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40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市场需求的多样化,传统金融机构难以完全满足各类民营中小企业和个人的融资需求,民间金融作为一种灵活、便捷的金融形式,主要包括小额贷款、融资租赁、信托、保险、股权投资等形式,具有灵活性和创新性等特征,有效填补了这一金融供给空缺,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金融活力。具体来看,首先,民间金融促进了全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传统金融机构往往对风险较高或规模较小的项目持谨慎态度,导致一些潜力较大的中小型企业难以获得融资支持。而民间金融机构则更加注重项目的潜力和前景,更愿意为这些企业提供融资支持,能够通过小额贷款、融资租赁等方式,将金融资源投向各个细分领域和中小微企业,优化了资源配置,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其次,民间金融促进了社会就业与经济可持续发展。民营中小企业由于规模较小、信用状况较差等因素,难以获得传统金融机构的融资支持,而民间金融机构则更加关注企业的实际经营和项目前景,能够通过提供小额贷款、信托等服务更好地满足中小微企业和个体经济体系的融资需求,推动其不断发展壮大,增加了社会就业机会,促进了经济的多元化和可持续发展。最后,民间金融发展推动了金融创新和市场多元化。相比传统金融机构,民间金融机构更具灵活性和创新性,能够更快地响应市场需求,推出新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促进金融创新与金融市场多元化发展,为投资者和企业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机会,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可见,民间金融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发挥着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充分就业以及推动金融创新的重要作用。

本书基于我国民间金融发展现状和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求,对民间金融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展开相关研究,主要探究了民间金融在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的作用、最优规模以及溢出效应问题。首先,本书明确定义了民间金融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概念,为后续研究提供了准确的概念边界,并通过对相关文献和理论的综合分析,找到现有研究的不足,提出本书研究方向。其次,从供给侧视角出发,从理论上研究民间金融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特别是本书关注到了民间金融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二重性”,探究了民间金融在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中是否存在着最优规模问题。同时,考虑到民间金融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空间自相关性,本书进一步从理论上探究民间金融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对邻近地区的溢出效应。再次,本书对中国各地区2004-2020年民间金融规模进行了测算,并综合考虑了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创新性、协调性、绿色性、开放性以及共享性六个方面的指标,构建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综合评价体系,全面准确测度了全国以及各省份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数。最后,通过构建基准模型、中介效应模型以及空间溢出效应模型,对民间金融在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的作用、最优规模以及民间金融在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的溢出效应进行实证分析,以检验前文的理论预期。

经过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本书得出如下研究结论:首先,各地区民间金融与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存在显著差异,具体来看,东部地区的民间金融规模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较高,中部地区的民间金融规模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与东部地区存在一定差距,西部地区发展较东部和中部地区落后;其次,机制检验结果显示,在全国和东中部地区,民间金融可以通过加速劳动力转移和技术进步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但在西部地区,上述路径在统计上并不显著;再次,通过构建随机效应模型和固定效应模型,发现民间金融在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存在最优规模,该规模在全国层面为76.65%,在东部地区为71.57%,在中部地区为87.24%,在西部地区为84.00%;复次,空间模型结果显示,民间金融发展对邻近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有着明显的正向溢出效应;最后,基于以上研究结论,本书提出了促进民间金融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建议。一方面,为促进民间金融自身高质量发展,政府要加强制度设计,构建多元化民营金融机构,促进民间金融的规范发展;注重风险防范,建立网络借贷审核制度和民间信用担保体系,助力民间金融脱虚向实发展;制定法律法规,构建多层次民间金融监管体系。另一方面,为更好引导民间金融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要加强政府引导,促进民间金融规范化发展;改善市场环境,建立全方位民间金融服务体系,通过强化市场主体的监督,保护投资者的合法利益,促进民间金融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此外,还要继续推动民间金融自身建设,推动民间金融行业自律组织的成立,完善征信、评价、内控体系,切实降低金融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