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工业企业发展的资本错配效应研究
- 葛鹏飞
- 10字
- 2024-12-24 18:13:20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框架
1.3.1 研究内容
本书的研究内容安排如下:
第一章为导论。本章简要地介绍选题背景、选题意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研究内容与研究框架以及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为文献述评。这部分主要围绕五个方面展开:一是资本错配的文献回顾,包括资本错配的形成原因和资本错配对经济的影响。二是产能利用率的文献回顾,主要包括产能利用率的测算方法与中国工业产能利用率现状、企业层面因素对产能利用率的影响、宏观经济因素对产能利用率的影响、政府干预对产能利用率的影响、金融因素对产能利用率的影响。三是企业规模的文献回顾,包括企业内部因素与企业规模、企业规模的制度机制、企业规模与企业生产率的关系。四是企业出口的文献回顾,包括企业金融对出口的影响、国内金融对出口的影响、国际金融对企业出口的影响以及企业生产率与企业出口的关系研究。五是企业进入退出的文献回顾,包括企业进入的原因分析、企业退出的原因分析、企业动态更替与生产率。
第三章为资本错配对中国工业企业行为影响的理论分析。本章首先对资本错配进行了理论阐述,并使用所阐述理论,结合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的微观企业数据,对中国工业企业的分行业资本错配进行特征分析;其次是资本错配对企业产能影响的理论分析;再次是资本错配与企业规模的理论分析;复次是资本错配与企业出口的理论分析;最后是资本错配与企业进入退出的理论分析。
第四章为资本错配与中国工业企业产能的实证分析。首先,本章使用成本函数法测算了中国工业企业的产能利用率,并进行了简要分析。其次,构建资本错配与企业产能利用率的计量模型,并使用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进行实证研究,在考察资本错配对企业产能利用率的整体影响后,进行了稳健性检验和内生性讨论;随后,进行了地区异质性和所有制异质性的分组回归。再次,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重点考虑僵尸企业问题。先是引入僵尸化程度的交互项,进行了调节效应分析;接着把企业分为正常企业和僵尸企业,讨论资本错配对其影响的差异;再把僵尸企业进一步按地区和所有制划分,进行异质性回归;还考虑了资本错配对僵尸企业产能影响的中介效应。最后,对主要结论进行总结。
第五章为资本错配与中国工业企业规模的实证分析。本章主要研究资本错配对中国工业企业规模的影响。首先,对数据进行处理,简要描述了中国工业企业的规模现状。其次,构建计量模型,初步考察资本错配对企业规模影响的整体情况;为了研究结论的可靠性,随后从各方面进行了稳健性检验和内生性讨论。再次,考察了地区异质性和所有制异质性,并基于政府补贴和税收负担的中介效应,初步研究资本错配对企业规模影响的机制。复次,在上述研究基础上,重点讨论资本错配对企业规模与生产率偏离的规模扭曲情况;通过初步回归、异质性回归、中介效应回归以及僵尸企业的调节效应逐步进行深入分析,具体将企业规模扭曲分为大企业低生产率的扭曲和小企业高生产率的扭曲,分别进行实证分析。最后,对本章内容进行总结。
第六章为资本错配与中国工业企业出口的实证分析。企业出口是外向型经济的基本问题,本章从资本错配角度分析中国企业的出口决策和出口强度问题。首先,通过对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进行处理,统计性描述分析中国工业企业的出口现状。其次,构建资本错配与出口决策、出口强度的计量回归模型,考察资本错配对企业出口的影响,并通过稳健性和内生性检验验证结果的可靠性。再次,进行分组回归以考察异质性结论,采用中介效应进行机制分析。复次,根据“出口—生产率悖论”的理论,建立出口企业生产率偏离指标以此表示出口扭曲程度,检验资本错配对出口扭曲的影响,并进行分组回归以及中介效率的机制分析。最后,对本章内容进行总结。
第七章为资本错配与中国工业企业进入退出的实证分析。企业进入退出是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对市场发挥“优胜劣汰”有着关键性作用。首先,本章从中国金融改革滞后导致由中国式政策扭曲所引发资本错配的视角,研究中国普遍存在的资本错配对企业进入退出这一基本问题的影响。在构建多部门模型,从理论层面分析资本错配对企业进入退出的影响后,本章利用中国工业企业的微观企业数据,实证分析行业的资本错配对企业进入退出的影响。实证策略包括研究资本错配对企业进入退出概率的影响。其次,本章通过地区分组回归和所有制分组回归,研究地区和所有制异质性。再次,以进入退出企业的生产率与在位企业平均生产率的偏离度作为度量企业进入退出扭曲的标准,进一步研究资本错配对企业进入退出扭曲的影响。最后,通过僵尸企业的调节效应与政府补贴和企业税负的传导效应,研究资本错配对企业进入扭曲和退出扭曲的作用机制,并对本章内容进行总结。
第八章为主要结论与研究展望。本章对全书进行总结,归纳全书的主要研究结论,并对未来研究提出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