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可持续性评估
- 王翠琴
- 1667字
- 2025-04-07 18:26:38
前言
老有所养问题一直是农村居民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2009年9月国务院出台《国务院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要求探索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简称新农保)制度。建立完善的新农保制度是一项复杂而又庞大的系统工程,制度的试点和推行将会遇到各种问题,如经济下行背景下新农保财政补贴的政府压力与可持续性问题;新农保保障水平过低,无法满足农村老年居民的基本生活的问题;城镇职工与新农保保障水平差距过大的问题;新农保缴费激励机制不足,农民普遍选择最低缴费档次以及“断保”的问题;新农保基础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尚未建立,与城镇职工基本养老金连年上调的矛盾的问题;新农保基层经办机构服务能力不足的问题;等等。为避免重蹈老农保的覆辙,有必要对新农保制度的可持续性问题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本项目对新农保制度的可持续性进行评估,并给出可持续发展的建议,也是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五中全会中建立“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精神的具体体现。
当前国内学者主要是对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和老农保进行了可持续性评估,并取得了一些成果。尽管当前关于新农保的研究成果已经非常丰硕,但对新农保制度可持续性进行评估的文献很少,且已有的研究大都是针对新农保制度的某一方面,如对新农保制度的财政保障能力进行研究、对筹资机制进行研究、对基金平衡进行研究,研究视角也较为单一。本研究从管理学、社会学、政治学等多学科且系统的、动态的视角综合研究新农保制度的可持续性评估问题,主要运用人口预测、保险精算、制度评估、DID模型、ELES模型、层次分析法等相关理论和工具,注重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以定量研究为主,既对新农保制度的可持续性进行了短期静态的综合评估,又对主要的分项指标进行了长期的动态评估,评估结论客观全面。本研究构建的评估指标体系不仅可以丰富理论界的相关研究成果,而且可以为新农保实务部门提供绩效评价工具。
具体来讲,本书共分为六章。
第一章为“新农保制度可持续性评估的理论基础”。本章对新农保制度可持续性的内涵与特征进行了分析。第二章为“农村养老保险的国内发展历程与国际经验借鉴”。本章回顾了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历程,对老农保制度的特点及其不可持续性进行了分析,对新农保制度建立的背景、制度的实施现状进行了阐述,并介绍了国外典型国家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分析国外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的特点和发展趋势,总结出对中国新农保制度建设的经验借鉴。第三章为“新农保制度可持续性评估的宏观因素分析”。本章运用政策评估理论,对新农保制度可持续性评估面临的宏观背景、新农保制度可持续性评估的要素进行分析,并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明确新农保制度可持续性评估的标准、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第四章为“新农保制度可持续性的综合评估”。本章依据新农保制度可持续性的内涵及特征选取恰当的评估指标,构建起新农保制度可持续性评估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的权重,同时根据新农保制度可持续性的预期目标和实际情况,确定每项指标的评估标准,并运用构建起的新农保制度可持续性综合评估指标体系对全国各省区市的新农保制度进行综合评估。第五章为“新农保制度可持续性的分项评估”。鉴于新农保制度可持续性综合评估是依据全国各省2014年的数据进行的短期静态评估,该评估不能反映制度长期的可持续性,故本章进一步从新农保制度具备可持续性的四大特征方面分别选取部分具有代表性的指标,对新农保制度的可持续性进行长期动态的分项评估。具体包括对新农保制度的财务可持续性、功能的可持续性、基金管理和经办管理服务的可持续性、外部支持条件的可持续性进行评估。第六章为“促进新农保制度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本章依据新农保制度可持续性的短期综合评估结果和分项指标长期动态评估的结果提出促进新农保制度可持续性的对策建议。
尽管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已于2014年与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合并实施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但制度内容并未发生变化。本书对新农保制度可持续性进行评估的指标和方法对其他社会保障项目的评估具有一定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