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国际收支的调节

根据前文的分析,国际收支失衡是一种常态,而国际收支持续性失衡会对一国甚至相关国家的经济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官方会根据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并遵循调整国际收支的原则找到合理的手段应对收支失衡问题。

一、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

一国国际收支失衡可以由多种原因引起,对于不同原因引起的国际收支不平衡,应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调节。从性质上进行划分,国际收支不平衡可分为以下几种。

(一)季节性失衡和偶然性失衡

由生产和消费的季节性造成的国际收支失衡称为“季节性失衡”。这一类失衡主要体现在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一些以农产品出口为主的国家,在农产品出口时,国际收支顺差;反之,则出现逆差。这一类失衡具有规律性强、可预测的特点。

由一次性的突发事件造成的国际收支失衡称为“偶然性失衡”。如地震、战争、骚乱等天灾人祸,这些因素出现后,会造成出口的下降,进口的增加,导致国际收支出现逆差。这一类失衡是无规律、不可预测的。

季节性因素和偶然性因素造成的国际收支失衡是暂时的,在这些因素消失之后,国际收支有自动恢复的趋势。

(二)周期性失衡

周期性失衡(Cyclical Disequilibrium),是指一国经济周期波动引起的国际收支失衡。当一国经济处于衰退期时,社会总需求下降,导致国内支出下降,进口需求也相应下降,国际收支有顺差的趋势;当经济由衰退期进入复苏期时,进口需求上升,出口供给若未全面恢复,国际收支会出现顺差减少甚至逆差状况;当经济处于高涨和繁荣期时,国内投资与消费需求剧增,进口需求相应大量增加,如果超过出口供给,则国际收支很可能出现逆差。二战前,周期性失衡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表现比较明显;二战后,主要发达国家的经济周期具有同步性,这一类型的失衡有所减弱。但是,其会对发展中国家的国际收支产生影响,当这些国家处于衰退期时,对发展中国家产品的进口需求会下降,造成发展中国家出口下降。

(三)收入性失衡

收入性失衡(Income Disequilibrium),是指由一国国民收入的变化引起的国际收支的不平衡。在市场经济国家,除了经济周期的不同阶段会引起国民收入的增加和减少外,经济增长率的高低,也会导致国民收入的增减。如果经济增长率高,则国民收入增加,该国的商品、劳务等输入和旅游、单方面转移等支出也可能随之增加,从而造成国际收支逆差;反之,如果国民收入减少,国内需求下降,则有利于出口,并使进口减少,国际收支就有可能恢复平衡或出现顺差。从长期来看,经济增长率高意味着一国生产率的提高和投资回报率的上升,可以较为有效地扩大出口、吸引外资,从而改善国际收支状况。

(四)结构性失衡

结构性失衡(Structural Disequilibrium),是指由于国内产业结构特别是出口产业结构不能适应国际市场需求结构变化而发生的国际收支失衡。结构性失衡通常反映在贸易账户或经常账户上。结构性失衡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一国经济和产业结构变动的滞后引起的国际收支失衡,如当国际市场发生变化时,新的产品取代了老的产品,新的需求取代了老的需求,若该国的经济和生产结构不能及时根据新情况加以调整,那么该国的出口就会下降并可能出现逆差。二是一国的出口产业结构单一,一旦国际市场对其产品的需求下降,该国国际收支就会立即恶化。三是一国的要素价格结构发生了变化导致的国际收支失衡,如一国是劳动力禀赋丰富的国家,如果工资上涨率超过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幅度,则该国的出口产品就会丧失竞争力,导致出口下降造成逆差。

(五)货币性失衡

货币性失衡(Monetary Disequilibrium),是指由一些货币性因素如一国的价格水平、成本、利率、汇率等的变动引发的国际收支失衡。在一定的汇率水平上,当一国物价普遍上涨或发生通货膨胀时,产品出口成本提高导致国际竞争力下降,出口减少;与此同时,进口成本降低,进口增加,国际收支发生逆差。反之,一国物价稳定或通货膨胀程度低,使出口成本降低,同时进口成本提高,导致出口增加、进口减少,国际收支出现顺差。在一定的价格水平上,本币的贬值会使本国出口增加,进口减少,国际收支发生顺差;反之,本币的升值,会使出口减少,进口增加,国际收支出现赤字。另外,一国利率水平的提高,会吸引外国资本的流入,同时抑制资本的流出,使国际收支出现顺差;反之,一国利率水平的降低,会使国际收支出现逆差。

(六)外汇投机和不稳定的国际资本流动造成的国际收支失衡

在实行了浮动汇率制度之后,国际金融市场上存在巨额的国际游资(Hot Money),一有风吹草动,这些资本就会在各国之间频繁地流动,以追逐投机利润。这种变化莫测的短期资本流动常常造成一国的国际收支尤其是短期的不稳定。

导致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很多,既有客观的,也有主观的;既有外部的,也有内部的;既有政治社会因素的作用,也有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出现的一些因素的影响,还有一些偶发性因素,如自然灾害、政治动乱等也会使相关国家贸易条件、投资环境恶化,从而造成出口下降、资本外流,外汇投机猖獗,导致国际收支出现逆差。在现实经济活动中,各种因素交织在一起,还存在一些相互激发或相互抵消的作用,这就使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变得较为复杂。在对国际收支进行调节时,必须首先找出主要原因,才能施以正确的调节措施。

二、国际收支持续性失衡对一国经济的影响

国际收支不论是出现逆差还是顺差,都是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但不管是顺差还是逆差,都是持续时间越长,产生的不利影响越大。当然,人们一般认为国际收支逆差造成的危害比国际收支顺差大,强调对国际收支逆差的调节。但从二战后的情况来看,一些国家的国际收支持续顺差,对经济发展产生了一些不利影响。因此,目前一些国家开始重视调节持续顺差。

(一)国际收支持续性逆差对国内经济的影响

1.逆差国面临货币贬值压力

国际收支持续逆差会导致逆差国外汇短缺,外汇汇率上升,本币汇率下跌。如果逆差严重且在短期内难以缓和,则会造成本币汇率过度下跌,这样不但会削弱本币在国际上的地位,而且因汇率波动较大而加大对外贸易和资本流动的风险,甚至引起国际资本大量外逃,进而引发货币危机。

2.国家信用受损

国际收支持续性逆差还会导致外汇储备大量流失。当一国发生持续性逆差导致本币急剧下跌时,中央银行无论动用外汇储备干预外汇市场稳定汇率,还是动用外汇储备弥补逆差,都会严重消耗该国的储备资产,甚至造成外汇储备枯竭,削弱其国际清偿能力,进而加剧损害该国的国际地位和声誉。

3.过度逆差将阻碍经济健康发展

中央银行在逆差情况下对外汇市场的干预,还会导致国内的通货紧缩,引起经济增长速度放慢和失业率上升。另外,持续性逆差使该国获取外汇的能力减弱,一部分国际储备资产又因弥补逆差而丧失,这样有可能使该国生产资料必需品的进口减少,进而也会影响国民经济的增长以及就业水平的提高。

(二)国际收支持续性顺差对国内经济的影响

1.挤占国内外市场

国际收支持续性顺差使市场上外汇供给大于需求,引起外汇汇率下跌,本币汇率上升,从而提高以外币表示的本国出口商品的价格,降低以本币表示的外国进口商品的价格,削弱本国在国际贸易中的价格竞争力,这样有可能导致国内外市场规模减小甚至失去国内外市场。

2.影响总供求关系

国际收支持续性顺差有可能破坏国内经济均衡,使社会总需求大于总供给。首先,一国国际收支持续性顺差如果是由贸易收支顺差即商品大量出口造成的,则会引起国内社会产品供给减少,使国内需求相对过大;其次,一国国际收支持续性顺差造成本币汇率上升,对本国出口不利,如果中央银行被迫进入市场进行干预,增加本币的投放,就会创造新的需求,加大通货膨胀压力;最后,持续顺差还会使本国对外国资本更具吸引力,新的外资流入进一步加大货币供给和社会需求,使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之间的失衡更趋恶化。

3.增加贸易摩擦

一国国际收支持续性顺差意味着其他国家国际收支的逆差,影响到其他国家的经济利益和经济发展,这必然导致国际贸易摩擦,贸易伙伴国贸易保护主义倾向日益严重,从而不利于国际经济关系的正常发展。

4.导致国内资源过度开发

国际收支持续性顺差还有可能破坏本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一些发展中国家科学技术水平较低,出口商品以资源型的初级产品为主,这些国家如果保持持续顺差状况,则意味着国内资源的过度开发,将会给这些国家的经济可持续发展留下巨大隐患。

总的来看,一国要保持国际收支绝对平衡是不可能的,也就是说在一定时期内,国际收支的顺差和逆差都是不可避免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政府对此可以不加干预,政府的责任就是把国际收支的失衡程度控制在一定限度内,并保持适量的国际储备和较强的国际清偿能力。政府对国际收支的调节需要针对失衡原因和状况选择相应的政策措施。

三、国际收支调节的原则

(一)按照国际收支失衡的类型选择调节的方式

由于国际收支失衡不同类型的产生原因和影响结果均存在差异,因此要因地制宜地进行调节。针对季节性和偶然性失衡,由于失衡是短期性的,可以动用该国的外汇储备或者向国外短期借款进行弥补,但是这种方式如果用于持续的巨额逆差则收效甚微。针对货币性失衡,一般采用调整汇率的方式,即逆差国实行本币贬值,顺差国实行本币升值。但无论升值还是贬值,都只能在实施之初收到成效,而不能做到一劳永逸。针对结构性失衡,主要采用对金融贸易进行直接管制的方式,也是在短期内有效。针对周期性失衡和收入性失衡,一般采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进行调整。

(二)不应与一国经济内部均衡的经济目标相冲突

如国际收支逆差,同时国内经济不景气,实施高利率有利于国际收支的调节,而实施低利率则有利于国内经济的调节,二者不能同时实现,这时应首先考虑国内经济的平衡。

(三)注意国际影响,避免国际纠纷

在选择调节方式的时候,应考虑到其他国家尤其是贸易伙伴国的承受能力,否则会遭到他国的报复。

四、国际收支调节的手段

(一)国际收支自动调节机制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国的国际收支失衡,会引起一些经济变量的反应,并使国际收支自动趋于平衡。

1.货币-价格机制

在不同货币制度下,货币-价格机制对国际收支的调节过程是不同的。在国际金本位制度下,一国的国际收支可以通过黄金的输出入自动恢复平衡。譬如,一国国际收支发生逆差,引起黄金外流,国内货币存量减少,国内一般物价水平下跌,物价下跌可刺激出口、抑制进口,贸易差额因此得到改善。在国际收支顺差情况下正好相反。在以纸币流通为基础的货币制度下,货币-价格机制是通过汇率的变动引起相对价格的变动,进而影响国际收支。当一国国际收支发生逆差时,由于对外支出大于对外收入,引起本国货币汇率下跌。本币汇率下跌使本国出口商品价格相对下降、进口商品价格相对上升,从而使出口增加,进口减少,贸易收支得到改善。

2.收入机制

当一国因出口减少而发生逆差时,国内货币流通量减少,利率上升,国内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减少,国民收入随之减少。国民收入下降引起社会总需求下降,进口需求下降,进口减少使贸易收支趋于平衡。在国际收支顺差情况下相反。

3.利率机制

国际收支失衡引起的利率变动在两个方面对国际收支产生反作用。如在国际收支逆差情况下,一方面利率上升使国内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下降,进口减少,贸易差额得到改善;另一方面利率上升会吸引外国资本流入,从而使资本账户收支得到改善,国际收支趋于平衡或出现顺差。

国际收支自动调节机制只有在纯粹的自由经济中才能产生上述作用,而在二战以后,这种纯粹自由经济的基础已不复存在,国家干预、政府采用各种经济政策主动调节经济过程已成为经济活动的重要内容,各国政府对本国国际收支的调节政策也成为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国际收支政策调节

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是较为复杂的,一国政府在对国际收支进行调节时,必须首先找出主要原因,才能施以正确的调节措施。在目前情况下,各国对国际收支失衡通常采取以下几种调节措施。

1.产业政策

针对经济结构失衡造成的国际收支失衡,一国政府应根据国际产业结构的变化和国际市场供求的变化,不断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出口竞争力。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进入了从传统制造业向现代信息产业的转变过程。在这种情况下,对于在世界经济发展中处于主导地位的发达国家来说,随着发展中国家产业升级的加速和经济的逐渐成熟,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出口竞争力的主要途径就是加强研究与开发,获取能影响未来世界经济发展的技术和资源优势;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则主要是积极引进外国直接投资,提高自身研究开发水平,抓住机会,在扩大其传统制造业在世界市场份额、提高经济水平的同时,努力为未来的产业升级做好准备。

2.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对于国际收支周期性失衡和货币性失衡,一国政府通常采用扩张性或紧缩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提高或降低收入和物价,进而消除国际收支的逆差或顺差。在财政政策方面,一般是通过对各类税收和对公共支出系统的调节来影响收入与支出。譬如,在国际收支顺差情况下,财政当局通过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以减税和增加预算支出刺激企业及个人的投资需求与消费需求,进而使收入增加或物价上涨,导致进口增加,减少国际收支顺差。在货币政策方面,货币当局一般通过各类货币政策工具,增加或减少货币供应量,进而影响国内社会总需求规模和国际资本流向,达到调节国际收支的目的。譬如,在国际收支逆差状况下,可通过提高利率吸引国际资金流入,以金融账户顺差弥补经常账户逆差。

3.外汇缓冲政策

外汇缓冲政策,是指货币当局通过动用官方储备或向外筹措短期借款,缓和或抵消外汇需求或供给发生较大波动时造成的国际收支短期失衡的影响。国际上一般的做法是建立外汇平准基金,当市场出现超额外汇供给或需求时,货币当局运用该基金在外汇公开市场上进行操作,买进或卖出外汇,以抵销超额外汇供给或需求。这种方法对于消除偶发性因素或非正常资本流动造成的国际收支短期失衡,具有灵活、简便的优点,它能使国际收支失衡的影响限于官方储备资产的变动,在失衡不是很严重的情况下,可在不改变国内经济运行秩序和不引起国内金融市场动荡的情况下实现国际收支平衡。

4.汇率政策

调整汇率作为调节国际收支的政策手段,在不同汇率制度下表现形式是不同的。在固定汇率制度下,货币当局采用货币法定升值或法定贬值的方法,降低或提高本国货币的对外价值,以达到调节国际收支的目的。譬如,当一国发生国际收支逆差时,货币当局可宣布本国货币实行对外贬值,使本国出口商品以外币表示的价格下降和使进口商品以本币表示的价格上升,通过进出口商品相对价格的变化促进出口、抑制进口,减少国际收支逆差并使之趋于平衡。在浮动汇率制度下,货币当局可在外汇公开市场上进行操作,在国际收支顺差状况下使本币汇率上浮,或在国际收支逆差状况下使本币汇率下浮,改变进出口商品相对价格水平,以达到调节国际收支的目的。在实行钉住汇率制度的国家,这一政策表现为货币当局直接调整或干预本币对关键货币的比价,使汇率稳定在一个预期的合理水平。

5.直接管制

直接管制,是指一国政府以行政命令的办法,直接干预国际经济交易。另外,采用差别汇率的方式也可以达到管制外汇的目的。这类政策包括进口管制和出口管制,又分为数量管制和价格管制两种类型。数量性进口管制主要包括进口许可证、进口配额、外汇管制等;价格性进口管制主要是指运用关税壁垒,提高进口成本。数量性出口管制主要是指以出口许可证来限制某些商品的出口,这些商品有的是由于国内需求较多,或与国内经济关系较为密切,过多出口可能对国内经济产生不利影响;有的是由于国内供给较多,但国际市场较狭窄,过多出口会使销售价格下降,因此规定必须取得许可证才能出口。价格性出口管制更多地运用于对出口采取奖励,如出口津贴、出口免税、出口退税、出口信贷等。

直接管制对于调节一国国际收支,效果较为迅速和明显,针对性更强,不易引起经济的整体变动。因此,对于局部性失衡,这种方法更有效。但直接管制容易引起贸易伙伴国的报复,与多边贸易规则相悖。在市场经济不发达的国家,长期靠行政力量调节国际收支,一方面使市场发育更为迟缓,本国企业生产效率更难提高;另一方面容易变显性赤字为隐性赤字,一旦政策力度减小或取消,问题就会重新显现。