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自律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坚信自己与众不同,这恰恰阻碍了我实现财富自由。市场也强化了我的这一信念。我创业,接受杂志的采访,为自己的初创公司筹集了数千万美元。“我(显然)即将拥有数千万甚至数亿美元的财富,因为我(显然)如此优秀。”几次接近成功的经历反而加深了我的这种信念。

我深信自己即将一飞冲天,于是对量入为出或储蓄投资的想法不屑一顾。我的公司随时可能上市或被收购。在我二三十岁的时候,我每年本可以轻松存下一笔钱,少则1万美元,多则10万美元,但是,当唾手可得的财富就在眼前时,我何必委屈自己呢?然而,生活给了我沉重的一击。2000年的互联网泡沫、金融危机和婚姻破裂,一次次粉碎了我的发财梦。然后,就在我42岁那年,我的第一个儿子出生了。

没有天使的歌唱,没有温情脉脉,我只感受到翻江倒海的恶心,以至于直不起腰来。让我崩溃的不是产房里的流血和尖叫,而是汹涌而来的羞耻感。我搞砸了。我本来可以坐拥数百万美元的存款,但我没有。我失败了。直到几分钟前,我还能忍受这种失败,这毕竟只是辜负了自己。但现在令我无法忍受的是,我意识到自己辜负了儿子。

我的失败源于错误的选择,而我之所以犯错,并非因为我不懂钱。我拥有MBA学位,曾筹集数千万美元资金。我的公司每周按时给员工发放工资,每个季度都实现赢利。我对金钱并不陌生,只是不擅长理财。这并非个例。一项针对英国消费者的研究发现,虽然金融知识匮乏和缺乏自控力都会导致人们债台高筑[1],但数据表明,“在导致过度负债的因素中,相比金融知识的匮乏,自控力的缺乏往往是罪魁祸首”。

财富自由并不来自智力的修炼,而是行为模式的结果。那么,我们该如何减少导致过度负债的行为,并培养出能创造财富的行为模式呢?换言之,我们该如何让自己的行为与意图保持一致呢?表面上看,这似乎需要自控力。然而,自控意味着凭借意志力严格执行计划。这种与自身的本能不断抗争的状态,终究会让人精疲力竭。一定有某种更深层次的力量,使人能够保持知行合一。

一言以蔽之,我们需要塑造“品格”。面对现代资本主义的种种诱惑、人性的弱点、生活的挫折与命运的捉弄,我们唯有将良好的行为习惯根植于自身的品格,才能凭借持之以恒的决心抵御外界的冲击。如果我们有意塑造自身持之以恒的品格,新年计划就不会落空,人人也都会记得写感谢信。然而现实是,我们的行为恰恰反映了我们的本性。因此,与流行的观点相反,重要的不是想法,而是行动。

在这一部分中,我将分3个板块深入探讨品格的养成。首先,我将剖析品格塑造的核心机制与原则。其次,我将分享这些原则在我个人生活中的实践,并为你提供塑造坚韧品格的建议。最后,我将把视野拓展至整个社会。人是社会性动物,唯有与他人合作(有时是与他人竞争),我们才能充分发挥潜能。

[1] John Gathergood, “Self-Control, Financial Literacy and Consumer Over-Indebtedness,”Journal of Economic Psychology 33, no. 3 (June 2012): 590–602, doi.org/10.1016/j.joep.2011.1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