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乡村嬗变:多种农业经营方式并行的逻辑
- 冯道杰
- 912字
- 2024-12-24 18:33:05
(二)本书的创新之处
(1)本书突破“非左即右”“非此即彼”“洋教条”等思维局限,打破“国家与社会两分”“计划与市场两分”“民主与专制两分”等传统思维模式,在对乡村发展实践进行扬弃、发展、创新的基础上,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立场,全面、发展、联系、客观地审视各种农业经营方式和村庄发展模式,力图构建大农业、强农民、新农村的乡村发展模式制度架构和体制机制。
(2)本书拟超越单一针对个别村庄进行深度描述的“就事论事”的研究范式,从宏观与微观、共性与个性、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的角度,以个别村庄为案例支撑,通过对集体化和分散型村庄等发展模式的比较,揭示村庄差异演化的原因、规律及其趋势,抽象出不同村庄发展模式更富有规律性、趋势性和现实可操作性的经验总结和理论原则。
(3)本书在改革开放以来集体化和分散型村庄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把由村庄内在发展因素与发展能力共同构筑而形成的村庄发展力解构为发展组织力、发展经济力、发展政治力、发展文化力、发展生态力,并分别加以比较分析,试图从农民组织化、知识化程度和水平,以及村庄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等方面全面比较和展示两种类型村庄的发展状态与演化趋势。
(4)本书结合马克思主义对农民合作理论和组织理论的认识,从多个视角,深入分析个体农民在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现实问题,通过解析低组织化状态下个体农民的博弈困境,全面阐释集体经济、农民组织化与农村基层民主建设之间的相互关系,并进一步剖析集体与个体、集中与民主、集权与分权的辩证统一关系。
(5)揭示乡村发展规律,并不能仅仅局限于对个别村庄的实证研究,不能只根据手中的一片“树叶”,得出整个“森林”的发展规律,而是既要细察“树叶”,又要统观“森林”,既有具体,又有抽象,才能发现规律性、趋势性的因素。本书既不是深剖“树叶”而单纯进行某个村庄或者某几个村庄的个案研究,也不是没有现实村庄作依托抽象地泛泛而谈,而是既有个案研究,也有共性研究,既研究“树叶”,也研究“森林”,把对“树叶”的研究与对“森林”的研究结合起来,超越单纯的微观研究和单纯的宏观研究,把个性与共性、特殊性与普遍性相结合,实现宏观、中观、微观的有机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