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在我国经济社会日趋向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续性发展,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的时代背景下,文化产业以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为目标,在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中扮演着更加重要的角色。而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和我国发展动力转换的形势下,文化产业和其他产业一样,将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刻不容缓。形成促进创新的体制架构,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已成为文化产业的时代主题。
从国家层面上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是国家“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的发展理念。随着我国迈入国民经济增速换挡的新常态阶段,文化产业将迎来全面升级的新阶段,构建科学、创新的文化产业发展体系,是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当然,体系的构建是一个长期性、系统性的工作,无论是宏观还是微观,都需要我们在过去十年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上全面布局与统筹,通过实际调研摸清实际需求,对症下药,将体系的顶层设计与落地紧密结合,进而更好地推进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总体目标实现。
在这一背景下,《文化产业论纲》以创新为主线,以文化产业全方位、各领域的创新为主题,通过梳理文化产业的发展态势和时代机遇,洞悉国际文化产业的发展规律与走向;通过分析文化产业的顶层设计思路,直面中国文化复兴自强的时代担当;通过解析文化产业与文化改革创新、文化产业与公共服务,为国家文化发展提供理性创新的强劲动力;通过探讨文化产业的经济带战略、文化产业的区域实践、文化产业集群与园区的发展策略,提出未来文化产业变革的着力点;通过回顾与展望文化产业的历史和未来,提出了基于文化产业发展现状的未来判断。
创新是文化产业科学发展的引擎,也是文化产业变革的动力。一切创新的源泉来自最广大的人民群众,他们既是文化产业的消费者,支撑着文化产品和服务的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发展,他们又是文化产业的创造者,为大众创新、万众创业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力量。因此,《文化产业论纲》秉承着“创新”之基,以供给侧改革的思路为出发点,提出了旨在推动文化产品和服务创新的理论思考。文化产业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门类,在未来的发展中也需与经济发展的整体思路对接。当前,文化产品产能过剩和产品有效供给不足这一突出矛盾严重制约了文化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这些问题的解决迫切需要文化产业发挥其关联性、融合性等特征,实现供给创新。
文化的核心是内容,内容是文化精神的直观体现,是文化内核的表达形式。内容创新是文化创新的本质要求,是文化创新的核心所在。随着人民群众对文化产品和服务的需求日益多元化和精良化,必须要深耕文化内容。既要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文化中的引领和导向作用,也要借鉴世界其他国家的优秀文明成果,以新的时代内涵来提升文化产品的高度,注重内容的原创性和独特性,彰显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在强调供给侧改革的大背景下,文化创新需着眼于市场需求,充分了解不同人群对文化的感知和消费能力,从而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和整合,有的放矢地从供给端发力,提高文化产品的质量和附加值,催生出更多新的文化消费形态。因此,《文化产业论纲》以关注“内容”为本,力图在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创新中,将原创文化内容的创新作为关注重点。这一思路既贯穿在对顶层设计的思考中,又体现在对区域发展、集群实践、社会治理的路径探索中。
不同的文化体制代表着不同的社会文化价值,文化体制的改变就意味着社会文化价值的改变。文化体制创新是文化创新的重要体现,因为在文化体制的创新中可以更好地发挥其对文化创新主体的作用。这种制约作用体现在对文化创新可能的方向上,在一定程度上引领着大众文化之舟的前进方向,从而影响着文化创新中的可深度挖掘的、有价值的文化资源的内容。反过来,文化主体的创新引发的观念创新,也将成为文化体制创新的前提和基础。因此,《文化产业论纲》以“改革创新”为推进器,从改革战略与文化发展、改革时代与企业成长、改革气象与万众创新、改革大势与市场创新等维度,思考了改革进程中的文化逻辑。文化体制创新需要文化创新的引领,这说明文化体制创新与文化创新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在公共文化与文化产业深度融合与发展的过程中,文化产业为公共文化服务提供内容、形式和传播手段,公共文化服务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市场、导向,营造文化氛围,培育消费习惯。在文化生活逐渐丰富以及互联网渗透到生活中的每一个环节的今天,人们对于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需求与获得渠道已经与从前大不相同,可以说是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在这种情况下,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传播形式等都需要全面升级与创新。可以说,公共文化与文化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是应人们对公共文化服务的实际需求而生的。《文化产业论纲》以文化产业与公共文化“一体两翼”在文化发展中的作用为切入点,以公共文化社会化参与形式逐渐增多、范围不断扩大、主体日渐多元,文化产业与公共文化深度融合的发展趋向为研究重点,适应了当下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界限逐渐模糊的发展现状。
随着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推进以及“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等一系列与文化产业息息相关的发展战略提出,文化产业的发展将着力破解城镇化过程中对文化资源过度依赖的症结,以及区域一体化进程中对地理界限制约的掣肘,加速文化要素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流动,城市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跨区域、跨行业、跨所有制的产业集群,逐渐跳出单一城市行政归属的框架束缚,向城市群扩张,进而形成更加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文化经济体。《文化产业论纲》将城镇化和经济带战略作为“十三五”时期文化产业空间战略的“两翼”,旨在实现创新引领下文化空间格局的重构。未来,核心城市和周边城市之间的关系,将因为文化产业的纽带作用而更加紧密,以城市信息化、智能化、数字化系统为架构的智慧城市建设成为城镇化发展的重要手段,成为经济带重塑的重要抓手。
人类文化发展史可以看作科技进步的前进史。文化科技创新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文化科技创新不仅是“十三五”期间备受关注的问题,也将会是未来时代发展的主力军。从造纸术、印刷术的出现到互联网的发明,都为人类文化的发展注入了新的血液,而未来科技的迅猛发展,则更可能继续对文化传播、文化消费产生颠覆性影响,进而为文化创新添砖加瓦。以“互联网+”为背景的新经济时代中,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与文化的融合、创新,可能成为加速经济发展的新力量。“十三五”时期,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将迎来2.0时代,文化产业“协同作战”“融合发展”将成为中流砥柱。跨界融合,科技和文化双轮驱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型正在路上。要让文化创意和相关产业能够实现无缝对接,积极探索促成文化新业态诞生的有效途径,推动形成多要素联动、多领域协同,对内可循环、可持续,对外形成强大的资源集聚效应的文化创新生态体系。《文化产业论纲》关注新技术、新思维、新产业,并将“互联网+”的思维贯穿到全书的研究中,围绕“互联网+”探讨城镇化的新空间,探讨泛文化产业时代的新理论,探讨区域联动和跨界发展的新动向,将文化产业发展置于时代洪流,以期其创新之潮引领时代之变。
创新能力是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也是文化强国的重要途径。尤其在“双创”时代,创新能力可以看作文化人才的必要素质之一。一些发达国家的文化振兴经验之一即培养、造就了一批符合时代需要、适应文化发展、满足产业需求的创新型、复合型人才。要培养同时具备专业素养和实际技能的文化创新人才队伍,首先要对高校教育体系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推动建立科学的人才培养制度,把更多的自主权交给学校,鼓励高校毕业生创新、创业,为其提供更好的创新实践平台和创业渠道;其次要建立科学的人才评价机制,弥补我国在人才评价标准、创新评价方式等方面的不足和缺失,尤其要注重人才创新成果的认定和保护机制的完善;最后,不能忽视全民创新的氛围营造,要通过创新激励机制和政策的切实落地,让文化创新因子在全社会范围内涌动。《文化产业论纲》将“人才”作为一种战略,贯穿全书的策略性研究中。不管在文化体制改革还是公共文化治理中,不管在城镇化发展还是在经济带战略构建中,不管是在产业集约化发展的探索中还是在大众消费产品的设计中,都以人文本、以人才为基,以“推陈出新,革故鼎新”的人才路径,为文化发展注入时代动力。
总体来讲,文化是一切之母,创新是一切之源。文化创新可以存在于各行各业的运作中,然而这种融合也绝不是简单的、机械的相加,而是要找对嫁接点进行深度融合、创新融合,只有这样,融合才能在文化产业的发展中发挥出更大的能量,文化产业才能够在创新融合中发展新业态、创造新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