等人跟前鞍前马后陪玩、陪耍时的打赏。

如此做派虽然有些丢人,但这确实是目前贾芸的生活状态,当然有这样生活状态的,贾氏宗族子弟中其实并非他一人,贾芹、贾菱、贾葫等,甚至是贾蔷也是如此,倚仗荣宁二府的鼻息而活。

但是贾芸却不想延续以前的生活状态了——他是知道《红楼梦》里贾芸是个无足轻重的人物的,命运随荣宁二府的起伏而起伏,而最终归于贫寒。烈火烹油时没得到多少油水,最后落了一身的雪。这不是他想要的,他不能重蹈覆辙。

“伏低作小于豪门之后,绳蝇苟活于权贵身边,这不行啊,也不长久……”

贾芸思索着……有一点他是知道的,荣宁二府虽然最终的结局是好一似飞鸟食尽投林,落了片大地白茫茫真干净,但其过程却是逐渐衰败的,不是阖族抄家砍头的猝然而止。

“我还有机会……上一世的路看来还是要走一遭,只是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