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莫言小说叙事研究:一种基于叙事视角和人称机制的文本细读
- 王西强
- 16764字
- 2025-04-24 19:39:37
二 专业期刊学术论文、博硕士学位论文和报媒文章
至2018年1月,在中国知网上按“篇名”以“莫言”为搜索关键词,可以检索到专业学术期刊论文2502篇、博硕士学位论文456篇、报媒文章691篇,总计3649篇[14],这些评论文章涉及莫言的生平、创作、获奖和莫言研究之研究等,构成一种立体研究的态势。这些莫言研究和评论文章归纳起来大致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5]。
(一)基于纵向比较和纵深溯源的风格缘起研究。评论家们首先从外国文学对莫言的影响入手,从语言、文体、艺术、哲学等层面考察莫言小说独特风格的来源,进行了纵向的作家作品比较研究,如对莫言和福克纳、马尔克斯、大江健三郎、卡夫卡等外国作家的比较研究,讨论了莫言小说的风格与西方文学的关系,考评莫言在借鉴、模仿、融合和超越西方作家作品方面的得失,如张学军的《莫言小说与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兰小宁、贺立华和杨守森的《莫言与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现代派——〈怪才莫言〉代序》、钱林森和刘小荣的《“异端”间的潜对话——西方象征主义与莫言、张承志的小说》、杨枫的《遭遇世界:莫言与文学史的“对话”》、麦永雄的《诺贝尔文学奖视域中的大江健三郎与莫言》、康林的《莫言与川端康成——以小说〈白狗秋千架〉和〈雪国〉为中心》、李迎丰的《福克纳与莫言故乡神话的构建与阐释》、林志超的《窥探幻想和现实融为一体的现实世界——〈百年孤独〉和〈丰乳肥臀〉的比较解读》、吴玉珍的《试比较莫言与卡夫卡寓言小说的异同》、李建刚和刘娜的《跨越时空的对话——莫言与肖霍洛夫可比性初探》、朱耀云的《莫言与马尔克斯小说苦难情节的写法共性解析》、申富英的《论莫言与乔伊斯的人性关怀和民族关怀——以〈丰乳肥臀〉和〈尤利西斯〉的女主人公为例》、罗洁的《从借鉴走向创造——管窥莫言创作的成功之路》等。
另有评论家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考察莫言小说独特风格的来源,在这一方面,张清华先生的两篇论文颇具代表性:其一,《祖宗遗产的启示》,肯定了莫言对一味批判农民祖先的反拨,从“民族文化传统的感性选择”、“生命蜕变的痛苦与忧患”、“寻找失落的民族英魂”、“古典审美意趣的皈依”四个方面对莫言小说中的传统文化因子进行了具体阐释;其二,《莫言文体多重结构中传统美学因素的再审视》,从五个方面剖析了莫言文体的遗传基因,即“大自然审美主体与叙事空间关系疏离所造成的自然空间背景”、“过去时序跨度与‘追忆性’视角”、“非写意态度与感觉变形”、“叙述体验中主客体关系的综合”和“神秘氛围的营造”。此类论文还有陈思和的《“历史—家族”民间叙事模式的创新尝试》、季红真的《莫言小说与中国叙事文学的传统》、郭冰茹的《寻找一种叙述方式——论莫言长篇小说对传统叙述方式的创造性吸纳》、王春林的《莫言的小说创作与中国文学传统》、樊星的《莫言与中国农民的“酒神精神”》、凌云岚的《莫言与中国现代乡土小说传统》等。
还有学者从莫言小说创作与现当代中西方文学思潮的关系入手,研究莫言小说对现当代中西方文学的借鉴与超越、莫言小说与中国现当代文学变革的关系等问题,此类论著有张清华的《莫言与新历史主义文学思潮——以〈红高粱家族〉、〈丰乳肥臀〉、〈檀香刑〉为例》、张清华的《〈红高粱家族〉与长篇小说的当代变革》、张楠的《90年代先锋派作家的转型——以莫言的〈檀香刑〉为例》、任美衡的《茅盾文学奖的审美特质与中国文学发展的可能性——兼析〈蛙〉及其他获奖的现实题材小说》、郑万鹏的《当代中国文学的第三视角——〈白鹿原〉、〈红高粱〉的思潮意义》、旷新年的《莫言的〈红高粱〉与“新历史小说”》、金汉的《评近年小说新潮中的莫言——兼论当今“新潮小说”的某种趋优走向》、郜元宝的《浅俗与高蹈:文学的两种价值追求——新时期小说五家合论》、张学军的《莫言小说与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兰小宁、贺立华、杨守森的《莫言与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现代派——〈怪才莫言〉代序》、黄忠顺、欧阳光磊的《先锋文学与马原、莫言的小说》、刘勇和张弛的《20世纪中国文学现实与魔幻的交融——从莫言到鲁迅的文学史回望》、王寒的《莫言与寻根文学》(2004年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王赫佳的《论莫言小说的魔幻性与拉美魔幻现实主义》(2012年内蒙古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等。
(二)基于文学价值和文学史意义考察的横向比较研究。
学术界对于莫言创作的文学价值和文学史意义的考量方式,是对莫言与同文化语境和同时代作家进行横向比较研究。这类比较研究又可以细分出以下三种:一是试图在莫言和现代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家作品之间找到一种内在的审美精神和文化品格上的联系,如唐韧的《百年屈辱,百年荒唐——〈丰乳肥臀〉的文学史价值质疑》、孙郁的《莫言:与鲁迅相逢的歌者》、张磊的《百年苦旅:“吃人”意象的精神对应——鲁迅〈狂人日记〉和莫言〈酒国〉之比较》、葛红兵的《文字对声音、言语的遗忘和压抑——从鲁迅、莫言对语言的态度说开去》、徐红妍的《生命烛照下的心灵默契——沈从文与莫言之比较》、周黎岩的《人性探索路上的心灵相逢——沈从文与莫言比较研究》等;二是试图在莫言和同时代的其他作家作品之间找到一种文学史意义上的异同,以期发现当代文学运动变化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规律,如刘再复的《“现代化”刺激下的欲望疯狂病——〈酒国〉、〈受活〉、〈兄弟〉三部小说的批判指向》、王德威的《狂言流言,巫言莫言——〈生死疲劳〉与〈巫言〉所引起的反思》、林建法和李桂玲的《〈当代作家评论〉视域中的莫言》、张均的《沉沦与救赎:无根的一代——重读莫言、刘震云》、游友基的《莫言、残雪小说的现代主义特征》、李咏吟的《莫言与贾平凹的原始故乡》、张清华的《莫言与新历史主义文学思潮——以〈红高粱家族〉、〈丰乳肥臀〉、〈檀香刑〉为例》、黄忠顺和欧阳光磊的《先锋文学与马原、莫言的小说》等;三是对莫言单篇/部作品的文学史价值进行言说的,如宋剑华、张冀的《革命英雄传奇神话的历史终结——论莫言〈红高粱家族〉的文学史意义》等。
(三)莫言小说的艺术气质与美学特征研究。
在继承发扬中西方文学传统的基础上,莫言天才的感知力、想象力和表达力构成一股文学创新的艺术合力,造成了莫言小说独特的艺术气质和美学特征,已有多位学者对其进行了研究和评估,此类成果有陈晓明的《以个人风格穿透现代性历史——莫言小说艺术特质漫议》和《“在地性”与“越界”——莫言小说创作的特质和意义》、温儒敏和叶城生的《“写在历史边上”的故事——莫言小说的现代质》、张清华的《莫言文体多重结构中传统美学因素的再审视》、贺立华的《童年记忆 文学境界 男性视角——艺术内外说莫言》、颜水生的《莫言的苦难哲学》、郭宝亮《论莫言小说的叙事语法及其意味——以〈红高粱家族〉为例》、蒋泥的《莫言长篇小说的创作密码》、胡沛萍的《莫言早期小说创作探微》、朱永富的《论莫言小说的叙事策略与审美风格——以〈红高粱家族〉、〈丰乳肥臀〉、〈檀香刑〉中的英雄形象为中心的考察》、朱向前的《莫言小说“写意”散论》、北川的《〈透明的红萝卜〉的美学意蕴》等。
莫言对现实世界的感知方式和表达方式是独特的,莫言小说异彩纷呈的感觉表达方式引起了评论界广泛的关注。张志忠的《感觉莫言》、戴国庆、李永东的《生命强力的高扬,感觉世界的狂欢——评〈红高粱〉的艺术追求》等都对莫言的“感觉爆炸”持肯定态度,而大卫的《莫言及其感觉的宿命》和杨联芬的《莫言小说的价值与缺陷》则对莫言泛滥的感觉书写提出了批评。钟本康在《感觉的超越、意象的编织——莫言〈罪过〉的语言分析》中,将莫言小说的感觉分为三种:“超越阀限的感觉”、“超越时空的感觉”和“超越神秘的感觉”。张闳的《感官的王国——莫言笔下的经验形态及功能》则对莫言小说的感觉描写作了功能分析。
莫言小说中有非常个性化的审美和审丑书写,评论界对此褒贬不一。颜纯均的《幽闲而骚乱的心灵——论作为一种文学现象的莫言小说》、张学军的《莫言小说与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等对莫言小说的“审丑”书写大加赞赏。而王干的《反文化的失败——莫言近期批判》、夏志厚的《红色的变异——从〈透明的红萝卜〉、〈红高粱〉到〈红蝗〉》和彭荆风的《〈丰乳肥臀〉性变态视角》等对莫言小说的审美趣味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批判。
(四)莫言的文学观与文化价值取向研究。
莫言经历了新时期以来文艺思潮的风云变幻和汹涌而来的“西风”的熏陶,文学观和文化价值取向屡有变化,加之国内文艺批评界在批评方法上不断进行新的尝试,因此,对莫言小说在文化价值取向上的阐释也各执一说,历史与现实、性别文化、民间立场、人类学视角等都成了观照莫言小说文化价值取向的尺度,代表性的论文有:左其福的《莫言的平民文学观及其当代意义》、贺仲明的《为什么写作? ——论莫言的创作立场及意义探析》、程光炜的《魔幻化、本土化与民间资源——莫言与文学批评》、薛文礼的《从莫言的“家族小说”看男性神话与女性神话的嬗变》、黄世权的《多元文化互渗时期的写作策略——论莫言〈檀香刑〉文化杂糅的意义及其成败》、周红莉的《论莫言的民间心理建构及其创作镜像》、王光东《民间的现代之子——重读莫言的〈红高粱家族〉》、罗关德的《人类学视角下的民族文化观照——莫言乡土小说的文化意蕴》、朱志刚的《论莫言小说的后殖民倾向——以〈檀香刑〉为例》、吴刚的《论莫言小说的民间特征》、张柠的《文学与民间性——莫言小说里的中国经验》、胡河清的《论阿城、莫言对人格美的追求与东方文化传统》、王金城的《理性处方:莫言小说的文化心理诊脉》等。
(五)莫言小说的海外译介、接受与传播研究。
此类研究对海外翻译家译介的莫言小说进行译本的个体批评赏析和整体评估、对莫言小说在海外的传播接受情况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对莫言获得“诺奖”前后的情况进行言说。代表性研究论文有:钟志清编写的《英美评论家评〈红高粱〉》、《入了世界文学的版图——莫言著作、葛浩文印象及其他》、姜智芹的《西方读者眼中的莫言》、陈曦的《法国读者视角下的莫言》、李建刚、皮野的《莫言在俄罗斯的译介与接受》、王慧荣的《日本媒体眼中的莫言——以日本报界对莫言获诺奖的报道为中心》、郭玲玲的《日本语境下的莫言文学解读》、杜卫华的《〈生死疲劳〉德译本对中国文化的翻译与传播》、[越南]范文明的《莫言作品在越南的翻译与研究》、刘江凯的《本土性、民族性的世界写作——莫言的海外传播与接受》、宁明的《简评莫言海外研究之热点》、《西方文化视野下莫言作品的美国研究》、《莫言作品的海外接受——基于作品海外销量和读者评论的视野》、姜智芹的《他者的眼光:莫言及其作品在国外》、《当代文学对外传播中的中国形象建构——以莫言作品为个案》、《当代文学在西方的影响力要素解析——以莫言作品为例》和《序跋在莫言作品海外传播中的作用》等。
(六)文体创新和形式探索研究。
莫言小说文本在形式技巧方面的实验性和文本审美效果引起了评论界的普遍关注,评论家们从语言、修辞、叙事等角度对莫言小说的形式探索进行了言说,分析其得失,探究其形式意味背后的审美意蕴和思想内涵,并对莫言小说形式技巧对中外文学的借鉴和超越作了见仁见智的品评。较有代表性的论文有:张志忠的《莫言文体论》、季红真的《神话结构的自由置换——试论莫言长篇小说的文体创新》、张清华的《莫言文体多重结构中传统美学因素的再审视》、张闳的《莫言小说的基本主体与文体特征》、陈晓明的《莫言小说的形式意味》、黄善明的《一种孤独远行的尝试——〈酒国〉之于莫言小说的创新意义》、张家平的《张力的生成与焦虑的体验——论莫言中篇小说的语言、修辞与叙事》、张开艳的《沸腾的声音世界——莫言小说形式特征分析》、江南的《语言的变异与创新——莫言小说语言实验阐释》、王金城的《文本重复:莫言小说的内伤与内因》、余杰的《在语言暴力的乌托邦中迷失——从莫言〈檀香刑〉看中国当代文学的缺失》、王爱松的《杂语写作:莫言小说创作的新趋势》等。
在造成莫言小说的种种为人称道或累受诟病的特异风格的诸因素中,莫言在叙事精神与品格的个异与独特性方面用力最深、建树最丰,引起的评论和争议也最多。学界普遍注意到了莫言小说在叙事探索上的努力与成绩,截至目前,学界关于莫言小说叙事探索的方向、成绩和不足的研究成果有期刊论文523篇、硕博士学位论文140篇,占莫言研究学术论文总量的1/5强,这还不包括在相关论著中间接论及莫言小说叙事的诸多成果。程德培的《被记忆缠绕的世界——莫言创作中的童年视角》首先对莫言小说的叙事视角问题予以关注,指出了莫言小说童年视角的渊源与价值。山东大学张学军教授[16]是学界较早关注莫言小说的叙事形式探索并对其进行价值言说的学者,早在1992年出版、多人合著的《怪才莫言》一书中,张学军教授在其撰写的“第五章 融合与超越”中就曾从“叙述人的设置”和“叙述时间的不断变换”等角度分析过莫言小说的叙述者和故事时间与叙述时间的拼贴交接。陈思和的《莫言近年小说的民间叙述》对莫言小说创作的民间资源进行了一次颇有意味的挖掘,肯定了莫言小说对民间资源借鉴的成绩,褒扬了他洋溢在字里行间的现实关怀情绪。而张清华的《叙述的极限》则是对莫言小说(主要针对长篇)叙事探索的一次较为全面的梳理和肯定。黄发友的《影像化叙事与莫言的小说创作》从电影与文学、小说创作与剧本创作、作家“触电”与影视改编等角度来分析莫言小说创作中隐含的影像化叙事因素,肯定了莫言小说创作的影视化特征。莫言获得“诺奖”之后,学界对莫言的关注度在 2013年、2014年和2015年剧增,对莫言小说叙事进行言说的论著也多在此期间发表,这些成果讨论了莫言小说叙事对西方现代小说叙事技法和中国古典小说叙事传统的借鉴、吸收和超越,讨论了莫言小说叙事的视角和人称转换机制、叙事的结构模式、叙事的狂欢化和复调特征、叙事空间和叙事时间、叙事中的荒诞和怪诞美学特征,讨论了莫言小说叙事技法中的魔幻现实主义、新历史主义、幻觉现实主义和超现实主义因子,此类论文有:艾懿的《莫言小说人称的人际意义》、陈思和的《人畜混杂,阴阳并存的叙事结构及其意义》、高文霞和任慧芳等的《莫言小说叙事空间研究》、郭冰茹的《寻找一种叙述方式:论莫言长篇小说对传统叙述方式的创造性吸纳》、王北平的《莫言对中国传统小说叙事模式的突破——谈莫言小说的复调》、郭群的《论莫言乡土小说狂欢化的话语策略》、衡学民的《传统与现代的融合:莫言小说对中国叙事传统的继承与创造》、李刚和石兴泽的《窃窃私语的“镶嵌本文”——莫言小说的民间品性》、刘广远的《莫言小说的怪诞现实主义》和《论莫言小说的复调叙事模式》、宋学清和张丽军的《论莫言“高密东北乡”的方志体叙事策略》、王西强的《论莫言1985年后中短篇小说的叙事视角试验》、翟瑞青的《莫言小说儿童叙述视角和叙述方式的演变》。此外,也有很多学者注意到了莫言小说叙事的美学特征在译介过程中的传播与变异问题,此类论文有:李梓铭和张学昕的《英语世界里的中国“庙堂之音”——莫言小说〈檀香刑〉中人物声音的重现》、卢巧丹的《莫言小说〈檀香刑〉在英语世界的文化行旅》、邵璐的《翻译中的“叙事世界”——析莫言〈生死疲劳〉葛浩文英译本》、杨红梅的《〈檀香刑〉的民间叙事及其英译》、章心怡的《莫言小说〈变〉英译本的叙事性解读——以葛浩文的英译本为例》、左苗苗的《〈红高粱家族〉英译本中叙事情节和模式的变异》等。
叙事学在西方的发展,如果从1969年茨维坦·托多洛夫首次提出“叙事学”(Narratology)这一概念算起,已有近50年的历史,这一结构主义的理论体系在众多文艺理论家们的不懈探索下,已日渐完善且体系庞大。西方叙事学理论自20世纪80年代初引入我国,由国内的文艺理论家加以吸收、与中国传统叙事理论融合并被应用到当代文学批评活动中,其本土化的程度已相当高。而要利用体系庞大、系统完整的叙事学理论对莫言这样一位创作丰富、手法多变的中国当代作家的小说文本进行解读,无疑是一个庞大的工程,尤其是莫言的小说创作一直在有意识地进行着文本实验,试图通过叙事革新来达到新的审美目的,而他选取的革新路径很清晰地显现在他的小说文本中,那就是叙事视角和叙事人称的变换与错综。而在评论家那里,视角问题也恰恰是叙事研究的关键所在,“半个多世纪以来,西方的小说理论家把这种种问题归结为一个叙事角度的问题,认为这就是小说技巧的关键,勒伯克写道‘小说技巧中整个错综复杂的方法问题,我认为都要受角度问题——叙述者所站位置对故事的关系问题——调节’”[17]。
莫言是一个非常自觉的、有着强烈的创新意识和个人风格追求的作家,早在 1986年,他就意识到文学创作要“具有自己的特色”,就要“一、树立一个属于自己的对人生的看法;二、开辟一个属于自己领域的阵地;三、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人物体系;四、形成一套属于自己的叙述风格”[18]。实际上,从莫言小说创作的整体风格和艺术特色来看,莫言忠实地践行了他的这些追求,树立了“作为老百姓写作”的浓郁而勇敢的现实关怀情怀,建立了卓越的“高密东北乡”的叙事空间,塑造了在整个中国当代文坛乃至整个世界文坛上都立体、丰满、生动、多姿的“高密东北乡”人物形象系列,形成了建立在人称机制创新和视角转换基础上的叙事时间和故事时间立体互动、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相互渗透、多种话语方式对话与辩诘的“煞有介事”的、“虚实共生”的、“众声喧哗”的“莫言体”小说叙事。
纵观莫言所有的小说,除早期个别篇什还停留在传统现实主义的全能视角叙事模式上之外,其他各篇在叙事上均有创新,而且,莫言对于叙事创新在视角变化和人称转换上保持着高度而持久的热情,我们现在可以断定,他的这种叙事探索的热情基本源于他在1989年创作《十三步》时通过人称转换和视角实验所获得的关于叙事的美学效果体验,“写《十三步》时我认识到视角就是结构,人称就是结构,一旦确定了人称之后,你就不是在叙述故事,而是在经历故事”,“人称的变化就是视角的变化,而崭新的人称叙事视角,实际上制造出来一个新的叙述天地。”[19]我们大致可以说,莫言在叙事上的创新与成功基本可以归功于他对人称和视角之于叙事的作用的深刻认识以及基于这种认识的、对于人称和视角的合理调度和充分运用。莫言小说对人称和视角的合理运用,使其营造出了可以视角叠加从而拓展叙述者视域并使叙述者得以自由出入不同人物视域和故事时间的复合型人称视角,营造出了独具艺术魅力的“我向思维叙事”和“移情叙事”,从而造成了“煞有介事”的叙事腔调和丰沛饱满的叙事感性,加之莫言将其几乎所有的故事都放置在一个几乎可以无限拓展、兼容并包的叙事空间——“高密东北乡”之中来叙述的空间策略,使得莫言小说在当代文坛上独具魅力,并因其形式探索的高度自觉和饱满效果推动了故事的别样呈现,使其赢得了世界的认可。
关于叙事对于小说其他审美因素的制约、影响和作用,莫言根据其创作实践经验也作过总结,在回答记者关于“想像力、讲故事的能力在文学创作中究竟有什么样的位置”的问题时,莫言说:“讲故事的能力就是想像力。有人可以讲一个活灵活现的故事,就因为他有想像力。……小说的结构,也需要想像力。语言方面,确定叙述的调门就好像电脑里确定了一套程序,它会自动搜索需要的语言。”[20]记者的问题是想了解莫言对于想象力在文学创作中的位置和作用的认识的,却被莫言将话题引到了“叙述的调门”上了,莫言认为:首先,作家在作品中为故事设定了一个什么样的结构——即故事的叙述方式(在莫言这里,就是故事的叙述视角和人称),既需要作家具有在故事结构上的想象力,又是决定小说是否“好看”的关键;其次,小说的结构——人称、视角、故事的叙述方式——又决定了小说的语言风格和文体特色,也即决定了小说的读者接受效果,并最终决定了小说的美学价值。因此,在小说创作的诸多决定性因素中,结构故事的能力——即确定故事叙述方式的能力——是作家创作能力的一个重要表征。
莫言重视叙事的最高表现,是他在2003年5月为《四十一炮》写下的“后记”——《诉说就是一切》。在这篇后记中,莫言自诉道:“诉说就是目的,诉说就是主题,诉说就是思想。诉说的目的就是诉说。”并曾颇为感伤地指出其身为作家何以如此重视叙述的深层心理动因:“借小说中的主人公之口,再造少年岁月,与苍白的人生抗衡,与失败的奋斗抗衡,与流逝的时光抗衡,这是写作这个职业的惟一可以骄傲之处。所有在生活中没有得到满足的,都可以在诉说中得到满足。这也是写作者的自我救赎之道。用叙述的华美和盛宴,来弥补生活的苍白和性格的缺陷,这是一个恒久的创作现象。”[21]在莫言看来,诉说即叙述,首先是作家的职业骄傲,因为借助于叙述,作家可以将自己的人生体验和人生缺陷在作品中再现和实现,可以通过叙述与人生中的“苍白”与“失败”抗衡,因此,“诉说”(即叙述)可以是目的,可以是主题;其次,通过“诉说”(即叙述),作家可以实现自己在现实世界里已然失落了的人生理想,可以将自己对社会的期许、对世界的认识作充分的表述,因此,“诉说”就具有了思想意义;最后,是莫言对于“诉说”(即叙述)在文学上的审美价值的认识的总结,他认为正是通过作家的“诉说”,人类才得以有机会“弥补生活的苍白和性格的缺陷”,并实现精神和心理层面上的集体反思和个体救赎,从而赋予“诉说”(即叙述)以现实的、审美的、文学的和哲学的等层面上的意义。而对于小说家笔下的这种“诉说”能否具有上述诸层面的意义,莫言也曾在同文中论及:“诉说者煞有介事的腔调,能让一切不真实都变得‘真实’起来。一个写小说的,只要找到了这种‘煞有介事’的腔调,就等于找到了那把开启小说圣殿之门的钥匙。”[22]莫言通过“煞有介事”这一美学术语将小说中的“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加以区分和衔接,使得小说这一文体的最重要的美学因素(特征)——“诉说”即叙述——所具有的通过艺术再现生活、表现生活的美学功能得到了充分概括。
因此,在本文随后的论述中,笔者将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及其“历史与美学相统一”方法的指导下,运用现代叙事学的理论及其方法,对莫言小说进行分析讨论。由于莫言小说叙事视角的丰富多样、变化万端在当代文坛上是一个独特的存在,他的小说叙事文本实验所达到的突破传统、标新立异的审美效果,所造成的叙事秩序上的新与奇,所带来的阅读接受上的愉悦与困难,所追求的感觉描摹上的爆炸和文化取向上的多样性,所张扬的语言的流畅协律和色彩的狂欢以及意象的纷繁,造就了为人称道的“莫言体”小说。同时,考虑到莫言的小说创作又都带有文本实验的性质,阶段性差异较大,特别是到后期,往往每两部长篇的叙事风格迥异,故而在时间划分上较细,甚至以一部作品为一个阶段性讨论对象,加之其在一定时段内的创作又往往有密集型的特点,而这些在短时间内创作的作品(主要是中短篇小说)多风格近似、叙事差异性不大。因此,论者选取其中较有代表性的作品作为叙事文本分析的标本,以对莫言小说的叙事视角及叙事功能的历时性考察与分析为切入点,对莫言小说的叙事风格进行一次全面考察,对莫言小说的叙事努力所实现的审美风格进行适当的言说和学理性研究。
[1]其中《红高粱家族》有12个版本、《天堂蒜薹之歌》有8个版本、《十三步》有7个版本、《酒国》有8个版本、《丰乳肥臀》有8个版本、《红树林》有6个版本、《檀香刑》有6个版本、《四十一炮》有6个版本、《生死疲劳》有5个版本、《蛙》有5个版本、《食草家族》有7个版本。
[2]范晓琴:《莫言作品及研究文献目录汇编》,山西出版传媒集团·北岳文艺出版社2014年版。
[3]限于篇幅,仅在正文中列举代表性研究成果名称,成果发表及出版信息和内容简述均在脚注中呈现。
[4]张志忠著《莫言论》(张志忠:《莫言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是学界最早的莫言整体研究专著,“作者由莫言压抑的人生经验,探究其独特的艺术体验,以生命意识、感觉爆炸为线索,精细剖析了以‘红高粱’为中心的艺术世界,并在中国农民文化的宏观背景上,对莫言作品所营造的‘高密东北乡神话’,蓬勃洋溢的‘酒神精神’,作出了独到的价值判断。”(张志忠:《莫言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内容简介。)作者关于莫言小说艺术品格和审美气质的论断在学术界产生了广泛影响,是莫言研究的奠基之作,很早就划定了莫言研究的大致走向,有些观点至今仍是莫言研究界学术增长的重要支点和出发点。贺立华、杨守森等著《怪才莫言》(贺立华、杨守森等:《怪才莫言》,花山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该书从莫言的农村生存体验出发,讨论了莫言小说的审美追求、亵渎意识、感觉世界和艺术空间的扩张,探寻其小说对民族文化传统和外国文学的借鉴。该书与《莫言论》互为补充,更多地关注了莫言小说在文学场中的大格局与新气质。叶开著《莫言的文学共和国》和《莫言评传》,前者重在讨论莫言的生存经验对于创作的影响、作品的主题、文本样态和审美气质,并对8种莫言作品进行名篇名段赏析;后者主要以莫言的生活轨迹和文学成长经历作为书写对象,兼及莫言创作的突出特点,并对其生活与创作的深层关系做了探讨。王玉著《莫言评传》分五章论述了莫言的“意义”、“生平”、“作品”、“小说评析”和“艺术成就”,“以开阔的视野与翔实的笔墨,将莫言置于共时性的文学空间与历时性的文学长河中,通过多维度的比较,凸显了莫言的与众不同。”(杨守森:《序》,王玉:《莫言评传》,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序。)王育松著《莫言小说研究》从莫言的小说世界、莫言的文学观念、莫言小说的叙事视角、莫言小说的身体写作、莫言小说与文学现代性、莫言小说的比较研究和莫言小说的文学史评价等七个方面对莫言的小说展开了研究。王恒升著《多维视野中的莫言创作研究》从莫言创作的历时性视野,新时期文学观念与思潮演变的共时性角度,西方现代派文学及后现代派文学对莫言创作产生的影响,莫言对中国传统文学的继承与借鉴,地域文化、民间文化及家庭传统给莫言带来的遗传基因,莫言的个体成长轨迹与新时期文学的整体发展脉络之间的关系等方面,对莫言的文学创作及其文学世界进行了全方位、立体化的梳理与辨析。
[5]张灵著《叙述的源泉——莫言小说与民间文化中的生命主体精神》讨论了莫言创作与民间文化的关系问题,对莫言小说生命主体精神进行了较为宏观的分析,尤其是“对莫言小说文本的微观分析、对莫言小说的肌理和结构的分析、对莫言小说中的事象景观和词语的分析,也相当独到。”(程正民:《序》,张灵:《叙述的源泉——莫言小说与民间文化中的生命主体精神》,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年版。)谢静国著《论莫言小说(1983—1999)的几个母题和叙述意识》考察了莫言早期17年间小说创作的母题,分析了莫言小说在叙事上所具有的审美气质。王美春著《莫言小说中的女性世界》以“人”为出发点,对莫言小说中各类不同的女性形象,从不同侧面做一现代的关照与本位的还原,着力于历史事件中个人的命运与性格,集中展现女性于文化、历史间的个人挣扎与心灵演变。胡沛萍著《“狂欢化”写作:莫言小说的艺术特征与叛逆精神》使用巴赫金“狂欢化”诗学理论视角和核心概念,分“复调——众声喧哗的艺术世界”、“杂语——‘狂欢化’的话语策略”、“怪诞——‘狂欢化’的生命形式”和“反叛——莫言创作的叛逆精神”四章,深入细致地考察了莫言小说的“狂欢化”艺术特征、话语策略、对生命的怪诞关照和对艺术和伦理传统的反叛及其因此所具有的审美价值和文化意蕴。宁明著《莫言创作的自由精神》对莫言的创作从自由精神的角度进行了分析。第一章梳理了海内外的莫言研究现状;第二章对莫言小说中的自由人物的代表进行了分类叙述;第三章着手于莫言小说的叙事,探究文本中的自由内核;第四章分析了莫言的语言特色;第五章将莫言的自由精神与古今中外的自由作了对比。楚军著《莫言作品叙事研究》“从认知叙事学、语料库语言学和比较语言学等视角出发,构建起了认知语言学、文学叙事学、比较语言学和语料库语言学相融合的对文学叙事文本进行跨学科界面研究的多维研究模式,建立起了认知叙事学视角下的基于双语或多语平行语料库的莫言作品叙事文本的汉外版本的比较研究”,作者分析了莫言几乎所有长篇小说的叙事人称与视角,借用弗卢德尼克的“自然”叙事学理论、热奈特的叙事理论和福柯尼耶的概念整合理论、叙事视角理论和理想化认知模型理论等西方理论方法分析了《酒国》、《四十一炮》和《蛙》等莫言长篇小说的叙事特色,并对《红高粱家族》、《丰乳肥臀》、《生死疲劳》、《檀香刑》和《酒国》的葛浩文译本进行了叙事分析,分析了汉英版本的叙事特征。
[6]张书群著《莫言创作的经典化问题研究》从“期刊与莫言小说的发表与宣传”、“出版社与莫言小说的生产与传播”、“文学选刊与莫言小说的推介”、“文学选本与名作的淘选”、“文学评奖与文学的经典化”、“文学批评与作家的定位”六个方面考察分析影响莫言文学创作经典化的诸种因素和经典化的过程,该书作者资料考据功夫了得,将莫言小说放在新时期以来的历史语境和文学场域里,对莫言文学创作经典化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考察。
[7]付艳霞著《莫言的小说世界》“从文体学的角度对莫言的小说进行研究,采取细部文本分析与综合文体特征考察相结合的方法”,分四个步骤,“探讨其语言的‘拟演讲’式特征”、“从叙事角度、叙事结构和时空意识三个角度探讨莫言的叙事个性”、考察了“莫言小说的整体文体形态”和“文体的文化语境”,该书“注重在不同的章节突出莫言小说文体的不同侧面”,并“注意莫言小说文体特征的变化,以及这种变化与作家现实经历的参照,和对于文本效果所产生的影响等”。(付艳霞:《莫言的小说世界》,中国文史出版社2011年版,第1—2页。)《莫言小说文体研究》是莫言女儿管笑笑分析莫言小说文体类型和特征的一部专著,从“道路和历程:莫言小说文体创造的三阶段”、“文备众体:莫言小说的‘混合’式文体”、“莫言小说叙事的时间形态和时空结构”、“幻梦与传奇:莫言小说文体的寓言化风格”、“莫言小说的语体特点”、“莫言小说文体的外来影响与对中国传统叙事的继承”六个方面研究、探讨了莫言小说的文体意义,重点论述了莫言对中国文学叙事传统的继承、发扬和改造以及对西方文学叙事技巧的借鉴与超越。
[8]朱宾忠著《跨越时空的对话:福克纳与莫言比较研究》从创作历程、文艺思想、创作主题、人物塑造以及创作特色等几个方面对福克纳和莫言展开平行比较研究,并对他们的文学价值进行了评估。张文颖著《来自边缘的声音——莫言与大江健三郎的文学》从生活经验、文学理念和写作手法等方面对莫言与大江健三郎进行了比较研究。林青著《莫言的另类解读:西蒙与莫言写作比较》对法国作家克罗德·西蒙的《弗兰德公路》和莫言的《红高粱家族》进行了比较研究。张之帆著《莫言与福克纳——“高密东北乡”与“约克纳帕塔法”谱系研究》以莫言和福克纳的家族小说为基础文本,通过对“约克纳帕塔法”与“高密东北乡”的家族结构的整理,建立两个文学世界对应的谱系结构,从“约克纳帕塔法”与“高密东北乡”的整体性谱系结构中体现出的历史时间、人物关系、地理环境等方面对福克纳与莫言的创作进行对比分析,并根据由此体现的差异,再从家族结构、土地根源、信仰观念三个因素分析谱系结构差异之间的根源,继而研究福克纳与莫言两位作家的创作对社会的现实意义。
[9][日]吉田富夫编著的《莫言神髓》以资深译者、研究者的身份,阐述了自己对莫言作品的独到感受,同时记录了海外汉学家与当代中国文学逐渐深入的接触与文学跨境“旅行”的过程,对当下的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颇有参考价值。胡铁生著《全球化语境中的莫言研究》考察了莫言对外国文学的借鉴、创新和个性化发展以及莫言小说在海外的译介与传播情况。鲍晓英著《莫言小说译介研究》梳理了新时期小说的发展过程,集中介绍了莫言这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新时期文学家,研究了葛浩文对莫言小说的译介,通过对莫言小说英译的译介主体、译介内容、译介途径、译介受众和译介效果的深入研究,探讨了中国当代文学的译介模式。鲍晓英著《中国文学“走出去”译介模式研究——以莫言英译作品译介为例》以译介学为理论支撑,将拉斯韦尔传播模式这一传播学经典理论引入文学译介,以莫言英译作品译介为例,探讨中国文学“走出去”的有效译介模式。宁明著《微观莫言文学世界》共分五章,包括童年记忆与莫言文学创作、莫言文学架构探析、微观莫言文学、海外莫言研究综论、莫言文学海外传播与接受和诺奖之后莫言研究动态,既有对莫言作品的微观分析,亦有对海外研究和近期研究的综合评述,力图从小视角一窥莫言文学的“大世界”。宁明著《海外莫言研究》从莫言文学作品在海外的传播、海外文艺理论界对莫言的研究情况、东西文化语境下对莫言作品传播与接受的异同等方面着手,对海外莫言作品的传播及研究情况进行了总的论述。从庞杂的资料中梳理出了一条莫言海外研究之路。宋庆伟著《莫言小说英译风格研究:基于语料库的考察》是对莫言小说及其英译本的系统研究。在理论上,将语料库研究方法和描写翻译学有机结合起来,使研究更加系统化、科学化和均衡化。在方法上,将平行语料库和对比语料库方法结合起来,从不同维度对译文进行全方位考察。在实践中,对葛浩文译本风格的系统研究可以为中国文学“走出去”的国家战略提供参考。贾燕芹著《文本的跨文化重生:葛浩文英译莫言小说研究》从政治话语、性话语、方言话语和戏曲话语四个方面,对照莫言原作和美国翻译家葛浩文的译作,分析译作对原作的偏离和变异,以及葛浩文对译文的处理手法和背后的影响机制。明明著《翻译与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研究--以海明威和莫言为例》以海明威和莫言为例,分析了两位作家作品中所折射出的东西方文化价值的差异,就文化交流中的西学东传和东学西传进行了对比研究,得出了文化交流是一种双向运动的结论。
[10]李津著《莫言小说语言专题研究》从语言学角度对莫言小说语言的语音修辞、词语修辞、标点修辞、句式修辞以及莫言小说语言中比喻、重叠的使用方式和意义等进行了专题性的考察,厘清了莫言小说运用语言的方法和技巧。
[11]贺立华、杨守森主编的《莫言研究资料》,分“莫言生平与创作”、“莫言创作研究”和“莫言谈创作”三辑,收入各类研究文章54篇,上下时限是1985—1989年。杨扬主编的《莫言研究资料》,分“莫言的文学世界”、“莫言研究论文选”、“众说纷纭中的莫言”、“莫言主要作品梗概”、“莫言研究论文、论著索引”和“莫言作品篇目”六辑,收入各类文章计63篇,上下时限是1986—2003年。孔范今、施战军主编,路晓冰编选的《莫言研究资料》分“生平与创作自述”(收莫言自述、访谈、对话、讲演等11篇)、“研究资料”(收莫言研究论文26种)和“附录”(含“作品年表”和“研究资料索引”)。杨守森、贺立华主编的《莫言研究三十年》(上、中、下)从“莫言生平与创作”、“莫言创作研究”、“莫言谈创作”(创作谈)、“莫言说文学”(演讲)、“莫言研究综论”、“莫言与世界文学”、“莫言文学叙事”、“莫言文学意蕴研究”、“文学历史”、“文学民间乡土”、“亲属、弟子、好友说莫言”等不同主题和视角辑录三十年来莫言研究的代表性成果和重要观点,集中呈现了莫言研究的总体风貌。范晓琴编著的《莫言作品及研究文献目录汇编(1981—2013)》分为“莫言作品汇编”和“莫言研究文献汇编”,其中“莫言作品汇编”分体裁辑录莫言各文体作品的发表和出版期次、时间及转载和再版情况,翔实准确,是一个详细的莫言作品版本目录;“莫言研究文献汇编”分为“长篇小说研究”、“中篇小说研究”、“短篇小说研究”和“综合与杂类研究文献汇编”,前三类辑录针对莫言具体单篇/部作品的研究文献目录,第四类按时间顺序辑录综合研究文献,该书兼收学术期刊论文、报媒文章、研究专著和中国知网上可查阅下载的硕博士学位论文,辑录几乎所有公开发表的莫言研究文献,资料性很强。程春梅、于红珍主编的《莫言研究硕博士论文选编》分“民间中国与传统文化”、“反思与启蒙历史与现实”、“人、自由与生命意识”、“艺术风格研究”、“语言、叙事与意象研究”、“世界文化与莫言创作”、“作家主体及其他研究”7辑选编包括中国现当代文学、文艺学、语言学等专业硕博士学位论文共50篇,集中呈现了年轻一代学者莫言研究的专业水准和代表性成果。张清华主编的《莫言研究年编(2012)》、《莫言研究年编(2013)》、《莫言研究年编(2014)》等莫言研究论文年度选编,如《莫言研究年编(2013)》分为“莫言声音”、“诺奖反应”、“莫言研究”、“媒体之声”四个部分,收录了莫言本人的演讲词、当代文学研究者等对于莫言获“诺奖”一事以及对其创作的分析和评论,既囊括了陈思和、程光炜、谢有顺、杨扬等重要批评家的论文,也为了照顾资料的全面,收罗了一些一般的批评文章,基本反映了2013年度莫言研究的全貌。
[12]张志忠、贺立华主编的《莫言:全球视野与本土经验》基于莫言研究的“全球视野”和莫言创作的“本土经验”,从“中国魅力与诺奖话题”、“本土性与民族传统”、“莫言作品的读法”、“海内外莫言研究一览”和“走近莫言”五个方面选取代表性论文,呈现了莫言获得“诺奖”引起的关注与研究、莫言创作的本土性研究、莫言作品解读与分析以及国内莫言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和海外莫言研究的热点等方面的成果。杨扬主编的《莫言作品解读》选取国内外关于莫言11部长篇小说和2部中篇小说的专论和解读文章26篇,另有综论文章3篇,计29篇。陈晓明主编的《莫言研究(2004—2012)》收录莫言研究的“论文、评论”和莫言的“创作谈、访谈”文章17篇,这两本书的选编水平均很高,所录论文基本都是国内外知名莫言研究学者的经典之作。王俊菊主编的《莫言与世界:跨文化视角下的解读》从“译介与接受:莫言及作品的海外传播”和“品析与比较:莫言作品的跨文化解读”辑录莫言“海外影响”和“比较研究”以及莫言创作与外国文学经验间关系的研究论文,呈现了跨文化视角下莫言研究的代表性成果。蒋林、金骆彬主编的《来自东方的视角:莫言小说研究论文集》从“宏观”、“微观”和“比较”研究三个方面收录莫言研究论文18篇,该书编者关注收录文章的研究视角和研究深度,并按章节编排,颇为机巧地呈现了学界在宏观和微观层面上已经取得的莫言研究的代表性成果。林建法主编的《说莫言》(上、下)以“莫言说:诉说就是一切”为题辑录莫言的演讲、对话和创作谈,以“说莫言:叙述的极限”为题选录由多位文学批评家撰写的有关莫言创作的研究文章和访谈,较为集中地呈现了关于莫言小说在主题、文体、叙事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李斌、程桂婷编选的《莫言批判》选取了“张闳、李建军、蒋泥、王干、陈辽……40余位文学评论家和大学教授对莫言和诺贝尔文学奖的火力集中的地毯式轰炸”文章,集中呈现了学界关于莫言小说缺陷与不足的研究成果,既有价值批判又有审美批评,既有对作品严厉的苛责,也有对作家诚恳中正的批评与建议。李桂玲编著的《莫言文学年谱》是《东吴学术》年谱丛书之一,对莫言的文学经历进行了年谱式的梳理与言说,对莫言重要作品风格的形成、莫言的创作心理与当时的环境、事件的关系都进行了较为细致、深入的挖掘、探源与再现。
[13]项目立项情况详见附录二。
[14]此统计不包括高校学报增刊、小型学术会议论文和一些发行范围较小、影响不大的刊物文章,中国知网上1986—2017年年初的文章均在此统计之内。
[15]因为资料数量巨大,且有很多是在莫言获得“诺奖”之后的议论文章,在严谨的学术研究之外,有很多浮光掠影式的读后感或价值不大的急就章,对此类文章,本书概不综述。
[16]张学军教授对通过文本细读来解读莫言小说、对其叙事创新进行审美价值言说葆有持续的热情,迄今已发表专论莫言小说叙事的论文多篇,计有:《〈天堂蒜薹之歌〉的叙事结构》[《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3期]、《论〈生死疲劳〉的叙事艺术》(与姚明月合作,《百家评论》2016年第2期)、《多重文本与意象叙事——论〈酒国〉的结构艺术》(《东岳论丛》2016年第1期)、《莫言小说中的创世纪神话》[与孙俊杰合作,《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5期]、《莫言小说中的鬼话人情》(与孙俊杰合作,《小说评论》2017年第5期)、《反复叙事中的灵魂审判——论莫言〈蛙〉的结构艺术》(《当代作家评论》2017年第1期)、《论〈十三步〉叙述分层中的荒诞意识》(与郝伟栋合作,《山东社会科学》2017年第7期)和《论莫言小说中的元叙事》(《人文述林》,山东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等篇什,另主持有2013年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莫言小说叙事学研究”1项。
[17]罗钢:《叙事学导论》,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59页。
[18]莫言:《两座灼热的高炉——加西亚·马尔克斯和福克纳》,《世界文学》1986年第3期。莫言在1999年3月接受记者采访时,曾提出过一个类似的关于小说“好看”的标准:“我心目中的‘好看’小说,第一要有好的语言,第二要有好的故事,第三要充满趣味和悬念,让读者满怀期待,第四要让读者能够从书里看到作者的态度,看到作者的情绪变化……”(见莫言《我想做一个谦虚的人——答〈图书周刊〉陈年问》,莫言《作为老百姓写作:访谈对话集》,海天出版社2007年版,第3—4页。)相比较而言,后者强调了作者需要重视语言和读者反应,但前者无疑更全面、准确地概括了莫言对于小说艺术特质的认识和追求,是很早就挈领莫言小说艺术探索之路的艺术观,这一点对于研究莫言小说的艺术特质和莫言小说的经典化特征都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19]莫言、王尧:《莫言王尧对话录》,苏州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54页。
[20]莫言、刘颋:《用自己的情感同化生活——与〈文艺报〉记者刘颋对谈》,莫言:《作为老百姓写作:访谈对话集》,海天出版社2007年版,第83页。
[21]莫言:《诉说就是一切》,莫言:《四十一炮·后记》,春风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第444页。
[22]莫言:《诉说就是一切》,莫言:《四十一炮·后记》,春风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第44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