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在夷夏之间:3—6世纪北方民族的政治神话研究
- 胡祥琴
- 1270字
- 2025-04-25 19:47:32
自序
提起神话,人们多因其夸饰的故事情节、神秘的文化底蕴,而归之于文学的虚构,却较少有人将其与历史的真实相关联。中国是个理性主义思维发达的国度,相比于对彼岸生活的好奇与追求而言,中国古人更关注和迷恋此岸的生活。受此影响,中国神话表现出的零散性、片段性,便是自然而然的了。然而,一个奇特的现象是,中国文化中的神性因素却在3—6世纪(魏晋南北朝时期)表现活跃,并以多种形式出现在当时的史著中。不仅如此,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在民族融合的大潮中也十分重视汉文化中的神学文化因素,并将它们与自身文化和政治需要相结合,创造出本书称之为“政治神话”的重要文化现象。
政治神话是如何被“制造”出来的?关于这个问题的答案,我们可以从英国历史学家彼得·伯克的《制造路易十四》一书中获得某些启示。《制造路易十四》以17世纪的法国国王路易十四为研究对象,论述了制造者怎样运用意识形态、广告宣传、民意操纵等方式来包装他,清楚展现了艺术与权力之间的相互关系。德国学者卡西尔也曾指出:“神话可以在与任何其他的现代武器(譬如机关枪和飞机)同样的意义上以同样的方式被制造出来。”这些经典研究及论述表明,政治神话并不只是(或者说主要不是)充满魅力及遐想的神奇故事,它们更多是承载历史重任的宣传品。3—6世纪的少数民族神话,虽在起源上因其民族特色而表现出异彩纷呈的景象,然大多数在本质上正是承载少数民族政治历史重任的宣传工具。
政治神话体现的是人的意志,它的出现带有强烈的政治或社会功能。从神化政治人物到宣扬国家意识形态,政治神话处处发挥着独特的作用。比如说,它或以天命的方式关注或告诫人间的帝王,或以祥瑞或灾异的手段传递着对人间政治的判断,从而对人世发挥影响。由于具备这样的政治或社会功能,政治神话自秦汉以来就成为解释中原王朝政权合法性的工具。魏晋南北朝时期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统治者也纷纷效仿,十六国时期包括刘渊、苻坚等感生神话在内的政治神话,就是这种效仿的产物。
从政治神话角度对3—6世纪的少数民族进行研究,一方面开拓了古代少数民族史研究的新视角,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对中国古代神话认识的深化与细化。从民族融合角度看,3—6世纪的少数民族神话中的很多细节可以从中原传统儒家文化中一一找到依据。这说明当时民族融合内容的广泛性和深度化,也说明少数民族在接受汉族传统文化中优秀部分的同时,吸收了大量非理性的、荒诞的内容。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继战国、秦汉之后的又一个“造神时代”。20世纪以来,不少神话学者开始留意于中国古代政治神话研究,而且取得相当的成绩。然而,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少数民族神话重视不够,这不得不说是种缺憾,本书的研究力图对此有所弥补。
本书以笔者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魏晋南北朝北方少数民族政治神话研究”为依托,并结合多年来神话研究的学术论文整合而成。学术研究并非易事,一方面要能找出值得研究的问题,另一方面要竭尽所能运用文献知识和相关理论,对相关问题进行符合实际的解释。从这个意义上讲,本书只能算得上发现了问题并进行了初步阐释,而深入系统的研究还需更多学者去耕耘。
作者
2019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