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五十步笑百步与关爱民生

【原文】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译文】

梁惠王说:“我对国家尽心竭力了。河内地方遭了灾,就把那里的百姓迁到河东,还把河东的粮食运到河内。河东遭了灾也这么办。细考察邻国的政治,没有像我这样用心的。但邻国的百姓没有减少,我的百姓也没有增多,这是为什么呢?”

孟子说:“王喜欢战争,就请让我用战争来作比喻吧!战鼓一响,双方刀兵相接,就扔掉盔甲拖着兵器逃跑。有的一气跑回了一百步停下,有的一气跑回了五十步停下。因跑了五十步的就耻笑跑了一百步的,那又如何?”王说:“不可以。他只是没有跑到一百步罢了,但这也是逃跑啊!”

孟子说:“王如果明白这个道理,就不要指望老百姓比邻国多了。”

“不误农时,粮食就吃不完;不用细网到池塘捕鱼,鱼鳖就吃不完;按照节令砍伐树木,木材就用不完。粮食和鱼鳖吃不完,木材用不尽,这样就使老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遗憾了。老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遗憾,这就是王道的开始。”

“五亩地的宅院,院里种满桑树,五十岁以上的人就可以穿上丝绵衣了;鸡、狗和猪的畜养,不要耽误繁殖的时机,七十岁以上的人就可以有肉吃了;百亩耕地,不误农时,几口人的家庭就可以不挨饿了。认真办好学校教育,注重孝悌义理教化,须发斑白的老人就不用负重奔波生计了。七十岁以上的老人有丝绵衣穿,有肉吃,平民百姓不挨饿,不受冻,这样还不能使天下归服的,是从没有过的事。”

“猪狗能吃上人的粮食,却不知道节俭;道路上有饿死的人,却没想到开仓赈济灾民。老百姓死了,就说‘不怪我呀,怪年景不好’。这种说法与拿刀杀了人却说‘不怪我呀,怪兵器吧’有什么不同呢?王如果不去怪罪年景不好,这样天下的百姓就会来投奔您了。”

【评析】

梁惠王通过改善民生,救助灾民,希望国家吸引外来人口,但实际上并没有增加,对此现象感到不解,因而向孟子请教。孟子针对梁惠王的疑惑,运用“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说明治理国家的关键在于不误农时,尊重农作物的生长和收割的节令,尊重动物的养育和繁殖规律。要办好学校,注重培养学生的孝悌之道。用现在的话来说,叫作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二者不可偏废。

“要透彻地理解孟子的思想,包括他的超越观念,必须从孟子的初衷,即其问题意识谈起。孟子的全部思考是从一种情感出发的,那就是对人民水深火热处境的深切关怀,这种关怀引发了他对政治权力的激烈批判,而这种批判又顺理成章地导出了他的根本宗旨,那就是对权力的规训。”[5]孟子通过举例说明,统治者平时要防患于未然,确保发生灾害时能够开仓赈灾,而不是把灾害都推给所谓的“年景不好”。

本章涉及的成语有:“五十步笑百步”“弃甲曳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