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最初接触麦考莱的名字,应该是在上中学的时候。那时正处于改革开放初期,我几乎像所有喜欢读书的年轻人一样,在那个知识和书籍极端匮乏的年代,贪婪地阅读和抄录着所能找到的一切新鲜的书籍和名言警句。在我至今犹存的一个摘录了众多名家名言的蓝色封面的笔记本中,记录了这样一句话:“在真相肯定永无人知的情况下,一个人的所作所为,能显示他的品格”——托马斯·巴宾顿·麦考莱(笔记本如此书写)。当时就觉得这句话说得特别好,直到后来考上大学历史系,做了大学历史教师之后,方知中国儒家“慎独”的意思与其基本类似,甚至比麦考莱的话拥有更丰富的含义。后来得知麦考莱是一位历史学家。但从未预料:若干年后,我竟然成为历史专业的学生和教师;更没想到:我指导的史学理论与史学史专业博士研究生刘志来竟然能选择麦考莱作为博士毕业论文的选题。
刘志来,湖北鄂州人氏。2004年考入东北师范大学历史系,他给我的印象是性情纯良,安静温和,清澈的眸子辉映着白皙的脸庞,平日里总是在默默地读书。2008年,因其学业优良,免试推荐为硕士研究生。据志来日后所言,是因为本科阶段喜欢我讲的思想史课程而选择了我和我所从事的史学理论和西方史学史专业。他对史学理论与西方史学史专业的喜爱痴迷肯定胜过我这个术业不专一的老师,竟一路本硕博读下来,终于在2015年博士毕业。刘志来的博士毕业论文,在答辩时就得到了答辩委员会主席中国世界近代史研究会会长阎照祥教授的高度肯定,评阅书的结论写上了“答辩委员会一致认为这是一篇优秀的博士毕业论文”的字样。日后的2016年吉林省高等院校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中,志来的博士论文如愿被评为吉林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018年,这篇论文又被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选中,予以公开出版。毕业之后坚持回到家乡湖北,服务于湖北第二师范学院的志来,顾念师生之谊,邀我写序,令我心中喜慰,与有荣焉。
托马斯·巴宾顿·麦考莱(Thomas Babington Macaulay,1800-1859)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历史学家,更是一位近代世界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麦考莱出身于一个具有虔诚宗教氛围的中产阶级家庭。从小具有惊人的文学禀赋和兴趣,18岁进入剑桥大学三一学院后,虽然攻读的是法律专业,但依然初心不改,对文学和古典学术兴趣盎然,这极可能使他养成了酷爱自由,崇尚平等的人文精神。或许是由于人文精神本身固有入世情怀,或许是从他那担任过塞拉利昂总督的父亲身上继承了政治基因,麦考莱投身政界并且获得成功。由英国的市议员到驻印度总督参事会法律委员,麦考莱在印度,积极支持废除奴隶制度,支持出版自由以及欧洲人和印度人在法律面前平等,创立西方式的英语教育制度。1839年麦考莱出任墨尔本内阁国防大臣,在任期间,恰逢中英“鸦片战争”,麦考莱积极主张对华开战。
至此,我们都会意识到麦考莱对中国的意义。可以说,麦考莱是西方文明打开闭关锁国的近代中国大门的先行者和最重要的叩门人之一!毋庸讳言,若无西方文明对古老的印度文明、中国文明的冲击,中国和印度今天绝对不是现在的景状。抛却对西方入侵者的主观动机的考量,单就客观后果看,正是以麦考莱为代表的西方文明,促使中国走向近现代。麦考莱对印度、对中国、对东方文明、对西学东渐的影响都是重大而深远的。
麦考莱另外给人以深刻印象的是他辉格党人的自由的帝国主义思想和他对宪政的推崇。麦考莱的《英国史》始于1688年英国“光荣革命”,计划写至乔治三世去世为止。麦考莱对英国“光荣革命”赞美备至,因为这场革命确立了议会至高无上的政治地位,这场革命对英国具有无比的重要性。麦考莱的这一观点深深影响了以后的世界历史教学。对于中国这个具有几千年专制传统,崇尚运用暴力进行王朝更替的国度,麦考莱对传统王权与近代民主因素相结合的妥协革命观及其对宪政的颂扬,对我们中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无疑具有借鉴价值。
麦考莱以其文学家的文笔,气势磅礴、洋洋洒洒地书写了这本《英国史》,我的感觉是:麦考莱的书写风格几乎不见职业历史学家对事实本身真伪的质疑与探究,而更多的是对认定的事实进行胸有成竹、高屋建瓴式的叙述与评论,加之语言精练,文辞流畅,读起来引人入胜,全无大多数史书的枯燥乏味。当然,这仅是我的一孔之见,若想深入了解麦考莱其人和他的《英国史》,还是应该认真阅读刘志来的这本书。
志来的这本著作,无论是对麦考莱辉格史学思想的内容、麦考莱历史书写的浪漫主义风格,还是对麦考莱的帝国观念、他对英国史学大众化所做的贡献,志来都作出了自己的解释和论述,尽管不能臻于完美,但肯定值得阅读。
是为序。
周巩固
2019年2月于长春伟峰东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