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瘦金~幼体

寻常人家挂些字画,总得出自名家大手子。

就算挂不起名家,那也得是上官或者好友给题字的。

这叫雅趣。

可宋煊就敢挂自己的字。

怎么看都像是面皮及厚之徒!

“我总觉得这笔迹有些熟悉,但又想不起来了。”

宋绶站着驻足,面露思索之色。

“我想起来了。”

倒是晏殊率先开口:

“乃是薛曜夏日游石淙的字迹与十二哥有几分相似,大抵是他模仿那里的吧。”

听到晏殊的话,范仲淹也游览过那处景色。

他仔细回忆,又有几分疑色:

“可这些字并不全是那般,我总觉得这小子自己又杂糅了一些书法大家的风格,混在一起,他自己还在摸索当中,不太成熟。”

“希文说的在理。”

晏殊摸着胡须感慨一声。

宋煊这小子身上藏的本事挺多,如今展露出来的怕是一星半点。

宋绶一直都以结果为导向,宋煊在读书上并没有展现出什么天赋来。

毕竟进士可不是那么好中的。

宋绶知道宋煊在诗词一道颇有心得,可那又怎么样呢?

柳三变因为写词,名声大噪。

可是他已经四次落榜了。

人生能有几个四次落榜的机会啊?

考不上进士,纵然有一身本领,那也难以为继。

没前途的!

难不成真的跟一个妓子去执手相看泪眼,无语凝噎吗?

那岂是大丈夫所为!

柳三变倒是想要考中进士,为此还不惜给皇帝多次写阿谀小词。

可惜科举有科举的规矩。

不是你写一首阿谀奉承的词,就能上榜的。

只有进士才有资格给天子写谀圣词。

尤其是大宋的谀圣词是从柳三变开了个坏头。

宋绶不希望宋煊走柳三变的后路。

就算宋煊进了应天府书院,也得好好鞭策他才行。

范仲淹耳朵里却是听到,有客人说十二郎的铺子因为入不敷出要卖掉的话。

晏殊却是明白宋煊对外放出风声的缘故,他不甘心再继续盘踞在这小小的勒马镇了。

这小子早就该出去见见世面。

晏殊甚至隐隐有些期待,此子将来进了朝堂后,会卷起多少风浪来。

倒是范仲淹告诉伙计自己与宋煊是旧相识,今日前来拜访。

伙计倒是看出来三位相公是读书人,再加上自家少爷交友广泛,遂上去禀报。

正在练习写字的宋煊听到范相公来拜访,他眉头一挑。

不会吧?

然后就瞧见范仲淹他们三个一人一杯凉浆,吸溜着上楼来了。

宋煊二人连忙行叉手礼。

“这味道与我在东京喝过的饮子大不相同,纵然去了东京开店,也定然能占有一席之地。”

晏殊手里捧着竹筒,在房间里转悠:

“听闻十二哥的铺子因为亏损要倒闭,我是第一个不相信的。”

“哈哈哈,倒是瞒不过晏相公。”宋煊接过话茬:

“实在是俺二哥是个烂赌狗,俺赚多少钱都填不够窟窿。

再加上俺要去考应天府书院,将来还要多读书学习,索性就断了自己的后路,免得三心二意,心中不肯全力以赴备考。”

“好汉子,有志气。”

范仲淹夸了宋煊一句。

他若是在书院苦读几年,考上进士,可比经营这个凉浆铺子有前途。

有钱有地位,还能为国为民做事,一展胸中抱负!

晏殊却是抓住了宋煊二哥是个烂赌狗的关键词。

这小子以前怕是没少给他二哥擦屁股。

如今仁至义尽,也懒得再填这个无底洞,他开始做假账,倒是有极大的进步,是个有脑子的人。

有些人是不值得救的。

因为他们深陷深渊当中,也会把你给拉进去。

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宋绶则是过去看张方平这个天才的练字的帖子。

嗯。

很是顺眼。

标准的唐楷。

哪像宋煊似的,自己写的四不像,还敢堂而皇之的挂出去。

也就是此地是勒马镇,一个小地方,没多少识字之人。

没有什么赏析的能力。

要是放在东京城内,宋煊的行为,得笑掉大牙。

不说樊楼,就是其他七十二家正店,也不会大言不惭的搞这么一出的。

晏殊又瞥了宋煊练字的帖子,发现比楼下挂的大有进步。

“你这是从哪模仿的笔记?”

“回晏相公的话,我早年间出去逛,在石淙河摩崖题记驻足,年少觉得字好看,便记在心中,后面开始模仿。”

听着宋煊的回答,宋绶颇为意外的瞥了晏殊一眼。

果然是那里。

这便是神童的世界吗?

看样子宋煊此子也不是个未出家门,不知天高地厚的乡下小子。

他年纪轻轻就游览过东京城吗?

可听说他与家人关系并不好,莫不是自己偷溜出去的?

宋绶倒是也没有追问。

范仲淹惊疑了一声。

宋煊的字根楼下相比较,确实大有进步,且不单单是模仿了。

那崖刻的字,确实是好看。

他也记在心中,可写不出来几分形似的。

“十二哥倒是进步神速。”

范仲淹见几人望过来,放下手中的字帖笑了笑。

“岂止是进步神速啊,简直是要开宗立派了。”

晏殊啧啧称奇。

果然临时在台阶上写字与安静伏案写字是两种状态。

“哎,相公们过誉了。”

宋煊嘴上说着话,其实心中颇为自得。

因为盗墓笔记里小三爷的推广,这瘦金体,他可是没少下功夫。

“十二哥年幼时出过乡?”

“嗯,闲的无聊,总是想要去见识一二外面的世界。”

宋煊哈哈笑了几声并未多说些什么。

猛然间来到宋朝,纵然是年幼,可宋煊也想到处去看看,更何况他就住在开封府边界。

跟着商队去东京瞧瞧,不要太方便了。

范仲淹要不是因为家庭缘故,他也想要游历四方增长见识,要不然平日里总挎着剑作甚。

读万卷书,破万里路,许多读书人都有这种想法。

奈何目前大宋的情况而言,许多人都在卷读书,争取考中进士。

至于破万里路,当官了大多数都外放,不会留在东京城的,有的是机会去赶路。

晏殊放下手中的竹筒,连连颔首:

“十二哥也不是一个邋遢之人,就是不知道能不能适应集体生活,书院可不是单人一间房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