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近四十年来党和国家学前教育方针与政策概述

一、改革开放以来至21世纪初期党和国家学前教育方针与政策回顾

我们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学前教育管理工作。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就在中央教育部设立了幼儿教育处,专门负责全国的学前教育管理工作,领导全国的学前教育改革与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前教育政策变迁的总体特征呈现为学前教育政策发展目标上的普惠性,内容上的系统化,形式上的多样化,立法上的空白性四个方面。在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的指导下,随着《关于发展农村幼儿教育的几点意见》《关于加强幼儿教育工作的意见》《幼儿园管理条例》《规程》《九十年代中国儿童发展规划纲要》《全国幼儿教育事业“九五”发展目标实施意见》等文件的颁布,我国学前教育的管理体制、办学体制、经费投入、教师队伍建设等都有了重要发展,当然也存在一些问题,特别是学前教育发展总体滞后,具体表现为:我国公办园数量过低且比例逐年降低;学前教育管理机构和人员配置不健全,管理混乱,管理责权过度分散;学前教育投入总量微小且分配结构不合理;幼儿园收费比较混乱且差异大;师资队伍稳定性差,专业素养不佳;等等。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特别是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的初步完成,我国学前教育发展的短板问题日渐凸显。1999年6月13日发布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强调:“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积极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以多种形式办学,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体、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格局。”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颁布了一系列促进学前教育发展的政策,推进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来解决上述问题,如《纲要》《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01—2010)》《关于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国十条”“国五条”等,还有各地的学前教育发展计划等,无不体现了党中央对学前教育的高度重视。其中,2001年5月29日《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指出:“学前教育以政府办园为骨干,积极鼓励社会力量举办幼儿园”“积极鼓励企业、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对基础教育捐赠”“大力发展以社区为依托,公办与民办相结合的多种形式的学前教育和儿童早期教育服务”。同年出台的《纲要》,更是进一步明确了我国学前教育的性质、功能、任务、地位以及五大领域的目标、内容、要求与指导要点等,成为我国规范幼儿园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2003年3月4日出台了《指导意见》。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单位)《指导意见》的通知中指出:“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加强公办幼儿园建设”“积极鼓励和提倡社会各方面力量采取多种形式举办幼儿园”“今后5年(2003—2007年)幼儿教育改革的总目标是:形成以公办幼儿园为骨干和示范,以社会力量兴办幼儿园为主体,公办与民办、正规与非正规教育相结合的发展格局。根据城乡的不同特点,逐步建立以社区为基础,以示范性幼儿园为中心,灵活多样的幼儿教育形式相结合的幼儿教育服务网络”。2006年,我国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以下简称《义务教育法》),标志着我国义务教育的发展开始从以往的低位普及走向高位均衡,公平而有质量地发展开始成为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基本价值取向。在这一政策话语背景下,“入园难”“入园贵”等问题开始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追求“公平与质量”逐步成为21世纪以来我国学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旋律。

从改革开放以来历届党代会报告关于学前教育精神的表述来看,在党的十七大之前,我国学前教育发展总体上是滞后的。此后,历届党代会的报告中才有了关于学前教育的论述。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重视学前教育”,十七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十七届五中全会又继续提出坚持促进教育公平,在改善民生、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实际问题上下功夫,加快学前教育发展,切实解决“入园难”问题。同样,从教育部各年度工作要点和主要领导讲话来看,对学前教育的关注也主要集中在2005年以后,如2005年提出“重视幼儿教育和特殊教育,不断完善和加强国民教育体系”;2006年陈至立在教育部年度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出“坚持教育的公益性,不能搞教育产业化,在现阶段,学前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是非义务教育,其办学成本应由政府和公民合理分担”,在这次会议上,周济指出,“幼儿教育和特殊教育得到进一步发展,仍应继续发展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2007年教育部年度工作要点指出“继续加强幼儿教育和特殊教育”;2008年周济在教育部年度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学前教育、特殊教育都在改革创新中不断前进”“要重视学前教育”,同年的年度工作要点也指出要“重视学前教育,努力发展农村学前教育”。这些都说明,我国学前教育的政策导向从此时开始发生重大转变。

二、近十年以来党和国家学前教育方针与政策简介

学前教育政策是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引导和规定着学前教育的发展方向与进程。2010年2月28日,《教育规划纲要(2010—2020年)》文本开始第二轮意见征集活动,据教育部官方网站数据统计,短短一个月内,征集到近1.8万条意见和建议,其中,有关学前教育的意见和建议有近4千条,高居榜首,占全部意见和建议总数的21.8%。2010年6月21—28日,《人民日报》连发5篇相关报道及分析文章剖析“上幼儿园难”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并引起了中央高层领导的高度重视。2010年7月13—14日,党中央、国务院召开21世纪以来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时任国家主席胡锦涛发表重要讲话,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讲话中对组织实施“教育规划纲要”做了全面部署。2010年7月29日,党中央、国务院正式发布《教育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其中的第三章专章部署学前教育工作。这在我国国家级的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中是第一次,凸显了国家对大力发展学前教育的高度重视和坚强决心。《教育规划纲要(2010—2020年)》第一次提出了普及学前教育的目标,它是2020年之前教育发展的总的纲领,也是学前教育领域有史以来的第一次。李天顺将《教育规划纲要(2010—2020年)》有关学前教育条款高度概括成“1+3+1+8+N”,就是“一章,三条,一个项目,八个直接规定,众多基本精神”。2010年11月3日。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专题研究部署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政策措施。会议要求,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协调配合和督促检查,严格落实责任,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取得实效。2010年11月24日,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教育规划纲要(2010—2020年)》,积极发展学前教育,着力解决当前存在的“入园难”问题,满足适龄儿童入园需求,促进学前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国务院颁布了《意见》(“国十条”),全面阐述了当前大力发展学前教育的具体政策,这是国务院下发的第一个学前教育文件。2010年12月1日,国务院召开全国学前教育电视电话会议。这是我国政府迄今召开的有关学前教育工作的最高规格的会议。2010年12月5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开展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确定了改革试点的十大任务,其中第一大任务就是“建立健全体制机制,加快学前教育发展”;12月6日,随即公布一批加快学前教育发展的试点地区名单。2010年12月10日,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时任司长郑富芝接受中国政府网专访,就“国十条”的根本精神“采取切实措施,大力发展学前教育”进行现场解读,并回答网民提问。2010年12月10—12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确定了2011年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其中在第四个主要任务“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创新社会管理机制”一开头就指出,“十二五”开局之年,在改善民生上要扎扎实实办几件实事,要加强教育重点领域建设,重视发展学前教育。

自2010年以来,伴随落实《教育规划纲要(2010—2020年)》,加快我国学前教育的发展,我国连续启动了三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总体来看,近年来我国学前教育方针与政策的发展体现出以下四个基本特点。

(1)普及化。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免费义务教育的普及,高等教育迅速发展,学前教育发展相对滞后的问题凸显,主要体现在“入园难”上。2007年10月,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重视学前教育”。特别是2010年以后,各地纷纷出台了三年行动计划,以迅速扩大学前教育资源为目标。统计显示,截至2013年年底,全国学前三年毛入园率已经达到67.5%,提前三年超额完成了《教育规划纲要(2010—2020年)》在2015年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60%的目标。到2020年年底,全国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进一步提高到85%,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超过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这说明,我国学前教育在普及方面已经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从而为教育强国建设奠定了重要基础。

(2)普惠性。2000年时,民办园占我国办园总数的比例是25%,伴随2004年我国《民办教育促进法》的颁布与实施,民办园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到2007年,民办园的占比已经达到60.1%,而同期公办园的占比仅为39.9%。在民办园快速发展的同时,“入园贵”的问题也开始进一步凸显,并成为人民群众广为诟病的一个教育痼疾。为此,我国在2010年以后开始启动普惠园建设计划,大力倡导发展普惠园,2017年学前教育第三期行动计划更明确提出,2020年全国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要达到85%,同时普惠性幼儿园占比达到80%。2019年1月22日,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印发《关于开展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治理工作的通知》,小区需配套足够学位幼儿园,而且需办成公办园或普惠园,不得办成营利性幼儿园。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强化学前教育、特殊教育普惠发展”。推进幼儿园普惠发展是我国当前学前教育政策发展的一个基本特点。

(3)保公平。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明确提出“促进教育公平”。此后,推进教育公平、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成为十年来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基本价值取向。学前教育作为我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后的一片“洼地”,公平问题尤其突出,如何在实现教育公平的过程中,为公众提供最为基本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也成为近年来我国学前教育方针和政策的一个重要基点。为此,我国提出了构建广覆盖、保基本、有质量的公共学前教育服务体系,从需求者的角度看就是实现可获得、付得起、民众满意的学前教育供给体系。2021年4月通过的《教育法(修正案)》新增加的第18条明确提出:“加快普及学前教育,构建覆盖城乡,特别是农村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为适龄儿童接受学前教育提供条件和支持。”这表明,保公平已经成为我国学前教育发展的核心价值取向和追求。

(4)有质量。党的十七大提出“重视学前教育”,体现的是一种政策的倾向性,是目标,是准备,是理念,是一个个凝结着智慧但尚未全面实施的工作规划。党的十八大提出“办好学前教育”,则是落点,是现实,是结果,可让人民群众确实享受到既经济又优质的学前教育的结果。党的十九大开始关注和提升学前教育质量。2021年4月30日施行的《教育法(第三次修正案)》第18条明确提出,“国家制定学前教育标准,加快普及学前教育,构建覆盖城乡,特别是农村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为适龄儿童接受学前教育提供条件和支持。”此外,通过对最近几年的学前教育研究的文献检索和统计发现,“普及”“普惠”“公共”“质量”“安全”等相关词汇已经成为学前教育政策和研究中的高频和核心词汇,这预示着学前教育的普及正在从一种理论和理念逐步走向现实,正在从一种规模普及向质量提升转变。

概言之,新时期我国学前教育政策发展还需进一步回答高质量发展总体趋势之下多元参与权力如何保障、立法难题如何破解、普惠性目标如何实现以及实践性与前瞻性如何落实这四个困境。未来我国学前教育政策发展迫切需要解决以下核心问题:一是激发多元主体参与治理,实现学前教育发展的民主化与科学化;二是加快立法步伐,强化儿童受教育权利平等与保护,为学前教育的发展提供法治保障;三是加大投入和资源分配,切实解决学前教育发展的现实矛盾,促进我国教育改革发展与社会安全稳定;四是加强理论学习与实践指导,保障学前教育政策发展的实践性与前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