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学者方亭博士的专著即将出版,她请我作序,这是我们近二十年之间师生情谊的投射与延续。我与方亭结识于21世纪伊始,彼时方亭桃李年华、敏而好学,当我得知她有攻读文学硕士的想法时,由于文艺学专业涉及诸多理论、方法,能够在多个学科之间自由切换,便推荐她报考文艺学专业。方亭在随后的六年中,完成了硕士和博士阶段的学业。因为我和方亭的硕博导师孙文宪先生都对大众文化(mass culture)有所涉猎,方亭也将大众文化、文化研究作为她求学阶段的主攻方向。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日新月异,传统文学与网络文学的分野、纸质阅读与视觉观看的疏离日趋显著,文学研究悄然向文化研究转型。从法兰克福学派批判质疑的大众文化到史蒂文森的媒介文化(media culture)再到伯明翰学派仪式抵抗的青年亚文化(subculture),大众文化的概念一再被更新与细化。任教于新闻学专业的方亭,在教学相长的过程中,完成了研究视野与学科方向的转型。其书写动漫文化的论文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全文转载之后,逐渐明确了新媒体环境下的动漫传播是值得探究的领域,随后在而立之年即以此选题立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论及著作,给我的惊喜有三。一是将思辨研究和经验研究加以融合,修正了学界常见的说理耽于玄谈、说事流于琐屑的方法论偏执。二是将文化学、传播学、社会学、心理学与美学等多元理论视野交会融通,完成了对日本动漫文化的多向度、全息性观照与阐释。三是将动漫文化文本的接受体验与精英主义批评范式结合起来,在平民主义立场与人文主义情怀的转换之间显得从容自如,彰显了一个青年学人的学术功力与现实担当。凡此,已足见方亭近年来潜心研究、扎实治学所达到的学术高度。

《新媒体与日本动漫文化传播》一书分为三编,从文化本体论到文化传播论再到文化产业论,逐一推演、逐层剖析。

动漫文化编渗透了作者的文学修养。方亭受家学影响,自幼喜爱文学、勤于写作,长成则通晓文史、乐于思考。在对动漫文化历史源流的梳理中,可以看到成长于80年代的方亭对这一文化现象的熟知与喜爱。彼时正是日本动漫电视传播的黄金时代,阿童木、机器猫、小丸子等经典形象都深深留下了时代烙印。方亭将爱好升华为研究对象,既饱含丰沛的深情又充满理性的思索。行文中,从作者对漫画的梳理与TV动画的溯源,可以体悟在日本“动漫犹如空气”氛围的形成既是特定时代与国民需求之间的对话,也是政府导向与 “择一事、终一生”的匠人情怀的交织。日本动漫文化的个案解读,是对日本动漫人物形象、场景设置唯美主义精神的摹写,是对亲情、友情、爱情、团结、守护等动漫母题的深化,是对本尼迪克特(Benedict)笔下“菊与刀”式的日本国民精神在治愈系与黑暗系动漫中的一体两面的复刻,是对机甲隐喻、人工智能与末世寓言的科幻探索,也是对宫崎骏与新海诚两位动画电影大师的致敬。在光怪陆离的日本动漫王国中,日本的山水景致、各色人物、价值观念沉淀其中,内容至上为文化传播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动漫传播编体现了作者的理论修为。方亭从文艺学专业博士毕业之后进入新闻系工作,文艺学界由文学到文化研究的转向给予其启发,导师孙文宪先生所精通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馈赠其灵感,扎实厚重的理论功底搭建了方亭从文艺学科到传播学科的桥梁。传播学者刘海龙将传播的话语体系分为六类:(1)传播是传递;(2)传播是控制;(3)传播是游戏;(4)传播是权力;(5)传播是撒播;(6)传播是共享和互动。作者创造性地将控制与权力、游戏与撒播整合,梳理出四条日本动漫理论研究的进路:从信息论的视角,日本动漫经由编码和解码的路径达到对信息的传递;从控制论的视角,日本动漫构造的虚拟时空与文化后殖民主义、数字鸿沟、信息茧房密切相关;从非功利性的游戏论的视角,新媒体时代日本动漫文化的交互性促进了“二次元”迷群的生成与聚集;从共享论的视角,揭示了网络时代日本动漫传播中字幕组、FTP/BT下载、网盘云盘等免费传播方式的合法性。同时,传播学理论还为动漫传播提供多元视角:法兰克福学派可以从符号消费的角度切入动漫研究;伯明翰学派从性别、种族、阶级视角为动漫青年亚文化正名;多伦多学派的媒介技术论肯定了新媒介技术创新对动漫文化的影响;培养理论则突出了动漫文化对于受众的涵化效果;使用与满足理论、跨文化传播理论则分别从媒介选择与文化浸润的角度解读日本动漫文化。经典传播学理论与新的文化现象的激烈碰撞,不一而足。此外,席勒(Schiller)的游戏说、福柯(Foucault)的话语权力、拉康(Lacan)的镜像理论、戈夫曼(Goffman)的前台/后台解析、巴赫金(Bakhtin)的对话理论、哈贝马斯(Habermas)的交往行动论、蒂奇诺(Tichenor)的知沟理论从不同角度丰富了此书的理论视野。

在书稿的完成过程中,方亭发现在原先设计的传统互联网传播之外,移动互联网的日新月异业已对日本动漫文化的传播发挥不容小觑的作用。因此,在对传统互联网时期日本动漫的传播方式、原因、特点、受众做逐一解析之后,极具创新性地将手机动漫传播纳入研究板块。从技术分析、传播特点、内容设置、盈利模式等方面对日本动漫传播的多向度研究,足以看到青年学者对新现象的敏锐度和创造力。

动漫产业编饱含了作者的现实关怀。动漫产业研究是本书问题意识与经世致用思想的集中体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之所以针对日本、美国、韩国动漫产业在政策导向、内容生产、技术融入、特色发掘、人才培育等方面精耕细作,最终是为中国动漫产业的发展提供范本。方亭阐释了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中国动漫产业从内容创新、配乐升级、关注用户、IP开发、平台助力与资本融入方面实现的创新与突破。事实上,动漫作为一种跨国界的艺术表现形式,中国动漫承载着中国气派、中国风格、中国理念与中国动漫人的集体智慧,既是文化自信的载体,也是讲好中国故事的平台。

在行文的最后,作者将视野投射到日本动漫对中国青少年的影响之上。少年强,则国强。从语言维度到行为层面,日本动漫对中国青少年的影响很难一言以蔽之,需审慎客观地反思。问卷调查的引入为本书增进了实证研究的客观论据。

大凡著述,理论深或者现象新是其两极。理论深者,往往现实观照不明;现象新者,常常理论整合不足。本书则在理论与现象的两极之间找到了平衡,作者的书写既充满了理性的哲思,也满怀粉丝的激情。《新媒体与日本动漫文化传播》一书既可以作为研究者的案头书,也可以视为爱好者的破壁书,由此可见青年学者的理论担当与现实思索。“凡序文集,当序作者之意。”序既是绪,在万千思绪中导入精读书稿的通路,序也是叙,讲述研究成书的缘由、过程与期许。

慎终如始,终始如一,是方亭多年治学的态度。祝贺方亭的第一部学术著作问世!以她的聪慧和学力,我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并期待:以学术为志业的你将会在研究之路上带给同人一个又一个的惊喜!

孙长军

2019年岁末于湛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