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跨学科戏剧美育:戏剧式学习与教学
- 李析静
- 2995字
- 2024-12-31 20:33:51
二、让知识转化为智慧
“生命不是你所知道的,生命是你所感受到的。”
戏剧令知识可感,解决的是知识输入的问题,使知识易于理解。而理解只是学习的开始,从知道到习得(在生活中实际运用从而真正转化生命),这一过程“道阻且长”。但如果缺少这一过程,整个学习过程的意义何在?
多数人的认知止步于“知道”。所以,“知道了许多道理,却过不好这一生”,成为了普遍的困扰。
戏剧应该提供“输入—内化—输出”的完整学习过程。内化,是知识消化、吸收的过程;输出,是在生活中实际运用,包括能给他人讲明白,以及面对具体情境时能解决实际问题。
有人以为自己学会了,可在给别人讲的时候总是讲不明白,这不能归咎于听者,因为真正的专家有办法让七岁孩子听懂复杂的原理。然而,能将任何知识讲述清楚的人,也不一定能够在真实的生活中运用自如。
知识和智慧的鸿沟正在于此。对于教育来说,这才是终极挑战;对于学习来说,这才是最终目的。纵观我们传统文化中的“修身”之道,都是在讲身心的自我实践、自我提升、自我丰富和自我校正。而当代教育的核心同样是“成长”问题:有目的地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心理机能,以充分发挥心理潜能。
戏剧集身体性、语言性、意象性、体验性、情境性为一体,可以将许多关于“成长”的抽象概念显化成具体生动的生命经验。以戏剧贯穿于“输入—内化—输出”的完整过程,可以使输入、内化和输出同步高效进行,我们可将戏剧视为一个“生命的排练场”,或生活的预演。
戏剧还使学习过程多了一个附加价值——审美体验。戏剧可以令学习过程审美式地发生和呈现。根据认知哲学的观点,审美体验位于人类经验的最高层。空剧团每一个阶段的学习都会以一台完整的戏剧演出来呈现。为什么“美”这一附加值如此重要?懂得广告本质的人一定会认同,消费者购买商品时,起决定作用的不是理性,而是感性。该商品在消费者心中激发的情感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当我们以美的形式学习并输出——呈现一台戏剧演出,会深化并升华我们的体验。以戏剧的方式学习可以将美与知识艺术化融合,赋予知识以美好体验,而美好的体验我们永远不会忘记。
这样一来,我们不再认为知识是枯燥的,也不再把艺术看得过于高远。《二十四炁·少年游》就是我们的一次尝试。
作为二十四节气和古诗词吟唱的学习汇报,《二十四炁·少年游》的演出是在凤羽的稻田剧场进行的。四年之后,小演员若尧写下了这样的话:“记忆中印象最深刻的表演是在凤羽稻田剧场中的演出,12个人对应12个月份、24个节气,那些场景风貌我仍旧铭记于心。两年后,当我再以一个游客的身份去参观凤羽,发现自己曾经的身影依旧通过影像伫立在那里。”
“二十四炁·少年游”这一阶段的学习持续了一年,完整经历了二十四节气和七十二候。白露那天,我们在课堂上体验了茶道;冬至,我们在苍山上晒背、即兴舞蹈;秋分,我们在凤羽稻田中演出。如何让孩子既懂得抽象的概念,又能将其作用于自己的生命?如何帮助孩子有效建构生活?这是我们始终关注的。
戏剧式教学,始终把学习对象放在一个具体场景中。情境,是重要教学方法。我们举一个“冬至”戏剧课堂的例子,如果还记得本部分开篇的《小至》,就太好了。
冬至,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开启北行的旅程。这一天是“阴极之至,阳气始生”,北半球的太阳能量最低,因而传统上人们会以歌舞等欢庆形式来激活内在的火元素——让生命保持活跃的能量。
在中国古代,这一天是最重要的节日之一,民间祭祀祖先等活动颇多。节气的原本意义是提醒人们天地能量的变化,衣食住行、行为举止都应顺应于此。这一天,我们了解了冬至这天天体运行的特点、世界各民族对于冬至的认知及冬至的风俗、冬至的能量变化与气候特点,还学习了道家传统养生术——二十四节气导引术之“升嘶降嘿式”,帮助保护刚刚萌发的阳气,养精蓄锐。
最后半小时,我们以戏剧演出整合所学,呈现了一个完整的“冬至小品”。
冬季,五行属水,对应黑色。我们用了黑纱,身着黑色的排练服,内搭为白色,这是象征“阳气始生”的服装。我们以二十四节气引导术为基础,用现代舞的形式进行加工,又运用了自由吟唱,加入了杜甫的《小至》一诗与即兴音乐,呈现了一场美好的、仪式感强烈的冬至庆典。
这样的24个“节气小品”加在一起,就成为一台完整的《二十四炁·少年游》原创戏剧。然而,这并不是戏剧式教学的终点。
每到冬至,能够意识到天地能量的转化、气候的变化,知道如何饮食起居,能够辨别身体发生的信号并知道如何调理,懂得植物此时需要什么……这也不是终点。
读到《小至》,就唤起一种包含感受和认知的完整感悟;在冬至,有形和无形的“宇宙秩序”以多种感官体验的形式被鲜活地经历,以至于似“与天地合其德”,这种全息式的审美体验才是我们所认为的“冬至”这一知识点学习的终点。这应该是一个开放式终点或相对的终点,因为它应该具有无限延展性。
让我尽力描述一二画面。
北斗七星斗柄指向正北,地球和日月星辰的运动轨迹具体地呈现着时间。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外界天寒地冻,内部阳气萌生,物极必反,一个新的太阳周期开始了,人们需要带着最大的觉知从内外两方面观照这个重要节点。冬至对应着“复”卦,我把它理解为周而复始的“复”。“雷在地中,复;先王以至日闭关,商旅不行,后不省方。”这天要守,要气沉丹田,蓄养雷火。《后汉书》说:“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被誉为千古第二的书法名作,只有28个字的《快雪时晴帖》,正表达了这个意象:圆笔藏锋,不露锋芒,沉静内敛,气定神闲。明代鉴赏家詹景凤谓之“圆劲古雅,意致悠闲逸裕,味之深不可测”。
古碑帖没有标点断句,后人对这28个字有两个版本的断句。
其一:“羲之顿首,快雪时晴,佳想安善。未果为结力不次。王羲之顿首。山阴张侯。”
其二:“羲之顿首,快雪时晴,佳。想安善。未果,为结。力不次,王羲之顿首。山阴张侯。”
“快”“时”“晴”三个字是重点,其意思很可能与现在不同。快,代表外在节奏,更表示一种畅快的心情。“晴”按照《说文解字》的理解,应该写作“夝”,“雨而夜除星见也”,指“夜间雨停”。时来运转,好雨知时节,“时”有“天时”的意思。
看着“快雪时晴”,王羲之应该是和缓惬意的,想想自己和朋友都挺好,不管什么事情有无结果,都不在意了,话说没说完也不重要了。“力不次”可能指体力不济,也可能指表达难尽其意,或者兼有。信的正文只有15个字,里面有太多心照不宣。想必他的朋友张侯从书法的气韵之中读到的更多。
初一语文课有“书法鉴赏”的知识点,在这里可以运用具身化方法来学习。书法的核心在于对“气”的把握,现代舞的身体训练中“气”也是重点。在课堂上,师生以《快雪时晴帖》的情境,来建立身体、书法和天时的关系。
书法家推开小窗,看着这场快雪诗意飘落,屋里燃着炭火,喝了两口酒,这样的心情如果有朋友懂得该多好……他慢慢磨墨,雪突然停了,北斗星隐约可见,斗柄指北,或许也正是山阴张侯所住的方向。他以笔蘸墨,像把“气”灌送到笔尖,手随之游走……
在这个情境中,多种感官体验融为一体。节气的特点、中国文人的优雅、书法艺术、难言的人生况味,在个体经验中恰当地结合在一起,固定下来。这似乎又像一种仪式:在冬至这天,通过调整行为和心态,打开一个新的生命情境。冬至因而不仅意味着一系列有机关联的知识点,更意味着活色生香的个人体验,如同一幅全息的画卷。
这样的课程,其设计和操作难点在哪里呢?我将在下文逐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