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袁同礼年谱长编(一)
- 雷强撰
- 3018字
- 2024-12-27 18:48:03
袁同礼先生小传
雷 强
袁同礼,字守和,祖籍河北徐水,1895年3月25日生于北京,中国现代图书馆学家、博物馆学家。父亲袁承忠仕途中辍,母亲韩毓曾曾协助严修开办女塾。兄长袁复礼为著名的地质学家,堂弟袁敦礼是体育教育学家,有“袁家三礼”之誉。先生早年入姻亲李焜瀛家塾学习,自此结识李宗侗。1916年夏,北京大学文预科英文甲班毕业,同窗有傅斯年、周炳琳、毛以亨等人,同年入清华学校工作,任“英文兼图书助理”,因主任戴志骞赴美留学,旋即负责校图书室事务,于日常工作外尤其负责监督营造新馆,并广邀学界人士如胡适、任鸿隽等人来校讲座。1918年冬,与李大钊等人筹组北京图书馆协会,当选正会长。1919年加入少年中国学会,积极参与会务。1920年由北京大学资助并获清华学校津贴,赴美留学,入哥伦比亚大学历史系学习,并加入美国图书馆协会。在美期间,积极为北京大学图书馆获取美国出版物、交换品,并设法谋取国会图书馆印制的书目卡片,作为中国现代图书馆标准化编目之模本。1921年秋,受黄郛邀请担任其私人助理,为其参与华盛顿会议准备相关资料,自此结识诸多外交界人士。1922年,获哥伦比亚大学学士学位,10月入纽约州立图书馆学校,翌年6月完成必修课程,随即前往英国入伦敦大学。1921年至1923年每年夏季,均赴国会图书馆实习,藉此对大型图书馆的行政、业务、馆藏、馆员、馆舍等诸多方面有切身的体会,亦与该馆人士建立起广泛、深厚的情谊。1924年在欧洲大陆各国考察图书馆并访查《永乐大典》流散情况,6月获纽约州立图书馆学校图书馆学学士学位。
1924年7月底归国,短暂出任广东大学(即后来的国立中山大学)图书馆馆长。是年冬即北上,被推为北京大学图书委员会委员,又因黄郛举荐加派为清室善后委员会委员之一,虽资历最浅,但因熟悉欧美博物馆典章制度、运营手段,深获各界人士信任,自此与故宫博物院结下深厚渊源。1924年11月底,任北京大学教育系讲师并讲授图书馆学、图书利用法、目录学等课程,不久即以新法整顿该校图书馆,主持馆务。1925年,将大部精力投入清宫物品点查工作,并筹组中华图书馆协会,尤其妥善处理北京、上海两地前期组织的合并事宜,折冲樽俎、深孚众望,奠定图书馆协会组织框架,确保其发展走入正轨。是年11月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与北洋政府教育部依照约定成立国立京师图书馆委员会。1926年2月底,中基会因政府无法履约,决定自办图书馆,定名为“北京图书馆”,聘梁启超、李四光为正副馆长,先生为图书部主任,自此协助任公为馆务操劳,并以该馆承担出版品国际交换职责。1927年5月21日,与清末名臣袁昶孙女袁慧熙女士结婚,旋东渡日本,假蜜月之便调查日本藏中国古籍善本情况,特意赴东京访问内阁文库。1928年夏,国民革命军北伐成功,是年10月,与蒋廷黻等人筹划王彦威、王亮所藏《清季外交史料》出版,此部史料后为中外学术界所倚重,为中国近代史研究之要典。1929年1月初,受中基会之聘为北平北海图书馆(原北京图书馆)正馆长,随后南下出席中华图书馆协会第一次年会。同年6月,中基会决定原北平图书馆(京师图书馆)与北海图书馆合组成立国立北平图书馆,蔡元培为馆长,先生副之。因蔡元培身兼数职且长期在南京、上海居住,馆务几由先生全部主持,确立各种规章制度,并将图书馆工作分采访、编目、阅览、参考等架构,广泛罗致人才,派员出国赴欧美学习进修,访查英法各国所藏敦煌写经及罕见中文文献,创办中外文馆刊,进行学术研究,编辑多种卡片目录,影印善本古籍,编订联合目录和书目索引等,树立了中国现代图书馆之楷模,获得中外图书馆界和学术界的盛赞。1934年,赴日、美、法、德、苏联、瑞典、英、西班牙、意大利等国访问,与各大学、图书馆进一步确立出版品交换业务,并利用欧美汉学发展之势,积极申请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资助,使得馆务日益壮大,成为东亚地区最为重要的学术、文化机构之一。
卢沟桥事变骤起,馆务被迫中断,所幸1933年起国立北平图书馆已着手将善本择要装箱南迁,并在南京、上海筹设办事处。1937年8月初,奉教育部令离平,历经险阻于9月初辗转抵达长沙,随即与长沙临时大学筹划合组图书馆办法。后因抗战持续,南下同仁随临时大学内迁至昆明。抗战中前期,先生一边遥指北平馆务,竭力维持;一边积极倡导开展西南文献整理工作;一边与西南联合大学筹组中日战事史料征集会,竭尽所能搜集中外相关文献,其中相当部分为日伪出版物,尤为国民政府外交部和学术界所看重;一边以中华图书馆协会执行部主席身份向美欧各国申请援助,以图内迁各图书馆的复兴事业,但因为滇越铁路、滇缅公路运输问题,收效有限。1940年底,远东局势日益恶化,存放于上海租界的国立北平图书馆善本图书不再安全,先生与美国驻华大使詹森等人多次面洽善本运美方案。后经胡适、王重民、徐森玉、钱存训、李耀南等人协助,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前,从上海运出102箱古籍善本,并由在国会图书馆的王重民监督拍摄其中绝大部分为缩微胶卷,此事困难程度超乎今人想象,为国家保存了极为重要的文化典籍,厥功至伟。1941年底,与家人陷于香港,历经半年方得脱险,后由广东、广西、贵州辗转前往重庆。1942年底,与美国汉学家费正清共同撰写《中美文化合作备忘录》,假国立北平图书馆(重庆办事处)和中华图书馆协会之力开启一系列中美文化合作事宜,并通过各种途径以美方捐助救济中国学者,受此恩惠者甚广,今多无人知悉。1944年11月经印度飞往美国,考察图书馆事业,并联络各方募集捐助和书刊。1945年5月,美国匹兹堡大学颁发法学名誉博士学位与先生,表彰其对东西文化交流所做出的巨大贡献。1946年4月,受教育部委托再次赴美,为各国立院校订购书刊,6月赴英,参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筹备委员会,被推选为图书馆及博物馆特别委员会副主席,随后前往德国考察中国古物情况,7月任巴黎会议代表团顾问。抗战复员后,在逆境之中仍多方筹划,努力恢复平馆馆务至此前正常水平,可惜时局日益动荡、物价腾昂,无奈之下于1948年12月21日乘飞机离开北平,后于1949年2月在上海携家人乘船远赴美国,出任国会图书馆中文文献顾问。
1949年夏,赴巴黎出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四次大会,10月底返美。本作归国之计,但受抗美援朝之役影响滞留美国,幸获中基会支持,得以展开续编考狄《中国书目》计划。1951年8月,前往斯坦福研究中心,任胡佛研究所编纂主任,任期两年。1953年10月,前往华盛顿,继续担任国会图书馆中文文献顾问,校订王重民所编该馆中文善本书目旧稿。1954年3月底,携夫人前往欧洲,收集英、法、德、意等国文献资料,重拾续编《中国书目》之责,考订详尽,不厌其烦。1955年2月,偕夫人、长子袁澄回到美国,随即筹划《庆祝胡适先生六十五岁论文集》组稿、出版事宜。此时,先生虽在国会图书馆从事研究,但并非隶属该馆,因洛克菲勒基金会对先生续编《中国书目》之资助通过该馆发放。1957年5月,正式担任国会图书馆著录编目部的职员,翌年3月,转任主题编目部,负责远东文献,直至1965年1月退休。在美期间,一方面出于兴趣爱好,一方面则因养家重担,始终笔耕不辍,陆续编撰、出版《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史目录》、《国会图书馆藏中国善本书录》(校订)、《西文汉学书目》、《中国留美同学博士论文目录》、《现代中国数学研究目录》、《中国留欧大陆各国博士论文目录》、《新疆研究丛刊》(八种)等著作,除此之外尚有相当数量的未刊稿,如《孙中山文献目录》、《马可波罗书目》、《中国考古艺术目录》等。
1965年2月6日,因癌症卒于华盛顿,享年71岁。
有子女四人,长女袁静、长子袁澄、次女袁桂、次子袁清,袁桂在香港沦陷前夭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