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量化交易的历史

量化交易产生于国外,在20世纪初,法国数学家Louis Bachelier发表了博士论文《投机理论》,使用了布朗运动来描述资产变动的情况。当然,以现代观点来看这种数学模型不免有许多问题,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这篇论文是量化投资的开篇之作,由于时代背景,该篇文章在当时没有引起广泛关注。

时间来到20世纪30年代,全球性经济大萧条后,两位哥伦比亚大学教授Benjamin Graham和David Dodd出版了著名的《证券分析》。在书中介绍了一种估算公司股价的方法,从而达到评估当前公司股价是否被高估或者低估,使用公司财务数据估算公司内在价值,从而做出投资决策。

20世纪5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Harry Markowitz提出了现代投资组合理论,其中包含均值-方差分析方法和投资组合有效边界模型。现代投资组合理论主要提出了“分散投资”理念,为投资组合优化奠定了数学基础。后人在现代投资组合理论的基础上继续研究资产价格均衡的结构,进而形成了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CAPM认为一个市场中的所有品种在市场波动中都是暴露的,只是每个品种暴露的程度不同,因此CAPM定义了β来表示每个品种对市场整体风险的暴露程度。

在此之后,又衍生出许多理论与分析方法,例如分散化投资、法码三因子等,CAPM的出现让人们意识到数学知识在金融领域巨大的应用潜力,为此后量化投资交易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967年,Edward Thorp出版了《战胜市场:一个科学的股票市场系统》,并在1969年创立了一家量化基金公司——可转换对冲合伙基金,而后在1975年更名为普林斯顿-纽波特合伙公司。Edward Thorp也被称作量化投资交易的鼻祖。

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金融创新和衍生品定价理论成为研究的热点,其间出现了B-S期权定价模型、Ross套利定价模型。同时期,大奖章基金成立,从事高频交易和多策略交易。创始人西蒙斯也因此被称为“量化对冲之王”。

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量化交易策略更加注重风险控制和管理,其中最著名的是VaR,同时机器学习也越来越多地被应用于量化交易领域。

时间进入21世纪,国内的量化投资也逐步开始发展,2004年8月27日,光大保德信量化核心证券投资基金成立,成为国内第一只公募量化基金,这标志着量化投资走入大众的视野。

从2007年下半年开始,美国次级贷款引发的流动性危机逐渐显现,引发金融危机,以高杠杆为代表的很多量化对冲基金遭遇了史上最黑暗的时刻。量化对冲基金的管理规模显著下滑。同年,在金融危机前后许多人才陆续回国并加入公募基金,从海外带来的先进量化投资策略给国内量化交易投资市场注入了新鲜的血液,这个时期多因子选股策略在国内出现。

随着金融危机的影响逐渐消退,海外量化基金的市场在逐渐恢复。国内沪深300股指期货上市,国内也开始研究股指期货在量化投资的应用,此时的量化交易策略具备了真实可行的风险对冲工具,各种量化交易策略包括市场中性策略开始百花齐放。

2015年至今,由于一系列政策的转变,市场上的大量量化策略开始转型,从相对低收益低风险的套利对冲策略转变为多空策略、股票T+0策略,投资从股票对冲向商品期货、国债期货等品种的CTA策略转变,开辟了量化交易投资的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