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全球海洋动态

一、全球海洋战略行动动态

“海洋科学促进可持续发展十年”(简称“海洋十年”)持续新增计划。2021年“海洋科学促进可持续发展十年”正式启动,联合国发布《海洋科学促进可持续发展十年(2021—2030年)实施计划摘要》,明确“海洋十年”的愿景、目标、预期成果、面临的挑战、行动框架、管理和协调机制、评估程序等内容。提出“构建我们所需要的科学,打造我们所希望的海洋”的愿景,提出三大行动目标:确定可持续发展所需的知识,提高海洋科学提供所需海洋数据和信息的能力;开展能力建设,形成对海洋的全面认知和了解,包括海洋与人类的相互作用、海洋与大气层和冰冻圈的相互作用以及陆地与海洋的交互关系;加强对海洋知识的利用以及对海洋的了解,开发有助于形成可持续发展解决方案的能力。2022年12月,联合国“海洋科学促进可持续发展十年”又批准十余项新的内容,包括海洋环境教育计划、国家海岸状况评估、“海洋十年”海啸计划、亚太地区加快落实可持续发展目标、印度洋地区十年合作中心等,涉及生态系统健康、海洋观测、海啸预警系统、海洋素养、支持决策等议题。“海洋十年”已批准45个全球计划、200多个项目和60多个捐助,已有31个国家成立“海洋十年”国家委员会。2023年3月,“海洋十年”宣布35项新获批行动,旨在应对“海洋十年”挑战3——以可持续方式养活全球人口,挑战4——开发公平且可持续的海洋经济以及挑战9——面向所有人的技能、知识和技术,从而加强基于知识的解决方案,助推海洋可持续发展的全球势头。

专栏1-1 “海洋十年”宣布35项新获批行动

“海洋十年”行动从上至下依次分为计划(programmes)、项目(projects)、活动(activities)和贡献(contributions)4个层级,以实现“海洋十年”的目标并应对其挑战。为实现“可持续和物产丰盈的海洋”这一愿景,为渔业、水产养殖管理以及不同经济部门决策活动提供支撑的知识和工具至关重要。在此次获批的“海洋十年”行动中,2项大科学计划将通过协作式手段面向可持续蓝色食物提供新的知识和解决方案。这两项新获批的大科学计划将与已有的45项“海洋十年”大科学计划一道,为我们想要的海洋提供我们所需要的科学,而这正是“海洋十年”的愿景所在。具体而言,由法国国家可持续发展研究所(French National Research Institute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牵头的“非洲地区营养敏感型海洋水产养殖”(Nutrition sensitive marine aquaculturein Africa)计划将通过采取营养敏感型手段促进非洲地区可持续海洋水产养殖的发展,从而促进该地区粮食和营养安全、减贫和创收。由斯坦福海洋解决方案中心(Stanford Center for Ocean Solutions)牵头的“为人类和地球创造可持续蓝色食物的未来”(Sustainable Blue Food Futures for People & Planet)计划将以蓝色食物研究、政策及其实施过程中取得的进展为基础,进一步深化对于蓝色食物在食物系统变化中潜力和局限性的认识,更好地将蓝色食物纳入粮食、气候和自然政策中,制定一系列蓝色食物解决方案举措,并改善获取蓝色食物数据的途径。

新获批的“海洋十年”行动还包括23个周期较短、重点更突出的项目,涉及能力建设、生物多样性保护、环境DNA、观测和海底绘制等方面。其中包括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IOC-UNESCO)通过其“国际海洋学数据和信息交换”(IODE)计划牵头的“海洋生物多样性信息系统2030——海洋十年行动生物多样性数据中心”(OBIS 2030—The biodiversity data hub for the Ocean Decade Actions)项目。

为加强海洋科学的协同设计,从而到2030年实现“一个健康且有复原力的海洋”,IOC-UNESCO执行秘书批准了7项贡献,主要涉及以人为本的研究、渔业管理和蓝色技术。此外,“海洋十年”的全球伙伴网络进一步扩大。以下3个机构被指定为“海洋十年”执行伙伴,致力于通过协调现有的“海洋十年”行动、推动新倡议、牵头有针对性的沟通和宣传以及资源调动活动支持“海洋十年”:①总部设在比利时的“欧洲海洋观测和数据网络”(EMODnet);②总部设在英国的全球海洋观测伙伴关系(POGO);③总部设在比利时的佛兰德海洋研究所(VLIZ)。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海洋计划。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UNESCO)发布《UNESCO海洋计划》报告,重点介绍五个领域:测量与认知,涉及全球海洋观测系统、海洋测绘——海洋水深图、海洋生物多样性信息系统、海洋脱氧、海洋酸化、环境DNA研究、蓝碳、数据与信息;预警,涉及全球海啸预警系统、有害藻华计划;评估与管理,涉及海洋报告、海岸及海洋管理——海洋空间规划;教育与能力,涉及全球海洋教师学院、海洋素养;保护与传播,涉及50个UNESCO海洋世界遗产地、水下文化遗产、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生物圈保护区、地质公园。

美国发布首个太平洋伙伴关系战略。2022年9月,美国首次签署并发布《美国的太平洋伙伴关系战略》(Pacific Partnership Strategy of the United States),该战略指出太平洋岛屿和美国的历史与未来紧密相关,同时提出4项目标:加强美国与太平洋岛屿伙伴关系;强化太平洋岛屿区域与世界的互联互通;打造一个能够应对气候危机和其他21世纪挑战且具有韧性的太平洋岛屿地区;为太平洋岛国人民赋能并确保其繁荣。

美国发布《2022—2028年海洋科技机遇与行动》。2022年3月,美国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National Science & Technology Council,NSTC)发布《2022—2028年海洋科技机遇与行动》报告,提出了3个交叉主题:气候变化、具有韧性的海洋科技基础设施、多元化且具有包容性的蓝色劳动力队伍。

英国发布《国家海洋安全战略》。2022年8月,英国政府在时隔8年后再度发布《国家海洋安全战略》,该战略为期5年,旨在强化技术、创新及网络安全能力,有效管控英国本土及全球的威胁和风险,捍卫英国“世界一流海洋大国”地位。新版战略将海上安全定义为“维护法律、规范与原则,实现海上领域的自由、公平和开放”,并聚焦于五大战略目标:保卫国土安全,为英国边界、港口和基础设施建立全球最有效的海上安全框架;应对威胁,采取“全政府”途径,构建世界一流的专业海上安全能力,反制各类新兴威胁;确保繁荣,确保国际航运安全,商品、信息和能源运输畅通,为全球发展和英国的经济繁荣提供源源不断的支持;捍卫普世价值,捍卫基于自由航行和国际秩序的全球海洋安全;支持安全、弹性的海洋环境,阻止威胁安全和破坏规范,以及可能对清洁、健康、安全、富饶、生物多样性的海上环境构成影响的行为。

欧盟发布《2022年欧盟蓝色经济报告》。2022年5月,欧盟委员会海事和渔业总局(DG MARE)和联合研究中心(JRC)发布第5版欧盟蓝色经济报告,全面概述欧盟蓝色经济部门的最新趋势,提供针对特定行业的社会经济知识,以支持政策制定者、蓝色经济运营商和利益相关者做出明智决策。报告中,EMODnet(该联盟的合作伙伴)被列为综合、协调的原地海洋数据的关键资产,人类活动成为欧盟国家海洋空间规划(MSP)的联络点。欧洲海洋地图集在欧洲海洋扫盲联盟(EU4Ocean)和欧盟海洋规划的背景下得以强调。

欧盟发布《欧盟国际海洋治理新议程》。2022年6月,欧盟委员会发布《欧盟国际海洋治理新议程》,提出欧盟为实现海洋安全、清洁和可持续管理将采取的行动。新议程纳入了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危机等因素,将为实现《欧洲绿色协议》发挥海洋的重要作用,并向世界展示欧盟对全球海洋事务的积极参与。主要行动包括制止和扭转海洋生物多样性的丧失;禁止深海采矿;对非法、未报告和无管制的捕捞活动采取零容忍的态度,确保渔业可持续发展;到2024年缔结一项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全球塑料协议,以对抗海洋污染;确保海上安全;等等。

俄罗斯批准《2035年前北方海航道发展计划》。俄政府批准《2035年前北方海航道发展计划》,以继续发展北方海航道配套基础设施,确保为俄北极地区人口提供安全可靠的货运保障,以及为俄北极地区投资项目的实施提供有利条件。该计划共包括150余项活动,其中涉及:建造液化天然气转运终端和海上过境货运枢纽港,建设北极地区紧急救援船队和冰级货船,打造俄北极卫星集群,为航运活动提供水文气象和导航保障等。

大西洋国家签署《大西洋研究与创新联盟宣言》。2022年7月,来自欧盟、巴西、南非、加拿大、美国、摩洛哥、阿根廷和佛得角的代表在华盛顿签署了《大西洋研究与创新联盟宣言》(All-Atlantic Ocean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Alliance Declaration),共同启动大西洋研究与创新联盟(AAORIA),签署国承诺将在海洋研究、数据共享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开展更紧密的合作。该协议是建立大西洋海洋学家之间联系的最新尝试,在过度捕捞、塑料污染和海洋酸化危害加剧的背景下,旨在加深对大西洋的认识。

中国发布《蓝色伙伴关系原则》。2022年6月,联合国海洋大会在葡萄牙里斯本召开期间中国自然资源部主办了“促进蓝色伙伴关系,共建可持续未来”边会,并发布了《蓝色伙伴关系原则》。《蓝色伙伴关系原则》旨在自愿和合作的基础上,通过共商、共建全球蓝色伙伴关系,共享蓝色发展成果,促进《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协同推进《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巴黎协定》和其他涉海国际文书的实施进程,并推动其承诺和目标的实现。实现共同保护海洋,科学利用海洋,增进海洋福祉,共促蓝色繁荣,共享蓝色成果,共建蓝色家园的愿景。

二、全球海洋产业“数字化”趋势

数字化是世界海洋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以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智能信息技术为支撑基础的智慧海洋已成为海洋信息化发展的主要趋势。

积极投入“数字海洋”建设。美国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化学传感器实验室研发出用于现场监测水中塑料颗粒数量的传感器,可助力相关部门开展微塑料污染状况监测和评估,加强海洋微塑料问题治理。欧盟启动“海洋数字孪生”计划,利用哥白尼卫星、浮标和水下无人机等海洋基础设备,通过高性能计算,将收集的原始数据转化为实时信息和预测数据,并向全球用户开放,为科学家和政策制定者提供海洋科研和决策支持,推动海洋和沿海栖息地的保护和恢复,缓解和适应气候变化。欧盟哥白尼海洋计划第二阶段(2022—2028年)正式启动,重点是增强计划的连续性、重视信息服务、发展数字集成技术、加强与欧洲海洋观测数据网等项目的联系。欧洲海洋能源中心、法国海洋开发研究院及多位海洋可再生能源专家合作开发了海洋数据工具箱,工具箱整合了西北欧地区27年的海洋数据及分析工具,为开发者提供范围广泛、简单易用的海洋数据集,从而改进工程设计,优化海洋环境作业,减少波浪和潮汐能源技术发展的障碍。多国科研机构共建全球珊瑚礁云端大数据平台,该平台可利用人工智能分析等手段,从全球珊瑚礁监测图像中快速提取科学数据,并将标准化后的数据进行共享,以便实时共享全球珊瑚礁监测数据,强化各地科研机构的合作。

海工装备智能化。韩国船舶与海洋工程公司(JD)集成海面无人机自动避让技术。该无人机重5千克,最长续航5小时,速度3米/秒,该公司将继续开发海上无人机在海底地形调查、海洋垃圾收集和漏油应急响应等方面的技术。法国海洋开发研究院(IFREMER)、国家信息与自动化研究所(INRIA)、布雷斯特大学、雷恩第一大学和布雷斯特矿业与电信研究院等单位联合创建了海洋动力学观察分析团队(ODESSEY)。英国海上可再生能源中心将与国家机器人中心合作,研发海上低接触能源机器人及自主系统(Olter)。Olter是净零技术转型计划(NZTTP)的一部分,旨在为苏格兰开发机器人服务产业,实现机器人产业规模化和商业化,支持海上能源产业和供应链。

海洋观测工作取得突破。世界各海洋国家不断强化海洋观测能力,通过出台海洋观测战略与计划、拓展海洋观测区域范围、强化海洋观测手段和硬件配套,增强了偏远海域的可及性。英国国家海洋学中心在大西洋成功布放15个生物地球化学Argo剖面浮标,收集海表至2000米水深之间的压力、温度、盐度、pH值、溶解氧、硝酸盐、叶绿素和光照水平等数据,标志着英国海洋观测能力进一步提高。韩国开发水下无线通信网技术,实时监测周边海域海底灾害,探测海底地震源的精确位置和地震规模,并用于海洋油气勘探、海洋安全保障、海洋环境保护等领域。德国启动“海洋智能传感器数据空间X”项目,建立基于云计算的数据库,绘制高精度海洋图像,打造“数字海洋生态系统”。

三、全球海洋产业“绿色化”趋势

脱碳化和打造蓝色海洋正成为全球共识,海洋新能源、绿色航运、蓝色海洋等取得重要进展。

海洋新能源开发“加速跑”。美国大气和海洋管理局(NOAA)和海洋能源管理局(BOEM)签署合作备忘录,于2030年前在美国领海内建设30 GW的海上风电设施,推进美国海上风能发展,促进海洋资源和空间利用。美国能源部(DOE)发布《海上风能战略》,指出到2030年美国海上风电装机容量需达到30吉瓦以实现CO2减排7800万吨,并刺激每年超过120亿美元的资金投入。美国能源部发布新版《海上风电市场报告》,报告指出,在国家促进海上风能利用的条件下,美国海上风能的技术开发潜力超过4200吉瓦,即发电量13500太瓦时/年。丹麦、瑞典、芬兰、德国、波兰、拉脱维亚、立陶宛和爱沙尼亚等八国签署《马林堡宣言》发展海上风电,计划到2030年将波罗的海地区的海上风电装机容量从目前的2.8吉瓦提高至19.6吉瓦。世界海上风能转氢能委员会成立,重点关注其价值链、融资、监管及风险,旨在加速世界各地商业规模的海上风能转氢能部署。

聚焦于航运绿色低碳发展。美国环保协会(EDF)发布《海事改进:投资者在全球航运脱碳中的作用》,报告分析了航运业脱碳所需的一系列效率、运营和燃料相关战略,通过采取措施测试和降低新燃料途径的风险,为该行业降低长期成本并管理未来价格或燃料供应冲击的风险。韩国产业通商资源部发布《确保造船产业超级差距战略》,提出推进LNG船核心技术的国产化以及碳减排技术和零碳船舶的开发,从2024年到2029年完成液氢运输船的示范建造并提前实现商用化。挪威船级社发布《面向2050年的海事展望》,报告更新了对于航运脱碳的相关法规、驱动因素、未来技术展望。

加快推进蓝碳资源开发与利用。澳大利亚首次发布国家海洋生态系统账户,收集红树林和海草(即蓝碳生态系统)碳储存和沿海保护效益的信息。同时,投资950万美元支持5个新的蓝碳生态系统恢复项目,并批准《创建全球蓝碳联盟联合宣言》。苏格兰海洋科学协会牵头“蓝碳绘制”(Blue Carbon Mapping)计划,届时英国将成为首个完整绘制蓝碳储量分布的国家。海洋负排放国际大科学计划总部启用,通过推出中国领衔制定的海洋负排放标准体系,为实现中国乃至世界碳中和目标贡献智慧和力量。《海洋碳汇核算方法》(HY/T 0349—2022)发布,规定了海洋碳汇核算工作的流程、内容、方法及技术等要求,填补了该领域的行业标准空白。

四、全球海洋产业“深海深地”趋势

深海深地作为战略空间和战略资源在国家安全和发展中的战略地位日益凸显,近年来成为主要国家重点布局领域。日本政府计划在小笠原群岛的南鸟岛海域6000米深海底开采稀土,2023年进行技术开发以确立开采方法,力争在5年内试采。英国水文局与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就“全球海洋通用制图计划海床2030项目”签署了合作谅解备忘录,共同推进深海大洋制图工作。按照协议,英国水文局将通过“海床2030项目”提供大洋水深数据、网格化地图产品等,为实现到2030年完成全球海底制图的目标提供支持。俄罗斯联合造船集团将建造深海载人潜水器,用于维护海上天然气管道。该深海载人潜水器将配备高强度透明丙烯球形耐压壳,并根据功能配备潜水设备、悬吊系统、液压系统,可搭载2名操作员,下潜深度2250米。“奋斗者”号完成首次中国—新西兰联合深渊深潜科考航次第一航段任务,本航次是国际上首次在克马德克海沟区域开展大范围、系统性的载人深潜调查,采集了丰富的深渊宏生物、岩石和沉积物样品。加拿大研发深海自动采矿机器人Eureka 1,并完成首次水池试验,成功地在25米水深有选择性地抓取多金属结核。中国国家深海基地项目通过竣工验收,这是我国第一个、世界第五个深海技术支撑基地。项目试运行以来,“蛟龙”“海龙”“潜龙”深潜装备、“深海一号”科考船正式入驻,在载人潜水器作业应用技术等方面发挥了引领作用,在深渊科学研究、资源与环境精细化勘查领域实现了新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