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丝绸之路的丰富内涵助推华夏文明传承发展(代序)
甘肃是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资源宝库,是华夏文明重要的发祥地,是“彰显华夏文明的重要历史文化基地”。2012年9月19日,西北师范大学成立“华夏文明传承发展协同创新中心”,以“华夏文明”的起源与传承发展为主题开展研究。2012年12月,中心被认定为第一批甘肃省省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2013年2月,国务院正式批复甘肃省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为“华夏文明传承发展协同创新中心”赋予新的时代命题。
2013年9月7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作重要演讲,提出为了使欧亚各国经济联系更加紧密、相互合作更加深入、发展空间更加广阔,可以用创新的合作模式,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倡议。西北师范大学审时度势,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决定将中心的名称进一步凝练为“丝绸之路与华夏文明传承发展协同创新中心”。新的定名,使中心的定位和建设目标更加清晰,也使中心的特色与优势更加凸显。
利用中心可以聚集国内外高层次人才的职能,聘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参与中心的科研活动和研究生培养。2013年以来,中心聘请李学勤、樊锦诗、王巍、叶舒宪、晁福林、吴潜涛、王子今等30多位著名专家。中心围绕“丝绸之路与华夏文明传承发展”这一鲜明主题,确定七个研究方向:敦煌与丝绸之路文明、丝绸之路民族文献与宗教关系、丝绸之路考古与出土文献、丝绸之路与中外文化交流、丝绸之路环境变迁与生态安全、丝绸之路地缘政治与经济社会发展、西北边疆治理与中国向西开放战略。围绕主题,力争取得一批高水平的创新研究成果,创建西北一流的丝绸之路文明研究高地和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
2013年以来,“丝绸之路与华夏文明传承发展协同创新中心”成果卓著,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为甘肃“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提供了理论支撑。“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作为全国首个国家级文化传承创新区,是华夏文明传承创新的实验田。中心立足学术研究,为甘肃在“一带一路”规划中的定位和“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提供理论支撑。2013年以来,中心围绕“丝绸之路与华夏文明”主题,编辑出版《华夏文明在甘肃》等近百部(套)学术论著,召开学术会议近50场次,举办“丝绸之路与华夏文明”论坛37场,在甘肃省内、外作“丝绸之路与华夏文明”专题讲座近百场。这些论著、报告充分论证了丝绸之路文明的丰富内涵,论证了甘肃特色文化资源、典型文化资源的基本构建体系,论证了甘肃文化在华夏文明形成过程中的重要意义。
2.用“学术敦煌”打造“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独特的文化品位。2016年9月,首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召开。中心发挥学科研究的优势,围绕“学术敦煌”的定位,发表《“学性”相通:敦煌学属于全世界》等学术论文。首次对“敦煌文博会”的学术价值予以探讨,提出“学术敦煌”的定位是丝绸之路文博会保持永久魅力的重要基石。2013年以来,中心成员完成13次“玉帛之路”田野调研,驱车与徒步的总行程近4万公里。极大地宣扬了“丝绸之路”的前身“玉帛之路”的历史意义,对“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的学术内涵也给予充分的发掘和体现。
3.挖掘甘肃古遗址丰富内涵,助推“丝绸之路:长安至天山廊道的路网”世界文化遗产申报成功。中心数次组织以“寻找最早的玉门关”为主题的实地调查活动,数十次召开以悬泉置遗址、麦积山石窟、炳灵寺石窟、锁阳城遗址为主题的学术会议,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五处遗址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做了理论上的宣传。
4.打造文化立法智库,助推华夏文明传承保护。中心在华夏文明传承保护立法理论研究、地方性法规起草、法规论证等领域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特别是在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敦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炳灵寺石窟保护、甘肃长城遗址保护等重大立法工作中发挥了重要的智库作用,为甘肃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发挥了重要的法律支撑作用。
“历史与展望:中西交通与华夏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丝绸之路经济带高层论坛是“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初期召开的最重要的学术会议之一,意义重大,影响深远。20世纪30年代,张星烺出版《中西交通史料汇编》。该书收集了17世纪中叶(明末)以前中国与欧、亚、非洲各国和地区往来关系的重要史料,是我国第一部系统完整的中外关系史料辑注。会议主题之一“中西交通”,其意也当为中西交往。今天,会议论文将结集出版,所收论文选题新颖、论证充分、见解独到。论文集出版后,必将为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注入新的要素。
是为序。
西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 张俊宗
2019年11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