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章 位卑未敢忘忧国

等詹徽他们离开之后,院子里边的气氛依旧显得有些沉闷,蝉鸣依旧不断,可这个时候他们已经没有觉得那么的烦躁。

即便夏日炎炎,听完了朱雄的那些论点之后,他们却如沐春风。

陆瑾言、孟广哉和谢孟礼他们三个人,今天算是大开眼界,以前他们就觉得朱雄的论点相当的精彩。

可他们始终觉得可能是自己的见识不够,所以才会觉得精彩绝伦。

但今天看到连堂堂的吏部尚书和礼部侍郎在朱雄的那些论点说出来后,都被震惊的哑口无言,他们才明白,朱雄的论点是有多么的震撼。

接着陆瑾言、孟广哉和谢孟礼也都学着他们的恩师秦秉宪那样,对着朱雄深施一礼。

朱雄赶紧将他们一一搀扶起来,“你们这又是干什么?”

陆瑾言首先说话了,“二郎,能与你同窗共读,实属我们莫大的荣幸;而我,更感无上荣光能成为你的姐夫。

“我们这些人,不过是茫茫人海中的凡夫俗子,即便侥幸通过了秀才、举人考试,但在你面前,就如萤火与皓月相较,显得那般微不足道。

“而你,在与我们相处的过程中,尽管才华横溢,却从未有过丝毫的骄傲自满,更未曾轻视我等,这份难能可贵的谦逊,让我无地自容。

“因为我若但凡有你一分才能,我也想让全天下人都知道。”

听完陆瑾言这番话,孟广哉和谢孟礼也是感慨。

“别说有你一分才能,就算半分,我都得让整个京城都知道我的大名。”孟广哉更是毫不隐晦的说道。

谢孟礼也跟着大笑起来,“我也是,所以咱们与二郎相比,那真的是高下立判,我等乃是凡夫俗子,而二郎则是隐世大才。”

同窗好友这般和谐,让秦秉宪越发骄傲。

即便陆瑾言他们并没有像朱雄这样的才能可是他们的品行都非常好,都堪称读书人当中的楷模。今后他们可能没有朱雄那样的成就,但也不会比同龄人差。

大家笑过之后,陆瑾言马上又说道:“先生,您觉得那两位大人,会将今天二郎所说的税制改革和考生法汇报给当今陛下吗?”

一提到这个孟广哉和谢孟礼也都关心起来,如果皇帝陛下知道了二郎是一位如此大才的话,说不定会破格任用,到时候二郎可就一飞冲天了。

朱雄在与他们的讨论当中,从来都不避讳自己想要为官的想法。然而想要走正经途径入仕为官的话,光是科举就不知要浪费多少时间,若能走捷径那是最好的。

秦秉宪身形站的笔直看着凌汉他们离开的方向,“会的,詹徽那个人我不了解,可是斗南兄一定会将今天所有的议论如实汇报给陛下。而以老夫对当今陛下的了解,陛下要是知道有如此好的改革措施,一定会大力推行。”

听到秦秉宪的话,陆瑾言他们都非常的激动。

不过很快谢孟礼就说出了一个担忧,“可毕竟不是从二郎嘴中说给陛下听的,一旦真正实行,一旦真的改变了我大明格局,那这份功劳会算到二郎头上吗?”

说到这里,就连秦秉宪都有些叹息。

他虽然想要将自己的弟子给举荐出去,但从未曾想到,今天的这些议论会有如此惊天动地。

如果知道的话,他一定会让自己的弟子稍微隐晦一点,然后自己将所有信息都抄录下来交给凌汉。

让他代为转述给皇帝,这么一来,皇帝就会知道是民间的大能出的这个主意,说不定功劳就会算在朱雄头上。

可现在朱雄说出来了,如果詹徽那个人将朱雄的见解转述给了皇帝,皇帝认为是詹徽的功劳,那就吃大亏了。

看出了恩师秦秉宪和陆瑾言他们的遗憾的朱雄,却微微一笑:“如果真的实行改革,我真不希望别人知道这是我出的主意。”

朱雄这么一说,就连秦秉宪都感到诧异如此泼天功劳,难道不想要吗?

这算到谁头上谁都能荣华富贵一辈子,说不定直接就赏一个七品官,如此一来不知道可以节省多少时间。

可朱雄居然说不希望被人知道是自己出的主意,这又是因为什么?

朱雄解释起来,“我提出的这些税制改革跟考成法一旦实行,必然掀起滔天波澜。

“你们想一想,这是我一个平民百姓,又或者将来即便我入朝为官,也是从七八品小官开始,那我能承担的起如此多文人墨客和官员,甚至勋贵的口诛笔伐?

“就连小老百姓都知道断人财路,如杀人父母。我所提出的改革,可不仅仅只是断一个两个人的财路,断的是天下多少权贵的财路。

“他们别说杀我的心有,就算是把我挫骨扬灰,把我十八代祖宗都给干掉,把我身边所有人都给铲除掉的心都有,我们能承担得了吗?”

朱雄的清醒一下让本来为朱雄暴打不平的陆瑾言,他们瞬间清醒过来。

说的对呀,涉及面如此广的税制改革和考成法,一旦让别人知道是朱雄提出来的,受害者纵然不得不委曲求全的去执行,可是暗地里边派几个杀手干掉朱雄来泄愤,这种事情还是很简单的。

从朱雄在京城救下那对爷孙所做的布局来看,朱雄是个刚正却不迂腐之人。

他很明白自己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

对付一个小小的大理寺亲眷都必须得要谨言慎行,更别说得罪全天下的官僚跟权贵。

那些权贵对付不了皇帝,难道还对付不了你一个小小的平头老百姓?

你即便是大才,可是你一无兵权二无势力,人家要干掉你就干掉你。

秦秉宪这才反应过来,“二郎照这么说,你是故意说给詹徽他们听的,你是想要借他们之口来推行改革变法?”

朱雄点头,“恩师,我如今不过才一十八岁,即便我通过科举走仕途还不知要多少年,我这满腔的抱负没办法施展,可我又看不得天下如今一派欣欣向荣的局面之下隐藏的祸根。

“我这改革变法的举措实在过于严酷,不是一般君主所能驾驭,唯有当今的陛下才有超越常人的决断。所以我必须得要让当今陛下来推行我所说的改革变法,必须得要让我大明国力更加蒸蒸日上。

“这是我身为大明子民必须要做的事,这也是我身为读书人必须要做的事。

“位卑未敢忘忧国,我辈读书人若连这点肚量都没有,只想着荣耀加身,读的那些圣贤道理又有何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