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我的这本《〈资本论〉基本原理求索》完稿之时,正值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伟大革命导师马克思200周年诞辰到来之际。这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时刻。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我愿以此书的出版,真诚地向马克思献礼!衷心祝愿马克思所创立的科学理论永放光芒!

在我的书房里放着三部“圣经”。

一部是中国天主教主教团印制的《圣经》。这部《圣经》的“前言”中写道:“《圣经》是一部在天主圣神默示下写成的圣书。天主的话是圣教会及众信友的生命泉源,是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显然这是一部信徒们的《圣经》。虽然我不排斥信徒们信奉它,但我不是信徒,我不相信天主的存在,所以,这部《圣经》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对我来说有保存的价值但无学习的意义。

另一部“圣经”是被称为中国人的“圣经”的《论语》。《论语》是形成于2000多年前的孔子和他的弟子们对话的语录。它作为中国儒家文化的经典,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精华。在我幼年的时候,家长为避免我到官办学堂去接受日伪的奴化教育,便送我进私塾去接受传统教育。《论语》这部“圣经”,我在当时可以倒背如流。其中所讲:“学而时习之”“见贤思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民无信不立”“使民以时”“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和为贵”等,至今我记忆犹新。我认为,对于《论语》这样的古典有选择地学习和弘扬还是应该的。

再一部就是被称为“工人阶级圣经”的马克思的科学巨著《资本论》。恩格斯在《资本论》的英文版“序言”中写道:“《资本论》在大陆上常常被称为‘工人阶级的圣经’。任何一个熟悉工人运动的人都不会否认:本书所做的结论日益成为伟大的工人阶级运动的基本原则,不仅在德国和瑞士是这样,而且在法国,在荷兰和比利时,在美国,甚至在意大利和西班牙也是这样;各地的工人阶级都越来越把这些结论看成是对自己的状况和自己的期望所做的最真切的表述。”在今天,《资本论》中所揭示的社会发展规律在世界各地越来越为更多的人所了解或认同。我们中国已经告别了资本主义制度,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虽然目前尚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坚信将来它会按照《资本论》所指明的方向和全世界人民一起走进未来美好的理想社会的殿堂。正因此,《资本论》这部革命经典在60多年前就已成为我心中的《圣经》。

我的这本《〈资本论〉基本原理求索》,可以说是我研读《资本论》的心得,但它不是一气呵成的,而是我多年来坚持学习和研究《资本论》的成果汇集、梳理和再加工以及不断增补的产物,当然也包括一部分专为本书问世而撰写的篇章。它有以下一些特征。

第一,本书反映了我对《资本论》文本学习和研究的充分关注。我认为《资本论》既然是一部著作而非其他,那么,我们学习和研究《资本论》就不能脱离书本而凭空议论,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地埋头苦读、细心钻研。本书的基本内容可以说就是我拜读《资本论》的笔记。

第二,本书表明不可漠视对《资本论》脚注的学习和研究。读《资本论》只读正文是不够的,因为书中包含1300多个总计20多万字的脚注。其中有对正文中理论阐释的延伸和补充,以及对资产阶级经济学的有针对性的批判,还有对正文的文献依据的注明和有关案例的列举,等等。本书载有我对《资本论》中脚注系统研究的成果。这个成果到目前为止在学术界还是唯一的。

第三,本书反映了在《资本论》创作中马克思和恩格斯结下的深厚友谊以及恩格斯对《资本论》创作的贡献。马克思为《资本论》的创作耗费了毕生的心血,但是要靠他独自努力完成这部开创性的科学巨著难免会有某些力不从心之处,何况他又长期处于贫病交加的境况中。因此,恩格斯的鼎力相助就显得异常重要。恩格斯对《资本论》创作和传播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其中种种我们可以从《资本论》的正文、脚注、两位伟人有关《资本论》的来往信函以及亲友们的回忆录中获得大量信息。我对此所做的一些研究成果也包含在本书中。

第四,马克思为了揭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历史暂时性,在《资本论》中着重剖析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人与人的关系,即阶级与阶级的关系,并通过一步步地科学论证,得出了“剥夺者被剥夺”的著名的不可辩驳的科学结论。但是,这并不意味着马克思忽视或者不重视对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关系的研究;相反,在《资本论》的创作中,他随处都在关注并揭示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关系,特别是在资本主义条件下人和自然之间物质变换关系的特殊表现,借以强化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局限性的揭露,呼唤出可持续发展的先声。我的有关研究成果也构成了本书的重要论题。

第五,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论述的核心问题是劳动和资本的对立关系,因而书中所讲的生产力,就是劳动生产力;书中所讲的生产成果,就是劳动成果。但是,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还提出和论述了自然力的问题。这是一个既新鲜又重要的概念。所谓自然力就是不需要人的劳动投入,凭借各种有形或无形的力量就可获得物质或精神成果的一种能力。在一般《资本论》读物中是很少涉及这个领域的,而本书则包含我的关于自然力研究的初步成果。

第六,《资本论》的基本内容是论资本,并且是以英国为背景来揭示资本主义经济运动规律的。这是人所共知的,但这并不意味着《资本论》同中国毫无关系。人们对此却很少研究。我仔细研读了《资本论》雄文4卷,发现中国一直在马克思《资本论》研究的视野之中。他把中国作为研究典型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参照物,在他看来,在《资本论》研究中关注中国是不可缺少的。在全部《资本论》中论及中国的地方有36处之多。所以,我们应该全面并系统地学习《资本论》,不可忽略其中的中国元素。我的有关《资本论》论中国的研究成果也含在本书之中。这是其他相关著作中所少见的。

第七,《资本论》博大精深,粗略而言,其前3卷理论部分有17篇98章,含十大理论板块。本书对《资本论》的这种专题式研究很难覆盖全面,为了满足读者的需要,我特地安排了一个篇幅较大、对《资本论》理论梗概论述比较系统的“导论”,这是本书的又一个特点。

当今,我们国家已经进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代。新时代需要新理论、新理念和新战略。但是理论的创新和实践的发展,离不开对优秀的传统文化的传承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引导,何况《资本论》的基本理论与我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实践紧密相连,与我们正在奋力构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又不可分割。因此,为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我们应该更坚定地去继承和弘扬马克思创作《资本论》的革命精神和科学态度,更认真地去运用《资本论》中的科学理论和研究方法,积极地去创造新理论、新理念和新战略。

我深感倾毕生精力来学习和研究《资本论》这部科学巨著,也难以尽收其精要。因此,本书只是我对《资本论》学习与研究的粗浅之见,愿闻同行专家、学者和广大读者的批评指教,以期能为中国的“《资本论》学”添砖加瓦。

李成勋

2018年2月5日于北京芳古红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