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太监爱国,主动捐款80万???

孙承宗的话让崇祯都听愣了。

袁崇焕天天变着法子写信来催八十万两银子一定要马上到账,否则不能安军士之心。

听孙老头的意思,

他出马只要一张嘴一张脸,就能拖整整一个月,

一个月以后只要有钱到账,哪怕军饷打点折扣也没事。

好家伙,这就是抱上大腿的感觉吗?

孙承宗得了MVP,我崇祯就是躺赢狗!

当躺赢狗固然爽,但孙老头很明显是因为刚才被崇祯感动了,为了不让皇帝为难,才主动选择跳出来承担责任。

要不然他一个宦海沉浮二十多年,进过内阁,干过督师的人,还能看不出来钱龙锡和毕自严在给他挖坑?

官场老油子们成功甩锅,一心报国的肱股之臣反倒背锅,

堂堂穿越者治下,朝廷要还是这个吊样,崇祯觉得也不需要再等十六年,不如现在就找棵歪脖树吊死干净。

“岂能让孙公空手上任,平白折损威望?”

“八十万两军饷,一分不少,朕已为孙公备好。”

一言既出,除了这八十万两银子来历的曹化淳等大太监心中滴血不止,在场众臣全都惊呆了。

八十万两!

在这个年代大概可以买三亿公斤大米,按照此时普通四口之家一年消耗4到8石粮食(约600公斤)来算,足够养活50万户家庭整整一年的时间!

朝廷哪来的这么多钱?

户部尚书毕自言反应最快,赶紧撇清:

“库藏稽核之状,臣早已上疏奏明。至崇祯元年,太仓库已无分文,硕鼠绝迹。尚欠九边年里并辽饷共一百万两。”(注1)

好家伙,要是大明政府行政效率有毕尚书甩锅效率这么高,恐怕后金贝勒爷们现在还在白山黑水里打猎为生呢。

崇祯忍住翻白眼的冲动:

“毕尚书稍安勿躁,兹八十万金出自内帑,无关太仓之储。”

毕自严闻言两只眼睛瞪如铜铃。

户部名义上只管太仓银,但作为一个合格的大明户部官员,怎么能不把主意打到皇帝的小金库里?

内帑的情况,他早就摸得一清二楚。

神宗皇帝享受了张居正改革红利确实富得流油,内帑足有三千万两之多。

但万历三大征先花了一大笔,

泰昌,天启年间建虏崛起之后,每年辽饷支出更是动辄百万计。

到了崇祯元年,今上的小金库大概也就剩下十几万两。

一出手就豪掷八十万两,这怎么可能?

难道是抄家魏忠贤,崔呈秀等阉党得到的银子?

不对,

魏逆确实家财万贯,阉党党羽也各个捞的盆满钵满,从这帮家伙身上确实榨出了一大笔钱。

哪怕不算查抄过程中损耗,最后抄家完毕记录进账的也有将近一千万两。

但是其中两百万两用来偿还朝廷欠的辽饷,一百万两用于补发拖欠了两年的京官俸禄,五十多万两用来补发宗室俸禄,已经全部花光了啊!

可能有不懂事的人会问,补发辽东将士,京官,宗室的俸禄,加起来总共也才三百五十万两,

抄家一共进账一千万两银子,不是应该还剩下六百五十万两吗,怎么就发完了?

一千万两银子,运输过程中“漂没”四百万两,重新熔铸“火耗”两百五十万两,

很合理吧?

最后到皇帝手里还能剩下钱发欠饷,已经是毕自严严格约束手下,不许随便伸手的结果了!

百官面面相觑,都在猜测皇帝从哪里又弄来了钱充实内帑。

孙承宗跪地叩首:

“太仓空虚,竟需陛下售内府珍器以充军资,臣闻之……实无地自容也。”

百官闻言皆瞠目结舌。

按照孙承宗的意思,这八十万两军费,竟然是皇帝卖了后宫的古董珍玩凑出来的?!

仔细想想,这个可能性还真是最大的。

皇帝自己没有小金库。

找亲戚借钱……

现在宗藩是个什么德行,大家心里有数,不反过来哭穷,逼皇帝把天启年间欠下来的宗室俸禄先还上就不错了。

剩下的选择,可不就只有变卖家当了吗?

钱谦益都有点同情崇祯了。

这皇帝干的简直了……也太惨了点吧?

看来生在皇家当天子,还真不如生在自己这样耕读传家的士绅之家呢!

群臣或真心,或假意,纷纷出班。

御前跪倒一片:

“致圣上变卖后宫之宝济军需,臣等无能,惭惶无地。”

毕自严跪伏地上心中大安。

所谓法不责众,这下皇帝最多发发脾气,板子高高举起轻轻落下申斥自己两句完事。

让他没想到的是,

皇帝非但没有生气,反而面带微笑先让众人平身:

“士卒吃不饱肚子,便不能战;士卒不效死,则百姓遭建虏荼毒,是朕为君父之失也。为孙公筹措军饷,朕职分所在也。纵售宫闱珍玩,妃饰珠翠,亦是理所当然,岂可咎于诸卿乎?”

!!!

好个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皇帝!

如此品行,连钱谦益这么厚的脸皮,都生出一股自惭形秽之感。

“况此八十万金,乃诸内臣闻太仓虚耗,主动捐赠而得。”

???

钱谦益张口结舌,甚至不顾礼仪摸了摸自己的耳朵——我耳朵不会坏掉了吧?

宫里的太监们听说国库空虚,主动向皇帝捐了八十万两银子?

这是哪座酒楼里蹩脚说书先生编出来的神话故事?

如果不是为想捞钱又没别的本事,哪有人会主动给自己来那么一刀进宫当太监?

御前百官目光齐刷刷看向司礼监秉笔曹化淳,

曹公公脸上挤出一个比哭还要难看的笑容:

“分圣忧乃奴婢职分,敢不竭诚?”

居然是真的??

连孙承宗都不由对曹化淳刮目相看,拱手道:

“曹公忠勤体国,虽处掖庭而忧在社稷,其志可嘉,其行可式。”

更离谱的还在后面,崇祯也夸了两句曹化淳又笑道:

“非独曹公,郑太妃及其从子养性昨日亦奏请捐输,以助国用。”

注1:

「天启七年终,太仓旧库银一百三十二万五千四百余两,新库银一百九十二万七千八百余两,共三百二十五万三千二百两零。然查九边欠饷至天启七年者,已二百四十余万,辽饷更欠三百六十万,实无银可发。」

——毕自严《度支奏议·卷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