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天长地久

【中心选文】

一 盘古开天地

天地浑沌如鸡子[1],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后乃有三皇[2]。数起于一,立于三,成于五,盛于七,处于九,故天去地九万里。

《艺文类聚》卷一引《三五历纪》

【作者/出处简介】

盘古开天地的故事最早见于三国吴徐整撰的《三五历纪》。《三五历纪》又名《三五历》,内容为三皇以来之事,但此书已佚,仅部分段落存于唐代的《艺文类聚》、宋代的《太平御览》等类书中。《艺文类聚》是唐代文学家、书法家欧阳询等人于武德七年(624)编纂的一部综合性类书,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官修类书,该书卷一“天部”上曾引盘古开天地的故事。

【作品解析】

本文记叙了天地的由来。盘古,又称盘古氏,混沌氏,龙首蛇身或人面蛇身,是中国传说中开天辟地创造人类世界的始祖。天地最开始像一枚浑沌不清的鸡蛋,盘古是其中最早的个体生命,具有先在的神圣性,“神于天,圣于地”。文本并未提及盘古是如何开天地的,据明代周游编撰的《开辟演义》记载,盘古用的是放置在身边的一把斧子。《三五历纪》的姊妹篇《五运历年纪》称盘古死后身体化为了天地万物,“元气蒙鸿,萌芽兹始,遂分天地,肇立乾坤,启阴感阳,分布元气,乃孕中和,是为人也。首生盘古,垂死化身,气成风云,声为雷霆,左眼为日,右眼为月,四肢五体为四极五岳,血液为江河,筋脉为地理,肌肉为田土,发髭为星辰,皮毛为草木,齿骨为金石,精髓为珠玉,汗流为雨泽,身之诸虫因风所感,化为黎氓。”后来南朝梁任昉撰《述异记》还出现了有关化身的另一个版本。盘古创世的神话传说虽不见于先秦文献,但其内容的发生应在很早的远古时期,是千百年来中华先民口耳相传的结果。“阳清为天,阴浊为地”“天去地九万里”是对宇宙空间的认识,“如此万八千岁”是对历史时间的追讨,“后乃有三皇”讲的是人类社会的起源。这则神话体现出中国古代人民朴素的时空观念,原始的英雄崇拜以及对光明、有序生活的向往。

二 女娲补天

往古之时,四极废[3],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焱而不灭[4],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5],鸷鸟攫老弱[6]。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7],断鳌足以立四极[8],杀黑龙以济冀州[9],积芦灰以止淫水[10]。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虫死[11],颛民生。

《淮南子·览冥》

【作者/出处简介】

《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刘安子》,是西汉淮南王刘安主持编写的。该书内容庞杂,以道家思想为主,吸收了诸子百家学说。分为内篇二十一,中篇八,外篇三十三;内篇论道,中篇养生,外篇杂说。现存于世的仅有《内书》二十一篇。

【作品解析】

《说文解字》中有:“娲,古之神圣女,化育万物者也。”女娲,传说中的人头蛇身,是中国始祖神话、再创神话中的重要人物。女娲补天、女娲造人等相关传说在《列子》《淮南子》《山海经》中均有记载。这则神话开头就涉及了中国古人的宇宙观,“往古来今谓之宙,四方上下谓之宇”。宙是时间概念,即“往古之时”;宇是空间概念,即“四极废,九州裂”。上古时候,天崩地裂,水深火热,鸟兽为恶,人民生活异常痛苦,女娲经过辛勤的劳动和奋力的拼搏,炼五色石补天,断鳌足撑四极,杀黑龙救冀州,积芦灰止洪水,最终恢复了整个宇宙的秩序,为人类创造了必要的生存条件。这则神话塑造了一位神通奇异而又对人类充满慈爱的女神形象,渗透着母系社会的文化因素,“补天”体现出敢于弥补大自然缺陷的斗争精神。中国神话为中国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如清代曹雪芹《红楼梦》就以“女娲补天”为缘起。

三 天地不仁

老子

天地不仁[12],以万物为刍狗[13];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14]?虚而不屈[15],动而愈出。多言数穷[16],不如守中[17]

《老子·道经》

【作者/出处简介】

老子[前571(?)~前471(?)],姓李,名耳,字聃。道家学派创始人,春秋时期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人,曾任周守藏室之史,孔子周游列国时还曾到洛阳问礼于老子。传说老子晚年乘青牛西去,在函谷关应关尹之请写成五千言的《老子》,后不知所终。今存《老子》共八十一章,上篇三十七章,称《道经》;下篇四十四章,称《德经》,故《老子》又名《道德经》。本文为《道经》第五章。

【作品解析】

本章重点讲述如何治国。儒家有“亲亲之谓仁”,这里的“亲亲”指维护着贵族政治的血缘亲情。老子认为“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是万事万物存在与变化的普遍原则和根本规律,“道”一体无亲,“仁”产生于大道废止以后,是基于血缘亲情的有差别之爱。他反对亲疏有别的私爱,主张普遍无私的慈爱,即“不仁”,这是一种“非情的自然观”。通过生活中的两件事加以说明,一是祭祀过程中如何对待刍狗,刍狗祭祀之前是受人们重视的祭品,祭祀之后就被丢弃或烧掉,这是一个无意识的自然而然的过程。正如圣人对待百姓一样,无所偏私,一视同仁;二是风箱的使用原则,风箱中间是空虚的,只要拉动就可以鼓出风来,而且持续不会枯竭。天地之间好像一个风箱,宽广空虚,生生不息。借此指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的道理,《老子》中的“言”多指声教法令,“中”不是儒家的中正、中庸、不偏不倚,而是清静无为。统治政令烦苛,扰民滋事,只会加速败亡,不如持守虚静,取法天地之纯任自然,万物反而能化育不竭。总而言之,本章的主旨是由天道而人道,由自然而社会,从反对“有为”的角度出发谈论“无为”。另有一说是批判政治统治的,认为天地和圣人都残暴不仁,把万物和百姓都当作猪狗看待,误!

四 天问

屈原

曰:遂古之初[18],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冥昭瞢暗,谁能极之?冯翼惟象[19],何以识之?明明暗暗,惟时何为[20]?阴阳三合[21],何本何化?圜则九重[22],孰营度之?惟兹何功,孰初作之?斡维焉系[23],天极焉加[24]?八柱何当[25],东南何亏?九天之际[26],安放安属?隅隈多有,谁知其数?天何所沓,十二焉分[27]?日月安属,列星安陈?出自汤谷[28],次于蒙汜[29]。自明及晦,所行几里?夜光何德[30],死则又育?厥利维何,而顾菟在腹[31]?女岐无合[32],夫焉取九子?伯强何处[33],惠气安在[34]?何阖而晦,何开而明?角宿未旦[35],曜灵安藏[36]

不任汩鸿,师何以尚之?佥曰何忧,何不课而行之?鸱龟曳衔[37],鲧何听焉?顺欲成功,帝何刑焉[38]?永遏在羽山[39],夫何三年不施?伯禹愎鲧[40],夫何以变化?纂就前绪,遂成考功。何续初继业,而厥谋不同?洪泉极深,何以窴之[41]?地方九则,何以坟之?河海应龙,何尽何历[42]?鲧何所营,禹何所成?康回冯怒[43],墬何故以东南倾[44]?九州安错,川谷何洿?东流不溢,孰知其故?东西南北,其修孰多?南北顺椭,其衍几何?昆仑悬圃[45],其尻安在?增城九重[46],其高几里?四方之门,其谁从焉?西北辟启,何气通焉?

日安不到,烛龙何照[47]?羲和之未扬[48],若华何光[49]?何所冬暖,何所夏寒?焉有石林,何兽能言?焉有虬龙,负熊以游?雄虺九首,倏忽焉在?何所不死,长人何守[50]?靡蓱九衢[51],枲华安居[52]?灵蛇吞象[53],厥大何如?黑水玄趾[54],三危安在[55]?延年不死,寿何所止?鲮鱼何所[56],鬿堆焉处[57]

羿焉[58],乌焉解羽[59]?禹之力献功,降省下土四方。焉得彼嵞山女[60],而通之于台桑[61]?闵妃匹合,厥身是继[62]。胡维嗜不同味,而快鼂饱[63]?启代益作后[64],卒然离蠥[65]。何启惟忧[66],而能拘是达?皆归射鞠[67],而无害厥躬[68]。何后益作革[69],而禹播降?启棘宾商[70],《九辨》《九歌》[71]。何勤子屠母[72],而死分竟地[73]?帝降夷羿[74],革孽夏民。胡射夫河伯[75],而妻彼雒嫔[76]?冯珧利决[77],封豨是射[78]。何献蒸肉之膏,而后帝不若[79]?浞娶纯狐[80],眩妻爰谋。何羿之射革,而交吞揆之[81]?阻穷西征,岩何越焉?化为黄熊,巫何活焉?咸播秬黍[82],莆雚是营[83]。何由并投,而鲧疾修盈?白霓婴茀[84],胡为此堂?安得夫良药,不能固臧[85]?天式从横[86],阳离爰死。大鸟何鸣[87],夫焉丧厥体?蓱号起雨[88],何以兴之?撰体协胁[89],鹿何膺之[90]?鳌戴山抃,何以安之?释舟陵行,何之迁之[91]?惟浇在户[92],何求于嫂?何少康逐犬[93],而颠陨厥首?女歧缝裳[94],而馆同爰止。何颠易厥首[95],而亲以逢殆?汤谋易旅[96],何以厚之?覆舟斟寻[97],何道取之?桀伐蒙山[98],何所得焉?妺嬉何肆[99],汤何殛焉[100]

舜闵在家[101],父何以鳏[102]?尧不姚告[103],二女何亲[104]?厥萌在初,何所亿焉[105]?璜台十成[106],谁所极焉?登立为帝,孰道尚之?女娲有体,孰制匠之?舜服厥弟[107],终然为害。何肆犬体[108],而厥身不危败[109]?吴获迄古[110],南岳是止[111]。孰期去斯,得两男子[112]?缘鹄饰玉[113],后帝是飨。何承谋夏桀[114],终以灭丧?帝乃降观[115],下逢伊挚[116]。何条放致罚[117],而黎服大说[118]?简狄在台[119],喾何宜[120]?玄鸟致贻[121],女何喜[122]?该秉季德[123],厥父是臧[124]。胡终弊于有扈[125],牧夫牛羊?干协时舞[126],何以怀之[127]?平胁曼肤[128],何以肥之?有扈牧竖[129],云何而逢?击床先出[130],其命何从?恒秉季德[131],焉得夫朴牛[132]?何往营班禄[133],不但还来[134]?昏微循迹[135],有狄不宁[136]。何繁鸟萃棘[137],负子肆情[138]?眩弟并淫[139],危害厥兄[140]。何变化以作诈,后嗣而逢长?成汤东巡,有莘爰极[141]。何乞彼小臣[142],而吉妃是得[143]?水滨之木,得彼小子[144]。夫何恶之,媵有莘之妇[145]?汤出重泉[146],夫何辠尤[147]?不胜心伐帝[148],夫谁使挑之?

会朝争盟[149],何践吾期[150]?苍鸟群飞,孰使萃之?列击纣躬[151],叔旦不嘉[152]。何亲揆发足[153],周之命以咨嗟?授殷天下,其位安施?反成乃亡[154],其罪伊何?争遣伐器[155],何以行之?并驱击翼,何以将之?昭后成游[156],南土爰底[157]。厥利惟何,逢彼白雉?穆王巧梅[158],夫何为周流?环理天下[159],夫何索求?妖夫曳衒[160],何号于市?周幽谁诛,焉得夫褒姒?天命反侧,何罚何佑?齐桓九会,卒然身杀[161]。彼王纣之躬,孰使乱惑?何恶辅弼,谗谄是服[162]?比干何逆,而抑沈之?雷开阿顺[163],而赐封之?何圣人之一德,卒其异方?梅伯受醢[164],箕子详狂[165]。稷维元子[166],帝何竺之[167]?投之于冰上,鸟何燠之[168]?何冯弓挟矢,殊能将之?既惊帝切激[169],何逢长之[170]?伯昌号衰[171],秉鞭作牧[172]。何令彻彼岐社[173],命有殷国?迁藏就岐,何能依?殷有惑妇[174],何所讥?受赐兹醢[175],西伯上告。何亲就上帝罚[176],殷之命以不救?师望在肆[177],昌何识?鼓刀扬声,后何喜[178]?武发杀殷[179],何所悒[180]?载尸集战[181],何所急?伯林雉经[182],维其何故?何感天抑墬,夫谁畏惧?皇天集命,惟何戒之?受礼天下[183],又使至代之?初汤臣挚,后兹承辅。何卒官汤,尊食宗绪[184]?勋阖梦生[185],少离散亡。何壮武厉[186],能流厥严[187]?彭铿斟雉[188],帝何飨[189]?受寿永多,夫何久长?中央共牧[190],后何怒[191]?蜂蛾微命,力何固?惊女采薇[192],鹿何祐?北至回水[193],萃何喜?兄有噬犬[194],弟何欲[195]?易之以百两,卒无禄。

薄暮雷电,归何忧?厥严不奉[196],帝何求[197]?伏匿穴处,爰何云?荆勋作师[198],夫何长?悟过改更,我又何言?吴光争国[199],久余是胜[200]。何环穿自闾社丘陵,爰出子文[201]?吾告堵敖以不长[202]。何试上自予[203],忠名弥彰?

《楚辞》卷三

【作者/出处简介】

屈原(前339~前278),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政治家。其祖先屈瑕,为楚武王熊通之子,受封于“屈”地,乃以“屈”为姓。楚怀王时,为左徒,内主“美政”,外主联齐抗秦,后遭谗被疏;顷襄王时,被放逐江南,秦将白起攻破郢都,悲愤绝望,自沉汨罗江而死。西汉时期,刘向将屈原、宋玉、王褒、贾谊、淮南小山等人的拟骚作品结集成集,题名为《楚辞》。该书的出现与“楚人信巫鬼,重淫祀”的地方文化特质密不可分,代表着上古文化传统中的重要一脉,即巫祝文化。

【作品解析】

《天问》植根于楚国民间文化的沃土,是我国古典诗坛上的一朵奇葩。姜亮夫在《屈原赋校注》中指出,“天”可引为一切高远神异不可知之事的总称,故《天问》即对自然、人事一切不可知的疑问。《天问》以“问”为主,全篇共三百七十四句,提出一百七十二个问题,这种形式在二千多年的古典诗史上是独一无二的。鲁迅在《摩罗诗力说》一文中评价说:“怀疑自遂古之初,直至百物之琐末,放言无惮,为前人所不敢言。”诗从天地未形的远古,写到楚国的现状,从古到今;先问天文地理,再问历史传说,由远及近。全诗气势磅礴,雄壮奇特,涉及天地生成、历史兴衰、神仙鬼怪等问题。既表现了屈原渊博的知识,又体现了他大胆怀古的求知精神,同时还表达了追求自我价值、实现理想的愿望和对楚国及民族发展、人生命运的深切忧虑。从内容和结构上看,《天问》可以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对自然结构提出问题,自首句至“乌焉解羽”,首先对宇宙起源、天体结构和日月星辰运行发问,接下来对大地结构和鲧禹治水、后羿射日等事件发问;第二部分是对社会历史提出问题,自“禹之力献功”至“卒无禄”,首先从禹的婚姻问起,对夏、商、周直至春秋战国的若干历史事件提出问题;第三部分是尾声,自“薄暮雷电”至“忠名弥彰”,主要联系自己的遭遇,阐述个人的感慨。

五 天地

天地并况[204],惟予有慕[205],爰熙紫坛[206],思求厥路[207]。恭承禋祀[208],缊豫为纷[209],黼绣周张[210],承神至尊。千童罗舞成八溢[211],合好效欢虞泰一[212]。九歌毕奏斐然殊,鸣琴竽瑟会轩朱[213]。璆磬金鼓[214],灵其有喜,百官济济,各敬厥事。盛牲实俎进闻膏[215],神奄留[216],临须摇。长丽前掞光耀明[217],寒暑不忒况皇章[218]。展诗应律玉鸣[219],函宫吐角激徵清。发梁扬羽申以商[220],造兹新音永久长。声气远条凤鸟翔[221],神夕奄虞盖孔享。

《乐府诗集》卷一

【作者/出处简介】

南朝宋·郭茂倩《乐府诗集》一百卷是现存收录乐府歌辞最完备的一部总集,主要辑录汉魏晋南北朝到唐五代的乐府歌辞以及先秦至唐代的歌谣,分为郊庙歌辞、燕射歌辞、鼓吹曲辞、横吹曲辞、相和歌辞、清商曲辞、舞曲歌辞、琴曲歌辞、杂曲歌辞、近代曲辞、杂歌谣辞、新乐府辞十二类。各类有总序,每曲有题解,共五千多首,内容十分丰富,反映社会生活面很广。《天地》是汉代《郊祀歌》中的第八章,《郊祀歌》为《乐府诗集》中的第一首,属“郊庙歌辞”。

【作品解析】

《左传·成公十三年》中有“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祭祀天地、神灵和祖先对中国古代一国一君来说都是极其重要的事情,而郊祀则是汉武帝时代最重要的祭祀活动。在一年中某些重要的时日,君王会带领诸大臣依据礼法于国都郊外祭祀天地,以感恩神灵,为国家谋福。《汉书·礼乐志》谓汉武帝定郊祀之礼,立乐府,以李延年为协律都尉,命司马相如等作郊祀歌十九章。这是一首祭祀天地的诗。司马相如(前179~前117),字长卿,蜀郡成都(今属四川)人,善为辞赋且精通音律,是汉赋作家中最有成就的一位。初为景帝武骑常侍,后辞官游于梁孝王门下。武帝时拜为中郎将,曾奉命出使西南,晚年称病闲居。作为一种宗教文学,本诗深刻反映了当时的宗教观念和郊祀礼乐。内容主要赞美天地神灵,涉及祭祀目的、祭祀场所、祭祀过程、祭祀效果等。语言板滞典重,四七言夹杂,在楚辞变化为七言的过程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