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代中国网络的文化交往研究
- 张文雅
- 1399字
- 2025-04-27 18:02:53
序
自20 世纪90年代以降,互联网络通向全球,文化交往形态发生了革命性变化。传统文化和现代技术的交融,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汇,地域文化与民族文化的汇通,新潮文化与保守文化的交锋,极大地丰富了文化样态。文化的生产、传播、接受和反馈等各个方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的精神虚拟存在方式已成为不争的事实。1994年,中国加入全球互联网络大家庭。经过20 多年的发展,中国互联网网民人数在2008年6月一举超过美国,中国成为世界第一互联网大国。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 48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10.11 亿。在网民上网工具的统计数据中,使用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上网的比例呈现下降态势。与之相比,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则显著上升,已达到总网民人数的99.2 %。这些数据意味着,当今中国人民上网更加便捷,即时性和互动性显著增强,扁平化社会文化交往格局正在形成,社会信息化趋势十分明显。这样,互联网技术与文化交往的关系问题即成为当下文化交往研究的一个焦点。毫无疑义,要深入考察互联网信息技术的社会意义,离不开马克思主义文化交往理论分析视角。
值得关注的是,在便捷沟通、表达民意诉求、推动国家各项改革发展等方面,网络的文化交往发挥了十分重要且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网络文化对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核心价值观也构成了不可忽视的冲击。实用主义、消费主义、享乐主义等网络文化观念,正在日益侵蚀、消解社会大众的政治追求、理想信念,冲淡了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减弱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影响。与此同时,虽然我国硬实力得到较大提升,但文化软实力并不与之直接匹配。西方除了拥有网络技术上、管理上和设备上之优势,还具有网络舆论引导力和话语权上的优势,能够通过网络文化交往实现意识形态的渗透。随着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主动性以及能力的提升,中国现代化道路为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拓展了新的途径。要真正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走向世界、唱响全球,就务必在建构网络文化价值观念、激发网络主体潜力和建立网络文化管理制度上下功夫。
张文雅博士撰写的《当代中国网络的文化交往研究》一书,尝试对当今互联网信息技术与文化交往之间的关系展开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研究工作。这一研究,既遵循马克思主义关于文化交往研究的问题意识和基本思路,又立足于新的历史条件下对文化交往研究前沿的跟踪,意义重大。作者厘清网络文化交往的相关概念,回答了如何把握网络文化交往问题的理论来源、如何理解当代中国网络文化交往的内容等基本理论等重要问题。尤其难得的是,该书全景式呈现了近年来与互联网信息技术发展相伴而生的崭新文化交往现象、当今中国互联网领域文化交往的复杂形式、当前网络的文化交往面临的难点重点,并且提出了我国网络的文化交往和谐发展的对策建议。作者的上述研究工作,对于深化互联网信息技术与社会主义文化交往关系的认识起到了促进作用,对于发展信息时代的马克思主义文化交往理论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的文化交往格局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当代中国网络的文化交往研究》一书的出版,希望能在实现我国网络的文化交往和谐发展方面起到积极作用。当然,这只是一个开端。期待张文雅博士能不断把这个论题推向新的高度,取得更多的成果,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谨此为序!
谭培文
2021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