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的人生轨迹

989年,范仲淹出生于一个官宦家庭。两岁时父亲突然去世,父亲为官清廉,生前没有积蓄,更无可供变卖的字画古董,母亲只得去给人缝洗衣裳,母子二人过着半饥半饱的生活。后来日子实在过不下去了,母亲带着范仲淹改嫁给一名叫朱文翰的官员,并将他改名为朱说(yuè)。

范仲淹一直以为自己是朱家的孩子,直到22岁这年他规劝朱家的继兄节省钱财,继兄嗤之以鼻:“我花的是朱家的钱,关你何事?”范仲淹自此得知身世,毅然辞别母亲,外出求学。

因为不愿花朱家的钱,范仲淹只带少量的干粮去上学。他把冷却之后结成块的粥划成四块,每天就着切碎的咸菜早晚各吃两块,这就是成语“划粥断齑”的由来。

范仲淹年少时就已立下匡时济世的抱负。他去求签,先问能不能成为宰相,签词显示不能。接着他又问能否成为良医,签词显示还是不能。宰相为天下百姓谋福利,良医治人疾病,从此中国历史上有了“不为良相,便为良医”这句名言。

1015年,二十七岁的范仲淹考中进士,顺利地成为一名官员。虽然官职低微,只有九品,收入也不高,但他仍迫不及待地把母亲接到身边照顾。两年后,因为政绩突出,官职从九品升为七品,他把名字由朱说改成范仲淹。

1021年,范仲淹调任泰州西溪(今江苏盐城)管理盐政。但他不忍心看到百姓受海水侵袭之苦,于是主动担负起重修捍海堰的任务,甚至把自己省吃俭用存下的俸禄贴补了进去。

1028年,范仲淹写了万言书《上执政书》给朝廷,奏请改革吏治,裁汰冗员,安抚将帅。朝中一些重臣在宋仁宗面前极力推荐他,仁宗也很欣赏他之前的政绩,将他调入京城。

虽然仁宗看重他,但是太后可就未必了。当时掌握朝政的是刘太后,范仲淹认为,太后应该把权力交还给仁宗。1030年,范仲淹自请离京为官,朝廷便让他到河中府(今山西永济)当了一名通判。

1033年,刘太后去世,宋仁宗立刻把范仲淹召回京城,让他担任右司谏,工作内容是向朝廷提意见,指出执政不当的地方。这一年七月,天下大旱,范仲淹自请去灾区赈灾,每到一地就开仓放粮,减免赋税。他还把灾民用来充饥的野草带回朝廷,展示给大家看,请达官显贵们自行体会底层百姓过得有多辛苦,以此警示众人戒除骄奢之风。

李元昊建立西夏国后,屡屡进犯大宋边境。1040年,范仲淹自请去延州(今陕西延安)前线,整顿军队,加强防务,最终使得西夏向大宋称臣,边境获得暂时的安宁。

1043年,戍守边境有功的范仲淹被提拔为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他向宋仁宗上奏,提出改革建议,朝中一些正直的大臣纷纷表示支持,宋仁宗采纳了大多数建议,施行新政。这一改革发生在庆历年间,所以称为“庆历新政”。

1045年,范仲淹等改革核心人物被排斥出朝廷,改革措施被逐渐废除,新政宣告失败。

1052年,病中的范仲淹调任到颍州(今属安徽阜阳),才走到徐州境内,就去世了。宋仁宗亲书“褒贤之碑”,赐谥号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