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出伦理的迷思:社会工作伦理案例分析
- 吴金凤主编
- 1852字
- 2024-12-25 17:59:54
前言
社会工作伦理在《美国社会工作百科全书》中被定义为“社会工作依据其哲学信念与价值取向,发展而得的一套伦理实施原则,以作为引导与限制助人活动或行为的依据”。我国社会工作伦理制度化伴随着社会工作的发展而发展。2006年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意味着我国社会工作从草根发展进入职业化与专业化的发展阶段。同年,民政部与人事部连续出台了《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评价暂行规定》《助理社会工作师、社会工作师职业水平考试实施办法》以推动社会工作的发展。2008年首次开启全国社会工作师职业考试,为社会工作职业化与专业化迈出重要的一步。2007—2009年国家启动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试点工作后,全国各地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和社会工作专业服务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这一过程催生了社会工作伦理制度方面的建设与发展,2012年12月民政部首次发布《社会工作者职业道德指引》,尝试以此来规范社会工作者的价值观、职业道德与行为规范。其原因是,社会工作是一门具有强烈价值色彩的学科,是以利他主义为指导的专业助人活动,价值判断及道德特质直接影响社会工作的服务方法与成效,这也正是社会工作职业与其他职业的本质区别。基于社会工作价值为本的专业特质,伦理在社会工作中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曾任美国社会工作者协会(NASW)伦理修正委员会主席的Reamer提出,伦理是社会工作的“生命线”(lifeblood),社会工作专业伦理能确保实现专业使命、界定专业角色职责、提升专业服务能力、指引处理伦理难题、约束社工善用权力。
编写本书的契机源于在进修社会工作专业博士班的过程中选修了“社会工作伦理”的课程,在此过程中与导师和同学进行了深刻、广泛而有意义的探究。在社会工作伦理的学习与实践中,涉及多重伦理的相互交错与人类行为的价值选择,而人的行为正是从侧面反映了文化对其形塑的过程。因此,从社会工作者在本土化的社会实践层面来看,无可避免地要在具体情境下探讨文化对行为的影响,以及行为中蕴含的伦理抉择。
从社会工作伦理本身的完善程度来看:首先,当前国内尤其是大陆地区,从学理角度对伦理的讨论仍存在较大的空白,国内目前较为缺乏与“伦理议题”有关的较为系统和完善的相关案例书籍。此外,在博士班的学习和进修过程中,我逐渐产生了将与导师和同学站在不同层面讨论的观点整理成较为规整而有条理的成果并分享给读者的想法,也希望能够为伦理领域提供理论参考。
其次,作为大学本科社会工作专业的授课老师,我在社会工作伦理课程的授课过程中,与学生发生了非常丰富的思想碰撞,发现学生思考与反思的思维定式在授课后发生了较为显著的变化,激发了更为深度的思考。同时,为了教学相长,我也尝试与实务界的社工同仁联系,收集他/她们在实务场域中更为多元及丰富的伦理案例。此外,本书还纳入社工同仁/研究生针对影视作品进行的案例分析,以及社工同仁/研究生在实习场域中收集到的伦理议题。为此,本书包含三大案例分析的主体,既包含着理论的分析,以及在各个实务场域中,社工同仁经伦理思考后做出的抉择或干预,也包含着“以学生为主体”的思考,以鼓励更多鲜活的力量涌入社会工作领域中。
社会工作者在面对各类实务案例时,都涉及了各种伦理抉择,每个伦理抉择中都蕴含着不同的价值观。因此,本书将每个案例作为切入点,依照现有的西方社会工作伦理模型,在案例中嵌入伦理模型进行分析,并在模型的运用过程中反思文化对案主及社会工作者本身的影响。
本书案例来源于真实案例与网络案例,为了汇编的需要,特将案例细节进行适当且合理的删减与补充。此外,本书将案例类型进行归类,由案例归类出几种不同的议题,通过议题的归类将模型的嵌入与反思规整化、有序化。例如,本书中涉及的“重障患者切除子宫”的案例就涉及了“生命伦理”的议题,从议题本身结合案例嵌入Reamer等社会工作者的伦理模型进行分析,由此逐级深入探讨,使伦理的讨论和反思既多元,又有迹可循、有法可依。
特此汇编社会工作伦理案例分析一书,愿能将近年来的学习成果分享给读者,希望能鼓励初学者对伦理议题产生兴趣并引发思考,也希望能够通过读者的反馈不断完善自身。愿能以绵薄之力推动社会工作伦理的发展,更希望能鼓励更多业内和业外人士以不同的面向思考现实生活中遇到的伦理问题,让自己变得更有同理心、更宽容,也共同构建一个更为多元、包容、平等、自由的社会。
感谢岭南师范学院对此书出版的大力支持,感谢我院4位2019级研究生赖海燕、毛珊珊、黄秀丽、周颖仪同学最后对文字进行的校对及排版工作。
书中难免有纰漏,望同行及读者指正!
岭南师范学院 吴金凤
2023年6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