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同心赴山河

邺城东市的石板路上,谢清澜的裙摆沾满了泥浆。三天来,他们一直在寻找顾怀瑾的叔父顾雍,却只找到一家被洗劫一空的药铺。柜台翻倒,药材散落一地,后院的井口还残留着新鲜的血迹。

“有人先我们一步。“顾怀瑾蹲下身,指尖擦过井沿的暗红色痕迹,“不超过一日。“

谢清澜胃部一阵绞痛。自从进入邺城,她就感觉有双眼睛在暗处盯着他们。此刻夕阳西沉,东市早已空无一人,只有几只野狗在翻捡垃圾。

“那纸条上说兄长...“她的声音哽住了。

顾怀瑾轻轻握住她的手:“我们先出城。这里太危险了。“

青杏突然从后院跑来:“小姐!井里有东西!“

四人合力摇动辘轳,从井下拉上来一个湿漉漉的包袱。里面是几卷用油布包裹的书信和半块虎符——正是谢玄随身佩戴的那半块。

“是兄长的笔迹!“谢清澜颤抖着展开最上面那封信。信很短,只有寥寥数语:

“澜儿见字如晤。吾奉密旨北上议和,事泄负伤。顾氏清白在邺城守备刘裕处。桓温通敌证据已送建康。勿寻我,速离险地。“

信纸背面画着个奇怪的符号,像鸟又像云。谢清澜立刻认出这是谢家族徽的变体——幼时兄长教她玩过的暗记游戏。

“刘裕...“顾怀瑾皱眉,“北府军将领,驻守城西大营。“

阿福突然竖起耳朵:“有人来了!“

杂乱的脚步声由远及近。顾怀瑾迅速将信件塞入怀中,拉着谢清澜躲到药柜后。门被猛地踢开,三个披甲士兵闯了进来。

“搜仔细点!“为首的喝道,“将军说了,活要见人死要见尸!“

谢清澜屏住呼吸,感到顾怀瑾的手按在了腰间匕首上。就在剑拔弩张之际,市集外突然响起号角声。

“北门告急!秦军打过来了!“有人在外头大喊。

士兵们骂骂咧咧地撤走了。四人从藏身处钻出,顾怀瑾当机立断:“趁乱出城!“

邺城陷入混乱。百姓拖家带口向南逃窜,守军则往北门集结。谢清澜一行混在难民中,顺利出了南门。回头望去,邺城上空已腾起滚滚黑烟。

“去城西大营。“顾怀瑾展开谢玄的信,“先找刘裕。“

“但信上说...“

“谢将军让我们'勿寻他',可没说不管证据。“顾怀瑾眼中闪烁着决绝的光,“顾氏的清白,谢家的冤屈,都系于此。“

西大营比想象中安静。守门的士兵听完顾怀瑾的耳语,脸色大变,匆忙引他们入内。帐中坐着个满脸伤疤的将领,正在查看地图。

“刘将军。“顾怀瑾行礼,“颍川顾氏怀瑾,携谢氏女清澜求见。“

刘裕猛地抬头:“谢玄的妹妹?“他快步上前,仔细端详谢清澜,“像,真像。你兄长是我见过最勇敢的文人。“

“将军认识家兄?“

“何止认识。“刘裕苦笑,“那疯子单枪匹马闯秦营,就为送一封议和书。“他转向顾怀瑾,“你叔父顾雍把东西送来了。“

他从怀中取出一个锦囊,倒出半块玉珏——与顾怀瑾那半块残玉恰好能拼成完整的一块。

“这是...“

“当年顾将军交给我的信物。“刘裕的声音低沉,“永嘉之乱时,我奉命接应顾氏族人突围。但赶到时城已破...“他指着玉珏上的刻痕,“这是顾将军亲手刻的密文,证明顾氏降秦是为保全城中三万百姓。“

谢清澜看到顾怀瑾的手在发抖。三十年的家族冤屈,终于有了洗刷的证据。

“还有这个。“刘裕又取出一卷绢书,“谢玄从秦军统帅那里取得的密函,证明桓温与秦军暗通款曲,故意牺牲北伐将士。“

帐外突然传来急促的哨声。刘裕脸色一变:“秦军突破北门了!“他匆匆写下几个名字塞给顾怀瑾,“去找这些人,他们会护送你们去安全的地方。“

“将军不走?“

“北府军没有逃兵。“刘裕拔出佩剑,“告诉谢玄,他的使命完成了。“

离开大营时,远处邺城的天空已被火光映红。四人按照刘裕给的名单,在难民群中找到了接应的向导——一个自称老周的药贩子。

“往南走,过黄河就到安全地带了。“老周牵来几匹瘦马,“秦军暂时还过不了河。“

谢清澜上马时回头望了一眼。邺城在燃烧,而兄长生死未卜。顾怀瑾似乎看出她的心思,轻声道:“谢将军吉人天相,定能脱险。“

南下的路比北上更加艰难。战火已蔓延到黄河以北,沿途尽是逃难的百姓。谢清澜的高烧又起,只能靠顾怀瑾每日煎药维持。

第五日黄昏,他们终于看到了黄河。渡口挤满了难民,渡船却寥寥无几。

“看那边!“青杏突然指着河岸。

一队伤兵正躺在临时搭建的草棚下,其中有个熟悉的身影——谢玄!他脸色惨白,左腿包扎着渗血的布条,却还在指挥士兵安置难民。

“兄长!“谢清澜冲过去,跪倒在谢玄身旁。

谢玄先是一愣,随即露出欣慰的笑容:“澜儿...“他的目光移到顾怀瑾身上,“顾公子果然不负所托。“

原来谢玄早已知晓两人的情愫。他忍着伤痛讲述了自己的经历:作为朝廷密使北上议和,却发现桓温与秦军勾结。在取得证据后遭追杀,幸得刘裕相救。

“桓温已经伏诛。“谢玄从怀中取出朝廷邸报,“你们的冤屈洗刷了。“

顾怀瑾接过邸报,双手微微发抖。谢清澜则注意到兄长腿上的伤——箭头还留在肉里。

“得立刻处理!“她唤来青杏,取出随身携带的药粉。

谢玄疼得满头大汗,却还强撑着问:“你们今后有何打算?“

谢清澜与顾怀瑾对视一眼。这个问题他们讨论过多次——回建康?隐居山林?还是...

“我想在边境办间书院。“顾怀瑾突然说,“教孩子们读书画画。“

谢清澜眼睛一亮:“我可以教医术和诗文。“

谢玄惊讶地看着他们,随即了然:“战乱中最缺的就是教化。“他艰难地坐起身,“我在河对岸有座旧宅,送你们做书院吧。“

渡过黄河后,谢玄随朝廷使者返京复命,而谢清澜与顾怀瑾则留在了那个叫平安集的小镇。正如谢玄所说,他的旧宅虽简陋,却足够开办一间小小书院。

开院那日,来了十几个衣衫褴褛的孩子。顾怀瑾在院墙上画《山海经》的故事,谢清澜则教他们辨认草药。青杏和阿福成了得力助手,一个管伙食,一个教拳脚。

三个月后的某个雪夜,顾怀瑾终于完成了那幅《南朝北地风物图卷》。画上有建康的秦淮风月,有邺城的残垣断壁,也有平安集的炊烟袅袅。谢清澜在卷尾题上“愿山河无恙,人间皆安“。

“还差最后一步。“顾怀瑾取出那半截玉簪,蘸了朱砂,在画角按下印记——完整的顾氏家徽。

翌日清晨,镇上的老秀才主动登门,说要为他们主婚。原来平安集虽小,礼数却不缺。婚礼定在腊月初八,正是他们逃出建康满半年的日子。

没有凤冠霞帔,谢清澜只穿了件新缝的浅红襦裙。顾怀瑾则难得束起发冠,用的是那半截修复好的玉簪。青杏从山上采来野梅插瓶,阿福猎了只山鸡加菜。

老秀才主持的仪式简单庄重。当顾怀瑾将一枚亲手雕的木镯戴在谢清澜腕上时,观礼的孩子们发出纯真的欢呼。

“礼成!“老秀才高声道,“从此夫妇一体,同心同德!“

是夜,谢清澜坐在新房的窗前,望着远处隐约的山影。顾怀瑾从身后环住她,下巴轻蹭她的发顶:“想什么呢?“

“想建康的木槿花。“谢清澜靠在他胸前,“想兄长的腿伤好了没有。“

顾怀瑾沉默片刻:“等天下太平了,我带你回去看看。“

谢清澜转身望进他的眼睛。那双总是藏着忧思的眼睛,此刻清澈如少年。“好。“她轻声应道,“等天下太平。“

窗外,今年的第一场雪悄然飘落。书院檐下的风铃在风中轻响,像是远方亲人的祝福。在这破碎山河的一隅,在这烽火连天的乱世,他们终于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安宁。

陈楼西武《题顾生寒梅著雪图》

墨池冻裂笔生烟,为写孤山绝世妍。 

虬干已凝三尺雪,冰心犹抱一春先。 

一点丹心难画尽,留与春风说岁寒。

他年若问建康事,认取江南带血笺。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