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神秘的“穿越者”

传说中,汉朝的建立与刘邦斩白蛇的神奇之举密切相关。

那是公元前209年,泗水县亭长刘邦押送几百名民夫到骊山去给秦始皇修造皇陵,一路上民夫纷纷逃散。赶到芒砀山,一算日子,无论如何赶时间也误了期。刘邦深知秦法苛刻,民夫逃了不少,又误了日期,一到咸阳,必死无疑。

刘邦喝得醉醺醺的,趁着夜晚,他把剩下的民夫全放了,对他们说:“你们都逃命去吧!我也要远走他乡。”

民夫们却不愿各自逃散,而是愿意追随刘邦闯荡天下。在众人的簇拥下,刘邦就决定举旗造反,没逃的那几十人都愿意追随刘邦。

夜色沉沉,刘邦踉跄行走于丰西泽中,忽然探路的农人惊恐而归:“前面有一条大蛇挡路,我们还是回去吧!”

刘邦酒意正酣,哈哈一笑:“大丈夫独步天下,何惧区区一蛇!”随即拔剑,一剑将蛇拦腰斩断。

据说刘邦斩蛇前,白蛇忽出人言,说:“你今天欠下的账,总有一天要还的。你斩了我的头,我就篡你的头:斩我的尾,我就篡你的尾。”于是刘邦一剑将白蛇从正中间斩为两段。

当晚,刘邦宿营山中,梦见蟒蛇来缠他,还呼叫着“还我的命!”

刘邦一惊,随口答道:“待到平地时再还。”

但是没想到这句话一语成谶。刘邦自芒砀山起义后,提着三尺剑进咸阳,与项羽争不世之功,最终建立了大汉江山。数百年后,汉室传至平帝,朝堂之上,王莽以“禅让”之名夺取皇位,建立新朝。一时间,白蛇的诅咒仿佛应验,刘邦的汉室竟真被一人拦腰斩断。

王莽,字巨君,这个人身上的谜团可不止这一点。除了我们上面提到的“高祖斩蛇,平帝还命”之外,还有人说他是“穿越者”。为什么这样说呢?

据说王莽篡汉之后进行改革,推行土地国有化,试图打破世家垄断;发行奇异货币,采用类似纸币的“宝货”;甚至尝试设立“官营经济”,这些构想超越了当时时代的发展水平,反倒让社会陷入混乱。

更让人惊奇的是,王莽对谶纬之学深信不疑,当时流言四起,有传闻道:“刘秀发兵捕不道,四夷云集龙斗野,四七之际火为主。”

王莽听后顿时大惊失色,认为一个叫“刘秀”的人将成为他的劫数。于是,他下令四处搜捕,将所有名叫“刘秀”的人尽数杀掉。可惜,“穿越者”还是难敌历史修正力——因为真正推翻他,建立东汉的光武帝刘秀,当时竟然并不叫这个名字。

王莽的改革没能创造“乌托邦”,反而把民众逼得愈发愤怒,起义四起,天下大乱。最终,赤眉军攻入长安,王莽在混战中被乱兵所杀。可就算死了,这位奇人也没完全从历史上消失。

最有戏剧性的一幕来了:他的头颅竟然与刘邦当年的斩蛇剑一同被秘密保存,足足存放了272年,直到晋惠帝时期,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火,才将它焚为灰烬。

从汉高祖的斩蛇,到王莽的篡汉,再到东汉的复兴,仿佛是命运的轮回,一环扣一环。这究竟是历史的巧合,还是冥冥之中的安排?这位谜一般的篡汉者,究竟是千古罪人,还是一位被误解的革新者?让我们从头讲起。

传说中,黄帝的血脉传承了八代,最终生下了虞舜。舜的故乡,恰在妫纳河畔,于是他便以“妫”为姓。到了周朝,武王将舜的后裔封于陈地,世称胡公。时至十三代,胡公之孙,名叫“完”。完字敬仲,后来迁至齐国。齐桓公看中了他的才干,便任命他为卿,并给他改姓“田”。

经过了十一代的兴盛,田氏一族的权力愈发强大,直到田和夺取了齐国的王位,开启了三代称王的盛世。可惜这盛大局面在田建之时遭遇了秦国的铁蹄,最终被灭。

等到项羽起兵,田建的孙子田安被封为济北王。汉朝建立后,田安虽失去封国,却仍被齐地百姓尊称为“王家”。因此,“王”姓便沿袭下来,成为如今的王姓家族之一。

王莽曾在自述中提到这些家族源流,并自豪地称自己为黄帝的直系后裔。黄帝,这位象征着黄土、象征着中国大地的伟大人物,成为了王莽家族的精神寄托。至于真假,已经没有考究的意义了,毕竟黄帝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祖先的化身,往上追溯上去,谁又不是攀亲带故呢?

黄帝与“黄土”的关系,在阴阳五行中得到深刻的诠释。五行中,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而黄帝所代表的正是那片广袤的黄土。这种循环理论与当时西汉的谶纬学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们通过政治理论的附会,成了王朝兴替、社会历史变动的哲学支柱。看似深奥的术语,实际上,给王莽以及他家族披上了神秘的面纱。

王莽的先祖虽然无法考据,但是王莽的祖先,确实不乏传奇色彩。王家最早比较确切的记载是一个叫作王遂的人,他居住在济南东平陵,生活在西汉的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王遂生了个儿子叫王贺,后来担任了汉武帝的绣衣御史。

这位王贺也算是王家族谱上的风云人物了。汉武帝时期,因为征讨匈奴不断,穷兵黔武,导致百姓生活困苦。天汉二年,也就是公元前99年,燕赵地区发生农民暴动,这些事情被当地隐瞒下来,汉武帝知道后勃然大怒,让御史前去追责。

当时各御史来势汹汹,杀了一大批官吏,还连坐了上万人。在这一片杀气腾腾的清算氛围中,唯独王贺不杀人,地方上有人连坐,他也尽量偷偷放对方逃走,因此王贺因为不称职被免官。他自我解嘲道:“我听说救活上千人就会福荫子孙,而我所救的却多达万余人,后世,必有大兴!”

王贺被免职后,因为与东平陵的某些世家结怨,被迫迁至魏郡元城。当地人尊称他为“三老”。据说,元城有一位年长的相士,曾断言,这片曾经“沙麓崩”的土地,必将迎来一位“圣女”,这个圣女将兴起天下。许多年后,王贺的孙女王政君,果然成为了汉朝的无冤女皇,与汉元帝刘奭成婚,开始了她的垂帘听政生涯。

王贺的儿子王禁,字雅君,少年时便在长安学习法律,后来担任廷尉史。王禁心怀大志,虽有着一份宽广的抱负,却也多情好酒,生活放荡。他娶了多个妻妾,生育了四女八男。特别是他的长子王风、四子王崇,与王政君是同母所生,他们的母亲李亲,是魏郡李氏之女。王禁与李亲的婚姻,却因为家庭内部的妒忌和争斗走向破裂,李亲改嫁他人。

王莽是王贺的二儿子王曼所生,从小便深知自己出身的低微。因为父亲王曼的庶出身份,他自幼便无法跻身名门望族。可这些种种困境,反而塑造了他坚韧不拔、野心勃勃的性格。在当时的社会中,家庭关系的破裂和庶子身份的低下,往往成为一块巨大的枷锁,束缚了许多人的未来。而王莽,正是凭借着这种不屈的内心,最终踏上了政治舞台,逐步攀升,直至一生的政治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