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隐谷春耕

晨雾笼罩的试验田边,张恪蹲在干涸的溪床边,用竹刀在沙地上绘制图纸。枯黄的芦苇在风中摇曳,这让他想起《后汉书》中“翻车引水,救旱之功“的记载。

“张先生,这条河都见底了,怎么种地呀?“年幼的男孩踢着石子问。

张恪将图纸卷成筒状:“我们要造'翻车'。“他从怀中掏出从废墟中找到的青铜齿轮,“东汉毕岚发明的龙骨水车,能把低处的水引到高处。“

知识点:汉代翻车灌溉技术

张恪演示将竹筒绑在木链上:“这是'龙骨',每节竹筒底部开孔。“他转动木轮,竹筒依次浸入水中,“利用轮轴旋转,水会被提升到水槽。“

少女疑惑地问:“为什么不用提水吊杆?“

“吊杆效率低,翻车能持续输水。“张恪指了指远处的梯田,“东汉《天工开物》记载'一车足溉一顷',我们改良成'双轮翻车'。“

翻车材料选择

孩子们分组行动:王顺带领男孩们砍伐楠竹,少女和张恪收集藤条。张恪解释道:“竹筒要选三年生的楠竹,韧性好。藤条用石灰水浸泡,能防虫蛀。“

他从怀中掏出从废墟中找到的汉代陶范:“齿轮用青铜铸造,模数3,压力角20度。“他用木炭在石头上画出齿形,“东汉已掌握失蜡铸造法,我们需要复刻。“

翻车结构设计

当材料准备齐全后,张恪开始组装翻车。他将木链固定在两个直径三尺的木轮上,竹筒间隔三寸安装:“这是'龙骨链',转速控制在每分钟15转。“

王顺不解地问:“为什么不用牛拉?“

“初期先用人力。“张恪演示踩踏踏板,“东汉《泛胜之书》记载'踏车引水',我们增加飞轮储能。“他将石磨盘改装成飞轮,“惯性轮能保持水流稳定。“

灌溉系统构建

翻车组装完成后,张恪带领孩子们修建渠道。他用竹管制作简易水准仪:“渠道坡度保持千分之五,水能自流。“他在关键位置设置沉淀池,“过滤泥沙,防止堵塞竹筒。“

少女惊叹道:“张先生,您怎么连水车都会造?“

张恪笑了笑:“这些都是古人的智慧。“他翻开麻布上的《齐民要术》,“贾思勰记载'水硙翻车,昼夜不息',我们需要测试扬程。“

扬程测试实验

张恪带领孩子们进行翻车测试。当木轮转动时,竹筒依次将水提升到三丈高的梯田:“扬程取决于轮径和转速。“他调整飞轮配重,“增加惯性后,扬程可以提升到五丈。“

王顺担忧地问:“万一下雨怎么办?“

“我们需要'水闸控制系统'。“张恪用木材制作简易闸门,“水位超过警戒线自动关闭,防止涝灾。“他解释道,“东汉《水经注》记载'水门调节',我们升级成'联动式闸门'。“

田间管理技术

完成灌溉系统后,张恪开始指导春耕。他将粟米种子浸泡在艾草水中:“消毒催芽,能提高发芽率。“他用木耧车播种,“这是'三脚耧',一天能播种一顷地。“

孩子们按照指示操作,张恪突然叫停:“停!行距要保持一尺。“他用绳子标记垄沟,“东汉《四民月令》记载'种谷必五寸',过密会导致减产。“

病虫害监测

播种完成后,张恪在田间设置了特殊装置:“这是'虫情测报灯',利用昆虫趋光性。“他将鱼油涂抹在陶罐内壁,“夜间点燃艾草,飞虫会被粘住。“

孩子们轮流值班观察,第三天清晨,少女兴奋地跑来报告:“张先生,灯上粘了好多虫子!“

张恪仔细查看后皱眉:“是蝼蛄,我们需要调整药剂。“他将苦楝皮用量增加一倍,“川楝素浓度提高到0.3%才能有效灭杀。“

经过三天三夜的努力,隐谷的春耕工作终于完成。张恪站在梯田边,看着整齐的垄沟,心中充满成就感。他知道,这个小小的灌溉系统,将是改变历史的第一步。

“张先生,这些粟米能收多少?“少女问道。

张恪计算了一下:“采用轮作制和密植法,每亩产量能达到三石。“他指着远处的山坡,“明年我们可以尝试种植水稻。“

张恪蹲在贫瘠的红土地上,用竹刀划开板结的土层。枯黄的草根在风中颤抖,这让他想起《汉书·食货志》中“代田一岁之收,常过缦田亩一斛“的记载。

“张先生,去年的粟米秆都烧光了,怎么肥田呀?“少女抱着一捆草木灰问。

张恪将灰烬撒在田埂上:“我们要实行'代田法'。“他从怀中掏出从废墟中找到的青铜犁铧,“西汉赵过发明的轮作制度,能恢复地力。“

知识点:汉代代田法种植技术

张恪演示用耒耜开沟作垄:“深一尺为圳,高一尺为垄。“他将粟米种子播入圳底,“圳垄每年互换,能保持土壤肥力。“

王顺疑惑地问:“为什么不直接撒播?“

“条播通风透光,利于中耕除草。“张恪指了指远处的石磨,“西汉《泛胜之书》记载'区种法',我们升级成'代田耦犁'。“

耦犁制作技术

孩子们分组行动:王顺带领男孩们砍伐枣木制作犁辕,少女和张恪收集兽骨熬制骨胶。张恪解释道:“枣木硬度高,适合做犁具。骨胶能加固连接处。“

他从怀中掏出从废墟中找到的汉代铁范:“犁铧用韧性铸铁,含碳量2%。“他用木炭在石头上画出曲面,“东汉已掌握柔化退火工艺,我们需要复刻。“

代田法实施流程

当农具准备齐全后,张恪开始指导春耕。他将牛轭套在耕牛肩上:“耦犁需要两牛三人协作。“他示范扶犁技巧,“犁深六寸,行距一尺五。“

少女惊叹道:“张先生,您怎么连农活都会?“

张恪笑了笑:“这些都是古人的智慧。“他翻开麻布上的《齐民要术》,“贾思勰记载'凡美田之法,绿豆为上',我们需要豆谷轮作。“

土壤改良实验

张恪带领孩子们进行土壤改良。他将腐熟的牛羊粪与河泥混合:“这是'粪壤法',能增加有机质。“他用竹管抽取地下水,“西汉《氾胜之书》记载'冬灌压碱',我们需要测试pH值。“

王顺担忧地问:“万一下雨怎么办?“

“我们需要'圳垄排水系统'。“张恪用木板制作简易排水沟,“暴雨时圳垄能蓄洪,干旱时圳底保墒。“他解释道,“东汉《四民月令》记载'春三月,时雨降',代田法能应对旱涝。“

田间管理技术

播种完成后,张恪在田间设置了特殊装置:“这是'地力监测桩',每月测量土壤紧实度。“他将标杆插入土中,“标杆下沉超过一寸,需要深耕松土。“

孩子们轮流测量记录,第三天清晨,男孩兴奋地跑来报告:“张先生,圳底长出青苔了!“

张恪仔细查看后点头:“这是土壤恢复的标志。“他调整中耕频率,“每月除草两次,同时培土固根。“

病虫害防治

春耕中期,张恪在田间发现了粟灰螟幼虫。他指导孩子们捕捉害虫:“每平方米超过五头就要施药。“他将苦楝皮和艾草熬成汤剂,“这是'虫见愁',对鳞翅目害虫有效。“

少女疑惑地问:“为什么不用草木灰?“

“草木灰含钾,但对螟虫无效。“张恪演示将药剂喷洒在叶背,“东汉《神农本草经》记载'藜芦杀蛊毒',我们需要复配药剂。“

经过三天三夜的努力,隐谷的春耕工作终于完成。张恪站在梯田边,看着整齐的圳垄,心中充满成就感。他知道,这个小小的种植技术,将是改变历史的第一步。

“张先生,代田法真的能增产吗?“少女问道。

张恪计算了一下:“理论上能增产30%,但需要精细管理。“他指着远处的山坡,“明年我们可以尝试种植冬小麦。“

张恪蹲在新开垦的地块前,用竹刀将绿豆种子均匀撒入浅沟。湿润的黑土泛着光泽,这让他想起《齐民要术》中“凡美田之法,绿豆为上“的记载。

“张先生,这种小豆豆能当饭吃吗?“年幼的男孩捏着颗翠绿色的豆子问。

张恪将豆种按入土中:“它叫绿豆,不是用来吃的。“他从怀中掏出从废墟中找到的青铜量器,“东汉人用'压青法'肥田,我们升级成'豆科绿肥轮作制'。“

知识点:汉代绿肥种植技术

张恪演示将豆种与草木灰混合:“草木灰含钾,能促进生根。“他用木板压实土壤,“覆土一寸,保持湿度。“

少女疑惑地问:“为什么不种粟米?“

“绿豆是'养地作物'。“张恪指了指远处的代田田垄,“豆科植物根部有根瘤菌,能固氮。“他解释道,“东汉《氾胜之书》记载'田有恶草,绿豆覆之',我们需要'以豆养田'。“

绿肥种植流程

孩子们分组行动:王顺带领男孩们用耒耜开沟,少女和张恪负责播种。张恪解释道:“行距一尺五,株距三寸。“他将浸过艾草水的种子递给少女,“消毒能预防根腐病。“

他从怀中掏出从废墟中找到的汉代陶瓮:“发酵粪水作基肥。“他将腐熟的牛羊粪与河泥混合,“氮磷钾比例3:1:2,符合现代配方。“

绿肥管理技术

当绿豆破土而出时,张恪在田间设置了特殊装置:“这是'生长监测竿',每周测量株高。“他将标杆插入土中,“超过一尺就要刈割。“

王顺不解地问:“为什么不等成熟?“

“营养峰值在现蕾期。“张恪演示掐取豆苗顶端,“此时干物质含量最高。“他解释道,“东汉《四民月令》记载'五月刈绿肥',我们需要精确 timing。“

土壤改良实验

张恪带领孩子们进行对比试验。他将试验田分成三块:

1. 对照组:常规种植粟米

2. 绿肥组:先种绿豆后翻压

3. 混合组:绿肥+粪肥

“我们要测试不同处理对产量的影响。“张恪用竹片在界石上刻下标记,“秋收时称量千粒重。“

少女惊叹道:“张先生,您怎么连草都研究?“

张恪笑了笑:“这些都是古人的智慧。“他翻开麻布上的《齐民要术》,“贾思勰记载'种绿豆,一斗得米三升',我们需要量化数据。“

绿肥翻压技术

当绿豆长至一尺高时,张恪指导孩子们刈割翻压。他用耒耜将豆苗埋入土中:“深度六寸,确保完全腐化。“他将苦楝皮粉撒在翻压层,“防虫同时加速分解。“

王顺担忧地问:“万一下雨怎么办?“

“我们需要'排水防涝系统'。“张恪用木板制作简易排水沟,“暴雨时能及时排干积水,防止厌氧发酵。“他解释道,“东汉《水经注》记载'深耕易耨',翻压后要浅耕松土。“

微生物接种技术

翻压完成后,张恪在田间设置了“根瘤菌接种站“:“这是'地力激活剂',从老豆根提取的菌剂。“他将泥浆涂抹在新播粟米根部,“每穴三克,能提高固氮效率。“

孩子们轮流接种,第三天清晨,男孩兴奋地跑来报告:“张先生,粟米苗更绿了!“

张恪仔细查看后点头:“根瘤菌起作用了。“他调整追肥方案,“减少粪肥用量30%,避免氮素过量。“

产量评估与优化

秋收时节,张恪带领孩子们进行测产。他用青铜量器称量粟米:“绿肥组亩产三石二斗,比对照组增产23%。“他记录在麻布上,“千粒重增加1.2克,蛋白质含量提升5%。“

少女疑惑地问:“为什么混合组增产更多?“

“绿肥提供长效氮,粪肥补充速效磷。“张恪解释道,“东汉《泛胜之书》记载'粪壤相参',我们需要优化配比。“

经过三年轮作试验,隐谷的粮食产量稳步提升。张恪站在梯田边,看着金黄的粟米浪,心中充满成就感。他知道,这个小小的绿肥技术,将是改变历史的第一步。

“张先生,明年种什么?“少女问道。

张恪指向远处的溪流:“水稻。“他展开麻布地图,“我们需要修建陂塘,引入灌溉系统。“

(第四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