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编简介

沈继龙 安徽医科大学病原生物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安徽省病原生物学重点实验室主任和安徽高校人兽共患病省级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中华医学会热带病与寄生虫学分会副主任,中国动物学会寄生虫学分会常务理事,省检验医学会副主任委员,省检验检疫卫生检验专业分会副主任,国家核心期刊《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副主编,《临床输血与检验》常务副主编;主编或作为编委编写国家规划教材和专著等34部;历任安徽医科大学科技处处长、国际教育学院院长兼外事办/港澳台办主任,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安徽省政府血吸虫病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安徽省医学会常务理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初审和终审专家,卫生部教材办检验医学教材编审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科技奖第二届评审委员会委员等。
沈继龙教授先后在山东大学齐鲁医学院(原山东医学院)和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原中山医科大学)研究生毕业并分别获硕士和博士学位;先后受国家卫生部和国家教委派遣,赴日本帝京大学和美国俄亥俄州Case Western Reserve University从事研修和高访研究;获得安徽省高校“十五优秀人才计划”首批学科拔尖人才;先后获“卫生部优秀教材奖”“教育部科研管理先进个人”“安徽省优秀留学回国人员”“安徽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安徽省优秀教师”“安徽省师德标兵”“安徽省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先后主持完成国家重大基础研发计划(“973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6项,省部级课题多项;在PNAS、Cellular and Molecular Immunology和Parasites &Vectors等发表中英文论文200余篇,指导中外博士、硕士毕业研究生110余名。沈继龙教授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得中华医学科技奖、省级和厅委级自然科学奖/科技进步奖和教学成果奖等多项,发明专利5项;从事弓形虫与弓形虫病研究40余年,目前主要承担本科生、研究生和留学生的教学任务,并从事感染与免疫、临床检验诊断技术、血吸虫与血吸虫病的研究等。

伦照荣 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本科就读于中山大学生物学系,中山大学硕士、博士研究生毕业,获理学硕士和理学博士学位;1990—1995年先后在瑞士热带医学研究院和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完成博士后研究;1993年获加拿大国家自然科学和工程学研究委员会(NSERC)国际杰出青年科学家奖;1997—2002年先后为加拿大国家食品检验局寄生虫学研究中心科学家和加拿大Saskatchewan大学Research Officer。曾担任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动物寄生虫辐射疫苗项目评审专家、WHO非典型人锥虫病诊断专家和亚洲原生动物学会主席(2018—2021),动物学国家重点学科(寄生虫学)学术带头人和华南寄生生物研究中心主任。现为中国动物学会原生动物学分会理事长(2021年至今),中国动物学会寄生虫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受聘英国Salford大学为荣誉教授。
伦照荣教授主要从事人兽共患病,特别是寄生虫病的流行、寄生原虫生物学和基因功能、种系演化、寄生虫与宿主关系等的研究。系统论述了我国重要人兽共患寄生虫如华支睾吸虫、广州管圆线虫、利什曼原虫等的流行特点和有效的控制策略,为流行区相关病原体的防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发现布氏锥虫(Trypanosoma brucei)假基因具有调控发育的功能,并迅速被Science点评;提出原生动物具有恶性化的新观点,并应邀到美国科学院作相关的学术报告。证明大鼠路氏锥虫(Trypanosoma lewisi)具有完全抗正常人血清溶解因子——载脂蛋白L1(ApoL-1)作用的生物学特性,并确认其是一种典型的人兽共患锥虫。分离出我国弓形虫虫株,建立虫株库并进行系列系统研究,揭示了一氧化氮合酶敲除大鼠抗弓形虫的机制,明确温度是弓形虫感染脊椎动物细胞的重要因素。伦照荣教授先后主持完成国家重大基础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国际合作、美国Stanley Medical Institute基金等多项国际、国家和省部级课题。在国内外权威刊物包括Lancet Infectious Diseases、Nature Communications、PNAS、Cell Research、Nucleic Acids Research、Trends in Parastiology、《科学通报》《中国科学》等发表论文200多篇。伦照荣教授还是微生物学和免疫学高引学者(2016—2021),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