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福建海丝文献产生的背景

“丝绸之路”这一概念最早是在1877年由德国地貌学地质学家李希霍芬在其著作《中国》一书中提出的,用以指中西陆上通道,因为主要贸易为丝绸,所以称之为丝绸之路。最早的中国与西域贸易以中国丝绸为主的商品被运往西域销售,经西域国家的传递,远达地中海及北大西洋沿岸。与此同时,国外的香料、药品等商品也随之输入中国。然而,由于唐朝“天宝之乱”(755—763年),丝绸之路变得“狼烟遍地”,商路被堵塞,长期交往不利,而且随着交易的物质越来越多,陆上骆驼的运载能力有限,人们开始寻求更大运输量的海上贸易通道,陆上丝绸之路开始逐步衰退,“海上丝绸之路”在这种历史条件下应运而生。海上丝绸之路逐渐取代了陆上丝绸之路,成为中国与世界各国通商贸易和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

“海上丝绸之路”一般被认为是丝绸之路的组成部分,这一概念最初是由法国汉学家沙畹(1865—1918年)提出的。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具有悠久的历史,是当前已知的最古老的海上航线之一,它产生于汉唐时代,发展于宋元时期,在明朝初年郑和下西洋时繁荣达到顶峰。该航路始于中国东南沿海,穿行于东南亚各国,向西最远可达土耳其和埃及,西南方向则直抵肯尼亚,其行程为陆上丝绸之路的数倍。海上丝绸之路作为不同文明交流的对话之路,历经千百年的发展,不仅沟通了东西方的贸易往来,促进了世界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各民族之间的了解和友谊,更在中外历史文明发展史上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福建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重要的东方起点和发祥地,从唐宋到明清至近代,参与并见证了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积累下了丰富的海丝文化遗存,具有辉煌的海洋要冲地位。泉州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认的海上丝绸之路起点,是宋元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主港,被称为东方第一大港;福州长乐太平港是郑和七下西洋的重要基地,存有海丝文化珍贵史迹;漳州月港是明朝中后期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沟通了海丝瓷路;莆田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保护神妈祖的故里,妈祖信仰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直达海内外,成为全球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共同信仰;地处福建东南端的厦门历史上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和五口通商口岸之一,特别是近代,厦门成为福建民众下南洋的主要口岸,也是华侨返乡的重要港口,厦门在民国时期为福建省八成华侨出入中国的门户,汇往福建的侨汇中,80%—90%都经过了厦门,其侨汇总量占据了全国的2/5[1]。从上述分析可知,福建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与世界有着密切的互动,许多商品的交易、人员的流动、贸易的往来,以及文化的传播,都与这条重要路线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自宋朝以来,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福建各地以及东南亚各国均留存着大量的历史遗迹和与海上丝绸之路相关的文字记载,这些遗存成为我国与海丝沿线各国沟通交流的桥梁,也是研究和开发福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依据。

一 福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起

福建地处我国东南,省内多山,西、南、北三面都有崇山峻岭与外界隔绝,陆路交通困难。唯有东南滨海,具有亘长的海岸线以及无数天然良港,具有发展海上交通的优越条件。早在远古时代,福建人民就长于舟楫,善于航海,很早就开始了造船和航海活动,福建的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就与海洋息息相关。秦汉时期,福建与海外已有了初步的海上交通,当时的东冶港是南北海运的枢纽和对外交通的港口。但是相对闭塞的自然环境阻碍了福建的发展水平,与外界交往不多,海外交通尚处于开创阶段。随着晋至五代中原人民相继迁入闽,加速了福建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时福建的海外交通也出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唐代时期的福州港,中外商贾云集,学者荟萃,对外地区不断扩大,呈现了空前的繁荣,被列为唐代的三大贸易港之一,这一时期南朝的梁安郡、五代的甘棠港、漳州港也发展成为对外交通的重要港口。

二 福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

宋元是福建海外交通发展的鼎盛时期。入宋之后,福建社会经济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一跃成为全国的先进区域。与此同时,福建的造船航海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福建海军海商异军突起,航迹遍及亚非各国;无论是海外交通所联系的地区,还是海外贸易的规模,都远远超过前代;泉州港勃然兴起,中外商贾、旅行家云集,携运来琳琅满目的海外产品,从而也输入了各国的宗教文化,盛况空前,由此“刺桐港”之名远播海外,令人赞叹不已。

明代是福建海外交通由盛转衰的重要时期,由于明朝统治者对海外贸易采取消极保守的政策,在很长时期内实行海禁,即使部分开禁后,仍然对私人海外贸易施加种种严苛的限制,进行粗暴的干预,阻碍着海外交通的发展。16世纪后,西方殖民者东来,不仅在东南亚侵占殖民地,实行控制航运和垄断贸易的政策,并且在我国沿海一带进行劫掠、骚扰活动,严重地破坏了福建海外交通和贸易的正常进行。

清初至鸦片战争前福建的社会经济虽有一定的发展,但从总体上已落后于国内其他先进地区。在国外,西方列强在远东地区的殖民侵略使东南亚大多数国家先后沦为殖民地,导致福建的航海力量逐渐丧失了在东南亚的优势地位。在国内,由于清朝统治者对国内外反清势力的担忧和西方列强的侵略,清政府逐步加强对民间航海贸易活动的控制和限制。在这一时期,福建的海外交通经历了清初禁海迁界的浩劫,在康雍乾年间一度迅速发展,但也是盛衰相间,极不稳定,且繁荣持续的时间不长。到乾隆中期以后,则出现了持续的低落,最终一蹶不振。鸦片战争后,福建遭到了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福州、厦门和三都澳仙湖被辟为对外通商口岸。福建经济和对外贸易都被纳入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这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福建对外交通,对外交流较之以往也更加密切。福建人民通过海外交通加强了与海外各国的科学文化交流,把中国的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国,如农业生产技术、手工业技术、造船航海技术、火药、印刷术、采矿冶炼技术、中医和中药,以及儒学、文学、戏剧、音乐甚至福建的民俗宗教信仰都传播到海外。与此同时,也把海外的生产技术和宗教文化传入福建,继而传播全国,重要的如番薯、花生、烟草和玉米等海外作物的传入,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福建乃至中国农业生产结构,丰富了人们的粮食品种,满足了人们的生活需要。海外各种宗教文化的传入则丰富了福建文化,促进了福建兼收并蓄、海纳百川的海洋文化的形成。

近代,随着福州作为通商口岸的开放以及鸦片战争后一批先进福建人的开眼看世界的觉醒,福建首当其冲成为中西文化的交汇点,不仅主张学习西方科学文化技术,而且大量地向国人介绍西方社会科学,开创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风气,被誉为中国走向世界的先驱者。总之,福建是中国了解世界和世界了解中国的窗口,它在中国与海外之间,架起了一座文化沟通的桥梁。

三 福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

海上丝绸之路既是中国对外海上交通之路,也是海上贸易之路,还是中外文化交流之路。国家对于海上丝绸之路高度重视。2013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演讲时,首次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倡议;同年10月,习近平主席在印度尼西亚国会发表演讲时明确提出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丝绸之路经济带”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即“一带一路”的新丝路概念一经提出,便受到全球高度关注和沿线国家的积极响应,国内各学科领域对于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关注度随之不断提升。“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点方向是从中国沿海港口过南海到印度洋,延伸至欧洲;从中国沿海港口过南海到南太平洋[2]。为让海上丝绸之路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通过新的形式使沿线各国联系更加紧密。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以支持“一带一路”的实施建设:2014年,我国通过了《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战略的规划》; 2015年3月2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这些政策的出台不仅有效推进了“一带一路”倡议的稳步落实,更促使各学科领域对“一带一路”研究朝深度化发展。

为贯彻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加快“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核心区建设,福建省人民政府在2015年发布了《福建省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域建设方案》,该方案指出:“福建地处中国东南沿海,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是连接台湾海峡东西岸的重要通道,是太平洋西岸航线南北通衢的必经之地,也是海外侨胞和台港澳同胞的主要祖籍地,历史辉煌,区位独特,且具有民营经济发达、海洋经济基础良好等明显优势,在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3]提出将福建打造成有国际影响力的海上丝绸之路国际交流平台,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互联互通的重要枢纽、经贸合作的中心基地和人文交流的重点地区。

四 福建海丝文献与海丝文化的开发

海丝文献是海丝历史与文化的重要载体,它揭示了中国和世界各国通过海上航线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的史实。福建拥有卷帙浩繁的海丝文献,类型多样,内容丰富,记录着福建省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发展、文脉传承、民俗风情、船政文化、对外商贸等内容,承载着绚丽多彩的福建海洋文化成果,是现今我国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不可替代的史料依据。在国家大力倡导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弘扬海丝文化的时代背景下,经济文化双向带动的发展模式越来越为各地区所推崇。福建省凭借其独特的地理优势和历史契机,创造了具有浓郁人文地域特色的闽南文化、光耀近代的船政文化、久负盛名的风景旅游城市文化、影响广泛的妈祖文化、爱国爱乡的华侨文化以及现代开放的海洋文化等海丝遗产,这些丰富的海洋文化遗址、文物和大量海丝文献见证了福建海上丝绸之路历史的辉煌。今天,福建省对海丝文献的收集、整理、保存、开发工作面临新的局面,目前正着力推动海丝文化遗产保护与申遗工程,已在厦门、泉州、福州、漳州等多地开展相关工作。通过对福建海丝文献的系统梳理和进行整理开发工作,不仅有助于全面了解福建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继承和发扬海丝文化,发展海丝文化事业,推进重点海丝文物保护项目,探索海丝文化与地方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契合点,深入挖掘海丝文献潜在信息价值,服务于社会的现实需求,同时也是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提倡建设“一带一路”时代号召的集中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