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王启还在睡梦中,木匠们大呼小叫的声音将他叫醒,睁开眼睛望去。
放置在身旁不远处的支架上,那根弯曲的木棍不知何时已经被拿下,那位木匠拿着那根棍子,眼眸中满是兴奋之色。
“难以置信!木头居然真的能被弯曲固定!”
“简直神乎其技!!”
这时,两位木匠发现边上的王启醒来,顿时冲上前来。
年长的木匠三步并作两步冲上前,粗糙的大手紧紧攥住王启的手腕。
“王启小哥!”
两位木匠眼中的崇拜之色几乎溢出,
“感谢您传授我们弯木的法子,石落部族终于不用受制于人,再去购买其他部族的猎弓了!”
这两位木匠在王启没有醒来前,拿着那根弯曲的木棍啧啧称奇了好一会儿后,突然惊觉。
弯木的法子,不就是制作大弓的技术吗?!
有了这项技术,石落部族就不用每年花上大量的资源,去一个名为“北猎”的部族换取猎弓了!
“且不止如此,有了这项技术,我们所能做的还能有更多!!”
说到激动处,两位木匠居然情不自禁朝王启跪下,王启赶忙把他们扶起。
“说起来,还未知晓二位的名字呢?”
年长的木匠率先开口,“我叫石西,边上的是我儿子石小拓。”
“石西,石小拓对吧?”王启绕开两人,捡起一旁地上的弯曲木棍递给二人,“有了这木棍的话,那个曲辕犁能否帮我加急?”
“自然!”中年人样貌的石西,猛地拍打胸脯,“王启小哥您传授给我们技艺,自当全力为你赶工!”
“后天……不!明天便能把曲辕犁做好!”
两位木匠打着包票离去了,离开之前,王启也让他们帮忙制作一个大约十公分粗,削尖的木棍,他打算用这木棍来制作犁头。
这两人的大呼小叫并没有避讳其他部族人,所以很快便传到正准备外出狩猎的石山耳中。
他在听到王启传授的技艺能够制作大弓后,因为要前往千西部族心情不佳的他,难得露出一抹微笑。
“王启,还真是一位给部族带来改变的奇迹之人。”
石山走出洞穴,视线落在北方的巍峨天柱,心中冒出一个荒诞想法,“或许王启,是天柱之上落下的天人也说不定?”
………………
两天后,木匠石西脸上带着喜色,顶着黑眼圈找到王启,把熬夜制作好的曲辕犁交付给他。
“王启小哥,这是您要的曲辕犁,看看是否满意?”
王启打量着木匠递过来的曲辕犁,发现虽然这犁制作工艺十分粗糙,摸上去十分硌手,甚至还有小木刺的存在,但该有的结构都做出来了。
这样的曲辕犁,放在后世自然是无比失败,但放在这缺少工具的石落部族,已是两位木匠所能制作的极限。
打量完毕,确定其平衡性尚可后,王启抬起头来,看见了石西脸上的疲惫。
“这正是我要的曲辕犁,石西木匠,你也该好好休息了。”王启语气关切。
“不急于一时,”石西木匠有些亢奋地开口,“既然做出了这曲辕犁,不看到它使用的场景,我又如何睡得着?”
“那便随我来吧,”为了让石西早点休息,王启很快叫来石小鱼和石千里,扛着木犁朝坡地上走去。
走出洞穴,此时的外界已经转换了更多模样,雪越发的变少,树木之上的嫩绿之色变得明显,一幅生气勃勃的景象。
几人很快来到山坡上,放下曲辕犁,拿出早就准备好的绳子捆绑好后,王启的目光落在一旁的少年身上。
石落部族是没有养殖各种牲畜的,曲辕犁需要牛或马才好拉动。
但此时眼前,不正是有一个比牛马力气还大的少年吗?
“王启大哥,你就交给我吧!”
石千里胸口拍得震天响,随手接过绳子站在犁头面前,面露兴奋之色,他又能体验新的玩意了。
王启则站在犁后面,握住犁把,控制犁的深度和方向。
“好了,准备就绪,千里你可……慢点!!”
一句话还未说完,前方传来的沛然巨力就把王启拽倒在地,往前拖行,王启赶忙叫住少年。
“咳咳……呸!”
从地上爬起,吐出嘴里的泥沙,王启没好气的开口。
“慢点走,耕地需要深度,不是够快就行的!”
石千里闻言有些局促的摸着头道歉,“对不起啊王启大哥,是我没注意……”
“没事,怪我没事先说明,”王启深吸一口气,“我们继续吧。”
有了上次的经验,石千里这次没有带翻王启,而是按照指挥前进,这次没有出现意外。
王启则在身后扶着犁把,从一开始的略显生疏,到最后的娴熟,不到半个时辰,大约一亩地的土地便被全部翻耕。
种稷米的土壤深度,最佳为二十到二十五厘米深最好,王启也正是如此操作。
面前的土地在犁过后变得松散,拖动到最后时,犁头几乎被磨平。
前进的速度却没有变慢,一切都要依赖于少年的大力出奇迹。
看着一旁放下绳子后只是呼吸略微急促的少年。
王启心里不由得暗道一句变态。
“不愧是战士第二阶段“壮血”的强者,真是离谱,只可惜我虽然这些天战士修行没落下,但除了身体力气变大,也没其他变化了……”
相比于让石从惊为天人的巫祝资质,王启的战士天赋就没那么好了,甚至可以说是很差。
就连王启自己有时候都要吐槽,他穿越的时候,是不是把天赋点全部点在巫祝修行上了?
可惜现实不是游戏,在看到石千里的强大后,感受到两人之间的天赋差距,王启对于变强的心思变得更加迫切。
回到现在,在送走看完曲辕犁如何使用,不断喃喃着“原来如此”的石西木匠后。
王启来到一旁散发恶臭的人工肥旁边,把它们和大量的土壤搅拌,稀释,均匀的铺撒在这大约一亩的田地中。
做完这一切后,又拿来充分晾晒过后的稷米种子,以行距三四十厘米,穴距十到十五厘米,深度三到五厘米来进行播种。
虽然无法做到十分精准,但最后也大差不差。
随着时间推移,太阳缓缓朝西方滑落。
播下最后一颗种子的王启呼出一口气。
按着有些酸胀的背部站起身来,收起已经空荡荡的兽皮口袋,王启回眸望去。
松软的田地中,种子要不了多久便会破土而出,它们生根发芽,绽放新蕊,为这片大地带来更多生机,为人们带来更好的生活。
“而等到那个时候,丰收的喜悦一定会在每个人脸上浮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