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亚洲的能源安全和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

Mikkal E.Herberg[12]

原文标题:Asia's Energy Security and China's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文章框架:在习近平的领导下,中国推出了“一带一路”倡议;然而,也有人认为这个倡议不那么温和;中国企业和政策性银行在整个“一带一路”地区为燃煤发电项目进行大规模投资和融资并没有引起重视,但非常重要;鉴于“一带一路”倡议对于该地区能源安全和环境挑战的复杂和交叉影响,国家亚洲研究局以“亚洲的能源安全和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为主题,推进2017年能源安全计划;在纳德吉·罗兰的主题演讲中,她列出了“一带一路”倡议的基本维度和中国面临的一些挑战;在第一篇文章中,邓丽嘉考察了“一带一路”倡议与国家石油公司之间的相互作用;伍德罗·威尔逊国际学者中心的迈克尔·库格尔曼研究了中巴经济走廊的规模和能源层面的问题,评估了南亚能源地缘政治的主要障碍和影响;在第三篇文章中,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的余家豪直接研究了“一带一路”倡议对全球能源合作、地缘政治的影响;在最后一篇文章中,新加坡国立大学的克里斯托弗·伦恩将重点放在了“一带一路”倡议海洋层面的关系以及中国为确保其海上能源供应安全所做的努力上;这份报告表明“一带一路”倡议涉及范围广泛,并分析了其对欧亚大陆和海洋能源环境的影响。

观点摘要:

1.在习近平的领导下,中国推出了“一带一路”倡议,该倡议旨在推动中国在欧亚大陆以及中国在中东和欧洲的印度-太平洋航线的投资、贸易和外交联系。“一带”是指“丝绸之路经济带”,该路线可以将贸易和投资扩大到中亚和欧洲。“一路”是指“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它将使中国在其周边海域、印度洋和中东等地突出经济、能源和地缘政治影响。然而,即便有许多官方声明、许多华丽辞藻,以及大量口号,“一带一路”倡议也仍然是一个谜。中国领导人为了促进集体经济增长,提高生活水平,将该倡议作为“互利共赢”的经济计划,促进区域基础设施、贸易和投资的协同扩张。习近平主席谈到凭借经济一体化支持的政治稳定与和平,在欧亚大陆建立一个包容性的“命运共同体”。在许多方面,“一带一路”倡议看起来非常像致力于在区域范围内复制中国过去30年的发展模式(促使形成如今如此壮观的经济成果)。

2.然而,也有人认为这个倡议不那么温和。那些对中国在亚洲和全球日益增长的实力持怀疑态度的人担心,与获得经济利益相比,“一带一路”倡议更注重战略野心。他们认为这是一个重商主义项目,旨在增强中国的经济实力和扩大地缘政治影响力。此外,即使该倡议不是出于战略野心,也不排除它具有强大的战略影响。从这个角度看,中国致力于不断扩大规模表明,“一带一路”倡议不过是重塑欧亚大陆的经济、地缘政治和能源格局,以及对以中国为中心的亚洲海洋环境所做的努力。从能源安全和环境的角度来看,“一带一路”倡议将对欧亚大陆的未来贸易和投资产生重大影响,对区域地缘政治动态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在以下方面具有重要的能源安全利益:获取能源,特别是在中东地区;保护国家石油公司(NOCs)的海外投资和活动;确保欧亚大陆陆上石油和天然气的供应;保护用于大约80%石油进口过境的印度洋-太平洋航道。作为“一带一路”倡议的一部分,中国在印度洋-太平洋海域的港口投资巨大且迅速增加,亚洲的海上安全面临许多问题。能源安全是中国蓝水海军快速扩张、在印度洋进行港口建设以及在非洲东海岸的吉布提建立新的军事基地的重要推动力。

3.中国企业和政策性银行在整个“一带一路”地区为燃煤发电项目进行大规模投资和融资并没有引起重视,但非常重要。例如,中国在中巴经济走廊(CPEC)投资500亿美元中的60%是用于燃煤发电的。这个项目对巴基斯坦来说是非常有利的,在那里电力极其缺乏。但这也凸显了“一带一路”倡议对该地区和东道国能力的重要影响,如这些地区在《巴黎气候变化协定》下实现减排目标的能力,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在处理国内空气污染问题同时,中国也有可能通过投资燃煤发电向亚洲其他地区输出碳排放。因此,“一带一路”倡议为整个地区带来巨大的能源效益,中国筹集资金并且投资新能源的生产和基础设施将有助于推动经济增长和提高生活水平。另外,这一倡议也带来了深刻的重商主义影响,因为它扩大了中国能源进口规模、范围和影响,并使中国能够越来越好地塑造横跨欧亚大陆及印度洋-太平洋重要航道未来的能源安全环境。

4.鉴于“一带一路”倡议对于该地区能源安全和环境挑战的复杂和交叉影响,国家亚洲研究局(NBR)以“亚洲的能源安全和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为主题,推进2017年能源安全计划。每年,这个正在进行的计划会评估亚洲能源市场和地缘政治的重大发展,以帮助决策者更好地理解和应对能源和环境安全的影响。这个计划重点关注“一带一路”倡议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包括中国国有石油公司的扩张和改革、中巴经济走廊能源地缘政治、横跨欧亚大陆的能源基础设施投资以及中国在印度洋-太平洋海域活动的影响。国家亚洲研究局委托4位学者撰写论文,对这些具体问题进行专门研究。初步的研究结果于2017年6月7日在华盛顿特区的一个研讨会上进行了详细讨论,与会者包括来自美国和外国政策制定部门的高级代表以及领先的行业和地缘政治专家。在小组讨论之前,国家亚洲研究局高级研究员纳德吉·罗兰(Nadege Rolland)发表了一篇主题演讲,该研究员最近发表了一篇强有力的研究报告,题为《中国的欧亚世纪?‘一带一路’倡议的政治和战略影响》。笔者将他们在研讨会上收到的反馈整合起来,以帮助他们进一步完善论文,这是这些论文首次在这里进行集体发表。

5.在纳德吉·罗兰的主题演讲中,她列出了“一带一路”倡议的基本范围和中国面临的一些挑战。她表示,这个倡议不是“发展援助计划”或“全球化的升级版”,而是反映了中国根据自身利益重塑欧亚大陆的雄心。“一带一路”倡议是一个以中国为中心的倡议,为国家的长期经济利益服务,虽然其不一定会破坏现有的世界秩序。“一带一路”倡议正在被推广,由于所涉及国家和地区的多样性,项目的复杂性,接受援助和投资的国家之间的不同反应;美国、印度、日本和俄罗斯等大国的疑虑;中国投资数十亿美元的地区的安全环境是高度不确定的,中国面临巨大的挑战。罗兰认为,其他国家需要与中国进行接触,努力塑造“一带一路”倡议,以支持共同的全球发展目标,促进欧亚地区未来的繁荣与和平。

6.在第一篇文章中,邓丽嘉(Erica Downs)考察了“一带一路”倡议与国家石油公司(其回归是为了扩大国际投资和收购)之间的相互作用。她表示,该倡议不太可能显著改变国家石油公司海外投资的模式,因为它们的战略越来越多是全球石油行业竞争所驱使的严谨决策的结果,而不是由解决资源短缺等政策目标决定的。尽管如此,中国的国有石油公司可能会寻找机会,通过口头上将它们的投资计划与其目标联系起来,以表明它们支持习近平的标志性外交政策倡议,从而在“一带一路”倡议中获益。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其他大型国际石油公司,包括来自美国的石油公司,也许能够从与中国国有石油公司的合作中获益,以及通过将其活动与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目标联系起来,以在中国获得商业机会而获益。邓丽嘉的分析显示,中国的国有石油公司将倾向于投资全球石油行业,而不是仅仅通过利用“一带一路”倡议提供的机会,尽管其全球增长将加强中国不断扩大的欧亚能源“足迹”。

7.在第二篇文章中,伍德罗·威尔逊国际学者中心的迈克尔·库格尔曼(Michael Kugelman)研究了中巴经济走廊的规模和能源层面的问题,评估了南亚能源地缘政治的主要障碍和影响。中巴经济走廊被选为一个特殊的案例进行研究,因为它是“一带一路”倡议的核心路线之一,其中涉及一些首创和最精心设计的能源项目。因此,该走廊可以帮助确定“一带一路”倡议能源方面的一些现实挑战和影响。库格尔曼认为,中巴经济走廊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巴基斯坦长期能源短缺的问题,同时也增加了中国进入欧亚能源市场的渠道。然而,他认为这个项目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能源短缺问题,其根源于政策问题,远远超出了供应问题。他还表示,中国项目的成功深深依赖巴基斯坦不稳定和不确定的安全局势。中巴经济走廊将加深中国在巴基斯坦的强大影响力,并明显加剧印巴紧张局势。此外,真正的问题还在于巴基斯坦是否有能力为发展新能源进行投资。

8.在第三篇文章中,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的余家豪(Kaho Yu)研究了“一带一路”倡议对全球能源合作、地缘政治的影响。他认为,该倡议将促使中国采取更多的多边能源合作计划,这有可能重塑当前的国际能源秩序。余家豪建议,美国应该通过加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或在亚洲开发银行和世界银行资助的能源基础设施项目中发挥积极作用,使一些商业领域从中国的“不良协调”中受益。美国不应该认为所有“一带一路”项目都是政治性的,应该对那些受商业推动的项目保持开放态度。此外,由于“一带一路”倡议将使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在印度洋-太平洋海域发挥更大作用,以及中国对港口设施进行控制,美国应该考虑采取一些方法将中国海军纳入国际海事行动和合作关系中。鉴于中国可能最终确定欧亚大陆能源贸易和投资规则,美国将从现有的国际能源秩序中受益,并致力于保持其适应新力量的灵活性。

9.在这份报告的最后一篇文章中,新加坡国立大学的克里斯托弗·伦恩(Christopher Len)将重点放在了“一带一路”倡议海洋层面(“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关系以及中国为确保其海上能源供应安全所做的努力上。他认为,中国传统上对自力更生的重视,推动了其长达30年的能源多元化战略,这一战略很大程度上依赖印度洋-太平洋的海上供应,反过来又促进了海军能力的提高。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需要长期“友好”的港口,同时中国正在寻找陆上运输路线,以连接印度洋石油和天然气运输路线,因此,这一倡议的一个关键组成部分是中国200亿美元的投资——用于控制整个印度洋、红海和欧洲的港口设施。印度洋地区未来的能源地缘政治将取决于其他国家对中国这一正在崛起的海上力量的适应,或者印度、日本和美国之间为阻止中国的计划而形成的战略伙伴关系的发展,这种发展对亚洲的未来会产生潜在的破坏性影响。

10.总的来说,这份报告表明“一带一路”倡议涉及范围广泛,并分析了其对欧亚大陆和海洋能源环境的影响。长期的结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国继续推进这一倡议的努力程度,以及该地区其他主要国家(包括美国)对中国在整个区域能源版图上日益扩大的影响力的反应。对美国、日本、印度、澳大利亚和印度尼西亚等地区大国来说,更积极地参与中国政府的“一带一路”项目,以支持或扩大该地区现有的多边机构,促进能源安全合作,将是至关重要的。如果美国和其他国家联合起来破坏“一带一路”倡议,使中国的“雄心”受挫,那么结果很可能使该地区成为一个不那么稳定的地区,无论是在地缘政治方面还是在能源安全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