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章 一把小刻刀

一把小刻刀

史蕾

去年暑假,接到的任务是教新初一。虽然是任课老师,但是多年的习惯,我决定要先去家访。因为要先了解自己所要执教的对象,才能有的放矢。一个炎热的下午,我叩开了他家的门。他奶奶开的门,进门后,我看见一个男孩子,1米7不到一点的个子,斯文的脸,戴着一幅眼睛,神情显得很紧张。奶奶说,听说老师要来家访,他很紧张,老早就说要给老师凉好茶。我的第一印象,这孩子胆小,但是很善良。他把已经完成的部分作业拿出来看,在我已经家访了的学生中,他的作业是还是比较清楚的,作文也写得不错。也许是初中的新老师首次上门的缘故,他始终显得拘谨。交谈中,了解到他的爸爸妈妈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分开了,现在每周末他会去他妈妈那里。这样的情况似乎跟我自己的家庭有些相像,于是心里不禁对他多了一种亲切、同情和关心。

阴差阳错,开学没有教他们,而是到了初三,但是他成为了我带的文学社成员之一。或许这就是缘分吧。于是,除了在社内关心他之外,我的目光在社外也对他多了一份关注。因为他所在的班级,我有近一半的人已经家访过,所以对这个班级也是多了一份感情。

有一次,课间时,我走过他们的教室。眼睛一瞥,看见大多数同学都在那里嬉笑,其中有几个身影低头在写作业。他也低着头,但不像是写作业。我很好奇,于是悄悄走过去。一瞧,他拿着一把小刻刀,刻着一个粉笔头。我拿起他的刻刀,说:“这刻刀怎么能随便带来,还刻粉笔?”边上的同学笑了起来:“老师,他已经带了三天了。”他又是很紧张地说:“那个老师,老师,我随便玩玩。”

真的是随便玩玩吗?我敏感地觉察到,课间时分,这样的玩耍不是这个年龄孩子的特点。也许,他心里有着难言之隐。我跟他说:“放学再到我这里取吧。我先拿走玩玩。”

他静静地坐在我前面,缓缓地说着他的事情。

很小的时候,爸爸妈妈分开了,他一直跟着爸爸,平时基本和爷爷奶奶住,周末会到妈妈这里。爷爷是小学数学老师,教育他很严谨。所以他小学时一直成绩很好。爸爸基本上每天下班回家吃饭,会跟他聊天。他对他爸爸很佩服,觉得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甚至能知道他在学校犯的错。妈妈开明的时候,他愿意过去;妈妈很唠叨,疑神疑鬼时,他就很烦。

他还告诉我同学平时也确实说他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这一刻,我突然有一阵心疼。这孩子,从小生活环境复杂,还能够保持善良的心地,优秀的成绩,已经很不错了。

我递过一个油桃给他,告诉他如果愿意,可以每天来跟我说说话,需要我保密的地方,一定保密。你在我面前越放轻松,我越高兴。刻刀你拿回去,不要用这种方式回避现实,真有兴趣,来教我刻。

牵手浙大,捐书云南。活动在我们学校开展,需要小记者采访。我觉得这是一个好机会,可以让他迈出主动和人交流的第一步。于是前晚在QQ里约上他,告诉他采访怎么做。他事先拟好了题,我帮他进修了修改。但交流快结束时,他问:“老师,采访时,你会在吗?”我想或许是第一次,他有些害怕,就说:“放心,我会陪着你的。你只管去做,真砸了有我在。”他于是放了心。

第二天,他像模像样地拿了采访本和笔做起了小记者。也许是有了事先的准备,也许是看见我一直坐在附近,他完成地很顺利。他采访了浙大的两位同学,自己班上的同学还有学生处主任。当夜,写出了一篇比较像样的报道。

可是,我不能总是陪着他的。他总是要独立面对这些人和事的。于是有一这一次的经验,我在后面的两次活动中没有陪伴他。一次让他自己去采访,一次还让他把任务分配给同学们做,然后汇总。

一学期下来,他有三四篇报道像模像样地挂在了校园网上。

当然,刻刀,是没有再拿出来过。

如果没有家访的设想,就不会走进他家;如果没有事先的了解,就不会多一份关注;如果没有倾听的耐心,就不会有他心语的倾诉;如果没有帮助的方法,就不会有他的采访;如果没有事后的反思,就没有他的进步。思考,实践,反思,永远是我们进步的方式,师生皆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