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南书房夜话”第五季序言
- 中国古代文学的魅力:深圳学人·南书房夜话第五季
- 吴定海主编
- 1646字
- 2025-04-22 10:06:39
张丰乾[1]
说起“南书房”,大概很多人会想到“南书房上行走”的官职。不过,深圳图书馆的南书房是一个特别的地方,它是深圳图书馆南边一个宽敞明亮、布局精巧雅致的大房间,四周陈列着大型的工具书和丛书,平时除了供读者日常阅览之外,还定期举行一系列小型的思想文化活动,其中最知名的应该就是“南书房夜话”了。
“南书房夜话”的基本模式是三位对谈嘉宾(其中一位兼任主持人)围绕某部经典中的某些主题展开对谈,然后和现场观众进行互动;大部分主题是分四次展开,这样有利于参与者对于该作品进行深入阐释和讨论。每期“夜话”都有现场录像及速记,视频和文字记录也会通过报纸、网页、微信等多种形式传播。对谈者之间有些是朝夕相处的同事,有些则是临时搭档的“陌生人”,真可谓“以文会友”。夜话的气氛大体是温文尔雅的观点交流,但也不乏唇枪舌剑的激烈争论。
南书房夜话第五季于2017年围绕“文学”作品展开。“文学”一词在中国古代的语境中又有特别的含义,一般指“文化之学”。孔子的弟子中子夏、子游以“文学”见长,但是,韩非子却斥责“儒以文乱法”,汉宣帝时又爆发了丞相、御史和“文学之士”(负责文化教育的官吏及学者)之间关于盐铁要不要官方垄断的激烈争论。在现代汉语中,“文学”作为一个学科,相对“哲学”“历史学”“经济学”“法学”等而言的。但是,即便是按照今天的“文学”标准,南书房夜话第五季所讨论的内容也是很广泛的。有大家熟悉的“四大名著”、《西厢记》,也有大家相对陌生的《说苑》,以及《东周列国志》,还有题材比较特别的《颜氏家训》和《世说新语》以及争议很大的《金瓶梅》等。
如果要勉强做个概括的话,“南书房夜话”第五季的议题大致包括了世、家、情、理、人等几个方面,这些方面其实也是古今中外共同的文化主题。但是,基于不同的经典,从不同的角度,却有不同的释读,也会有出人意料的发现。比如《说苑》中提出了“君臣父子转相为本”的伦理模式,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却长久被忽视;《水浒传》中的“鲁智深”也被简单化为“草莽英雄”而对他的“智深”之寓义则不甚了了。经过“南书房夜话”的讨论,在参与者中形成了比较强烈的共鸣,也吸引了不在场读者的关注。可见,“夜话”这种形式,不但是给讲者和观众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提供了良好的氛围,同时也为“切磋琢磨”的思想文化工作营造了最可行的模式。“南书房夜话”所呈现的,可以说是最鲜活的文化思想作品。
在夜话的互动环节,被提及最多的问题是古今中西的文化优劣与得失的问题。无论如何,我们都能从提问者的关切中感受到民众的家国情怀和文化关切。我们也竭尽所能地和大家分享了自己的心得,提供了一些思考的方法以及读书和讨论的途径。但是,有时又难免有“杯水车薪”的感慨。我个人许久不能释怀的是,一个英俊的青年人面带忧郁地问我们人生的意义何在,我们当然也对他说了很多鼓励的话,但他并没有如释重负的样子——“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如果持续的奋斗,仍旧得不到“幸福”,那该怎么办?这个问题大概是人生的苦恼来源之一,经典之中其实也有答案,但是具体是什么,还是留待读者诸君自己寻绎吧。
还要向读者诸君讲述的是,深圳图书馆领导对于南书房夜话节目组充分授权,各位老师邀请嘉宾不拘一格,年轻学子包括研究生和本科在读学生都有机会参与;他们对于对谈的嘉宾们充分尊重,充分信任,同时从议题确定、场地布置、信息传递到录像剪辑、文稿修订、书稿出版等各个环节都一丝不苟,也使我们受教良多。
凡此种种,皆可借用子贡和孔子在讨论如何面对贫富问题时的所发的感慨来概括——“‘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论语·学而》)
作为对“南书房夜话”了解较多的参与者,在这里也要特别感谢一直在现场的唐金棣、肖更浩、章良等老师,以及担任后勤保障和现场速记的朋友们!唐金棣老师从选题确定、现场安排,到记录稿的修订、书刊的出版,全程直接负责,所费心力尤多。
亦感谢深圳市社科院方映灵老师、《深圳商报》魏沛娜老师一直以来的大力支持!
注释
[1]张丰乾,中山大学哲学系副教授,研究旨趣为中国古代经典与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